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泉州古城是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经济、文化繁荣,古城营造也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风景营造经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依托山水的自然风景空间、妙收山水的人文风景空间、雅俗共赏的风景意象空间三方面探析泉州古城传统风景体系营造特征,继而从跨尺度风景的全域营造、多尺度风景的视线融汇、根植山水的多尺度风景营造、城市功能设施的风景化利用四方面总结其传统风景营造经验,为当今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特色景观塑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需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意象,其中可印象性与可识别性为城市景观意象表达的灵魂。本文以绍兴瓜渚湖东岸公园设计为例,分别从时间、空间和文化内涵三个层面阐述城市景观意象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时间意象,在保留现有植物和景观设施基础上,挖掘历史痕迹,进行"恢复与再生"场地记忆;空间意象,通过"仿象与互融"的手法将绍兴特有的山水格局融入方案中,塑造水脉相通,风景独特的开放空间;文化内涵则是通过文化元素的解构和组合,意在表达公园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4.
《园林》202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5.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湖文化”是以西湖水利工程为核心,涵盖水利建设、风景营造、游赏组织及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因子的文化综合体,是中国水利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性风景符号。结合《永乐大典》36个城市的西湖历史文献整理,围绕建设动因、选址、布局等关键因子统计,系统总结了在多元建设目标、城市水系组织、风景园林要素等方面的“西湖文化”生态智慧经验。并在分析相关典型城市西湖风景营建的基础上,提出西湖文化基于人与自然、社会共生互融的整体环境观和基于地域适应性的风景调和能力,对营造生态持续、人文健康的山水城市有着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文化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转型最需要的复兴要素。本文基于研究了白浮泉这昌平的核心历史文化遗存,探讨了它在北京历史上的生命之根,进而提出白浮泉乃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点段"之一,是大运河之"源",其价值不仅指导该项目城市设计也佐证了它在大运河线性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本项目进而深化研究龙山、凤山诸多历史遗迹,在永安城湮灭的历史遗憾下,提出一系列重新构建昌平城区文化城市、山水城市的设计手段。正如城市设计无法离开城市文化策划一样,项目设计文化品质的传承与提升,既离不开对重要历史资源整体挖掘的文化规划,更不可缺少对城市历史感的记录、建设与善待,也离不开大山水格局的梳理,"白浮泉-龙山"城市设计的命题提供了一个说服力强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沈湘璐  王娟  陈天 《城市住宅》2016,(11):56-59
正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在蔓延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肌理,"千城一面"现象日渐凸显。为解决城市迅速膨胀过程中显现的城市问题,探寻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山水城市理论得以提出。山水城市基于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通过回顾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营造法则,从环境格局构成要素、城市格局尺度设计、风景建筑、立体空间视觉系统的角度考量,探究适应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方法,寻求与现代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解读了苏州作为山水城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城市与近郊山水体系组成的"山——水——城"模式下的区域风景系统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剖析了苏州古城西郊浅山区作为关键连接体,在景观和人文上与城内的风景体系相互融合,构建超越城市范围的"城——郊"区域风景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山水城市建设应当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视角将城市与自然山水结合,为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4)
文章从中西方绘画艺术出发,以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为主线,揭示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之间的差异,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画家将对大自然的感受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西方油画风景则是通过创造如实的、完美的风景,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世界的体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意识领域不同。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4)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辨析《老子》哲理的显隐陈述,探讨其逻辑本体与美学表征结合的"诗性智慧",论证文本超验之"道"概念体系之构建,描绘经验层"述道"意象与物象之复现循环指涉图式,阐明"道"之核心关照——治国理政、修身处事与天命成人。  相似文献   

16.
杨茂川  唐周 《工业建筑》2014,(4):52-55,82
千年瓷都景德镇,其最具代表性的街道——"瓷器街"的景观意象正面临着衰落。如何使其景观意象具体化、鲜明化,体现出时代的连续性,并力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出发,着重对瓷器街所处的周边环境及其自身景观的演变衰落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以及景德镇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对瓷器街的整体空间形态及景观意象的重构提出设计策略,以保持空间维度上的"统一性"与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从而唤起人们对瓷器街历史的"集体记忆",为瓷器街传统活力与传统景观意象的营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宁波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随着历史的发展,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开发历经"奠基""发展""完善""成熟-转型"4个阶段,呈现与周围山水、土地、港湾等要素不断融合、适应的过程。其城市山水系统的建设主要表现出山水共融的人居建设特质,层次化的生态规划思想以及人景互动山水意象耦合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8.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19.
“城市楼阁”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 营建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公共景观符号之 一,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 等多元建设机制。而当下忽视城市楼阁形成 机制的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割裂了 其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文脉延续,是关系到 传统城市风景保护与重塑的紧迫问题。对 此,本文以《全宋文》中官方主导建设的251 个城市楼阁文记为对象,指出城市楼阁是宋 代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楼阁营 建目标的词频统计,提取出礼制型、教化型 和观景型3类楼阁,分析了礼制择中、风水 形胜、城墙城门及园林附属4类楼阁空间布 局方式,从而理清了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和 内在形成机制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历史风景 的保护与重塑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认识城市形态"地域性"的具体内容及形成演变的规律,有助于城市建设在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章从意象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形态的演变,通过志书、地图和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时期的城市意象,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获取现状城市意象;结合历史研究,从山水格局、街道、建构筑物三个层级揭示城市形态"地域性"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城市形态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并且与各时期功能需求、经济、技术条件紧密相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传承与发扬地域特色,不仅要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形态,还要发展适应地域环境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