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在血中的含量变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期望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次晨7点测量空腹血尿酸、D-二聚体,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中型、重型两个亚组,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亚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亚组(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推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 ml,离心分离血浆,检测患者的体内D-二聚体水平,检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中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了解其水平改变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郜靓  张亚雷  杨海虹 《安徽医药》2010,14(11):1311-13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依照溶栓治疗效果分为优良组、一般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h、溶栓后12h、溶栓后24h时刻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D-二聚体指标水平及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48h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D-二聚体指标水平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溶栓后6h、溶栓后12h、溶栓后24h时刻,优良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优良组治疗后24h、治疗后48的NIHSS评分均低于一般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D-二聚体水平同溶栓治疗效果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6.
蒋建宇 《淮海医药》2010,28(3):210-2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状态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住院患者89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心肌痛,心功能按NYHA分级分为Ⅰ~Ⅳ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内径(LAD)。结果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心功能Ⅱ、Ⅲ、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P〈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与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成正相关,与左室收缩功能EF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继发纤溶,随着心衰程度加剧而加重;并且与左房、左室的结构重构有相关性;而且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可用于心衰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接诊的7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3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另外将试验组分为斑块亚组和无斑块亚组,比较2亚组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斑块亚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 P<0.05)。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具有正相关性(r=0.63,0.82,0.76,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三项指标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与脑梗死发病有关。方法观察有血栓倾向的疾病、TIA、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血小板明显低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各亚组血小板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FIB、D-二聚体的变化出现在脑梗死之前,它们促进了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后停药1个月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并统计两组病情进展率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病情进展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1个月,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减缓病情进展,减少治疗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D-D)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最终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而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BUA)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观察组,80名体检非卒中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BUA,研究BUA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浓度(375.93±42.67)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60.43±24.78)mol/L,P〈0.01;轻、中及重度病情患者血尿酸水平逐渐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异常患者病情未愈及死亡38例,比例为59.3%,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者(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晓瑜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28-2429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入院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非高血尿酸组,住院期间死于本病者为死亡组,好转出院者为存活组.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预后.结果:高血尿酸组患者死亡率(42.44%),显著高于非高血尿酸组(13,95%)(P<0.01),死亡组血尿酸均(500±91)u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411±43)umol/L,(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可作为判断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坚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735-273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检测的意义.方法 1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各50例,采用ELASA双抗夹心法检测D-D水平,CLAUSE法检测Fg水平.结果 SA组D-D水平与UA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40、18.334,均P<0.01);UA组D-D水平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0,P<0.01).SA组Fg水平与UA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76、11.730,均P<0.01);UA组Fg水平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1).D-D水平: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7、15.603,均P<0.01);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662,P<0.01).Fg水平: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87、11.855,均P<0.01);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9,P<0.01).结论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D-D、Fg水平有较大差异,且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D-D和Fg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26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血清Hcy、UA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动脉硬化症、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血清Hcy及血UA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cy及血UA水平较正常组及粥样硬化组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组内多支病变组血清Hcy及UA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清Hcy及血U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梗死患者90作为脑梗死组,其中轻型28例(轻型亚组)、中型42例(中型亚组)、重型20例(重型亚组);另将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CRP、Fib及D-D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RP、Fib及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型亚组CRP、Fib及D-D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Fib及D-D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卉  林香玉  马巧玲 《中国药业》2009,18(23):49-50
目的评价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凝、脑血流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后15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入院时和治疗后国际正常化比值(INR)和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含量的变化,并以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对照组为既往替罗非班治疗的20例患者。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Fg水平较高(P〈0.05),INR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加快(P〈0.01或P〈0.05)。阻力指数降低(P〈0.05),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重症卒中预后、血凝状态及脑供血。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 (U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70例脑梗死和 5 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血清 U A含量 ,并与 10 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 UA值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患者血清 U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且随病情的加重血清 UA水平呈增高趋势 ,与对照组比较 ,轻、中、重型三组脑卒中患者血清 U A水平均增高 (P<0 .0 0 2~ 0 .0 0 1)。结论  UA可作为自由基代谢的指标。脑卒中患者尤其是血清 U A升高明显的重型患者 ,应及早应用抗自由基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尿酸浓度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42例同期同年龄段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尿酸水平、血脂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其血尿酸水平会明显升高,可以将其作为临床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