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36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方法通过对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中观察和判定责任血管的来源、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的位置,探讨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及疗效。结果责任血管以小脑上动脉的外侧支的分支压迫三叉神经的上表面最常见,共80侧(58.8%);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压迫三叉神经的下表面较少,共20侧(14.7%);两支血管分别压迫三叉神经的上、下表面的有18侧(13.2%);单纯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的有12侧(8.8%);附近无任何血管压迫但术中发现三叉神经覆盖的蛛网膜明显增厚者6侧(4.4%)。136例病人中,术后疼痛消失134例,治愈率为98.5%,无效2例。术后随访112例,平均4.3年.102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部分缓解,6例复发或无效。结论邻近血管的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取决于熟练的显微解剖知识和显微操作技巧。仔细寻找所有的责任血管并隔离确实,保护好邻近区域的神经和血管,是增加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手术疗效,总结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处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MVD的ITN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的要点进行介绍。结果术中见124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99.2%,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SCA,占68%)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30.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96.8%,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占8.8%。所有病例均有效(100%),总治愈率为96.8%。结论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桥脑旁三叉神经微血管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桥脑旁微血管的临床解剖关系。方法:总结比较30例尸检与60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三叉神经与桥脑旁微血管的关系,共可分为五型:无接触、接触、压迫、粘连包绕和贯穿型。结果:尸检和手术中所见的微血管与三叉神经关系有明显区别。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病人组血管压迫神经者100%,尸检组仅45%。结论:血管压迫因素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分离血管神经后用Teflon补片分隔。结果术中发现24例有血管压迫,18例为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基底动脉,3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压迫,1例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压迫,另1例未发现血管压迫。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与病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与病因探讨涂通今近年来发现,用外科方法做微血管减压术对解除颅神经压迫征有效。新资料证明,三叉神经痛、半侧面肌抽搐、舌咽神经痛以及痉挛性斜颈症等,可能是由于邻近的血管压迫神经所致。三叉神经痛是因三叉神经根在进入桥脑处被小脑上动脉分支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椎动脉直接压迫9例,基底动脉直接压迫5例;同时伴其他小血管压迫,包括小脑上动脉8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和静脉3例。压迫点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9例,位于入髓区(root entry zone,REZ)5例。结果术后症状即刻完全缓解11例,明显缓解3例。随访3~32个月,仅1例病人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未见复发和严重并发症。结论遵循恰当的手术策略,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减压方法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我院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272例,对责任血管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减压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典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41例,术后治愈率为98.58%;椎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联合压迫82例,术后治愈率为95.12%;伴有旁穿支压迫28例,术后治愈率为92.86%;位于面听神经根部之间的压迫21例,术后治愈率为90.48%;总治愈率为96.32%。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不同责任血管采取不同的减压方式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叉神经黏连移位的处理方法,评估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9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存在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叉神经黏连移位者120例,均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并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即刻缓解101例,延迟缓解13例,无效6例,术后缓解率95%,未发现严重并发症。107例随访3~7个月,复发3例(2.8%)。结论对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又神经黏连移位的病人,在垫人Teflon的同时,完全松解小脑上动脉周围蛛网膜,将小脑上动脉移到三叉神经头侧,将三叉神经解剖复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中的效果,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O型血患者79例(占43.65%),较国人正常O型血分布(33.80%)有增高趋势;发病率右侧:左侧=1.8:1;2条以上责任血管者45例(24.86%);责任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96例,小脑后下动脉7例,小脑前下动脉以及动静脉混合接触或压迫者各25例.内听动脉13例,基底动脉15例,椎动脉9例,单纯静脉15例(主要为岩静脉和桥静脉),无名血管9例(主要为以上动静脉血管的分支).181例患者术后1月内171例症状完全消失(94.48%);症状改善,但需结合药物控制者9例(4.97%);植物生存1例(0.5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O型血可能更易患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防止遗漏多发性责任血管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对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的价值。方法对11例三叉神经痛,17例面肌痉挛,1例复发性舌咽神经痛,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患者采用MVD治疗。术前应用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寻找和判别责任血管,以指导临床手术。结果术前3D-TOF-MRA检查30例中,28例证实有明显的责任血管,并在术中得到证实;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D-TOF-MRA检查、未发现责任血管,其中1例术中发现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区腹侧受到基底动脉明显压迫,另外1例术中可见小脑上动脉有多支细小动脉攀附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给予MVD+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0例患者中,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缓解4例。结论 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对于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责任血管的判定及手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回顾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复习微血管减压手术458例,对手术技术及责任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手术早期的总有效率为98.2%,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例因术后严重后颅窝水肿及脑干移位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应尽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保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联合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采用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实验组术中使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自发性肌电图(EMG),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28例),术后发生眩晕1例(3.3%),听力下降1例(3.3%),无面瘫发生。对照组术后有效率67.9%(19例),术后发生眩晕8例(28.6%),听力下降9例(32.1%),面瘫6例(21.4%)。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判断三叉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25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3例,小脑后下动脉34例,椎基动脉6例,椎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术后随访4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面瘫(0.8%),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II级);3例出现迟发性面瘫(2.4%),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均完全恢复;1例出现咽部不适(0.8%)。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MVD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前磁共振成像和术中所见血管神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95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病例术前磁共振成像(3D-CISS、3D-TOF-MRA、3D-T1增强)资料和手术录像,分析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来源、走行和压迫神经根的形式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所见与术前磁共振成像关系。结果 86例术前MRI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术中均证实。9例术前MRI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不密切者,6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3例未发现责任血管。手术有效率95.7%(91/95)。结论责任血管在微血管减压术中所见与术前磁共振多序列成像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行MRTA检查,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成像序列(3D-TOF)、超快平衡场回波序列(B-TFE)、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THRIVE)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MRTA检查共发现责任血管115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13例;术中观察发现责任血管122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6例。MRTA检查与术中观察情况一致121例(95%)。本组治愈10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 MRTA检查对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与神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3D-TOF、B-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术前评估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