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俊玲  高捷  张树华  窦静 《河北医药》2012,34(2):180-181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应用抗凝药物后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方法 选择2007至2010年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检测2组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儿童哮喘存在高凝状态,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改善其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进展性脑卒中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 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值,在第1周时开始下降,并在第2周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时达到高峰值,在第2周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与非SIP患者比较,SIP患者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早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可预测SI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朝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91-9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所选患者均度过急性期(发病72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恢复期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48例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重症胰腺炎组18例,轻症胰腺炎组30例,另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轻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体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早期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能有效诊断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改变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和100例正常体检妊娠期妇女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情况。结果研究组D-D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两组患者禁食高嘌呤食物3 d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并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血尿酸(UA)、Fig、D-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D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和Fig、D-二聚体均较正常人高,且其病情轻重与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书 《淮海医药》2005,23(5):348-349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并与25名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脑梗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王贵勤  刘靖丰 《中国医药》2012,7(6):716-7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AECOPD)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AECOPD患者60例,其中30例AECOPD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另30例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采集2组静脉血检测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2.48±1.35) mg/L,纤维蛋白原浓度为(6.4±3.0)g/L,稳定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分别为(0.50±0.25) mg/L、(2.7±2.4)g/L.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t=3.377,5.647,P =0.003,0.017).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程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8±6)d比(22±5)d,t=2.274; (7100±1300)元比(8800±3500)元,t=3.727;P<0.05或P<0.01].结论 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评估AECOP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郜靓  张亚雷  杨海虹 《安徽医药》2010,14(11):1311-13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环 《河北医药》2007,29(6):580-581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5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肺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后有效组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稳定组D-二聚体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展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可作为肺癌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化疗后D-二聚体的含量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联合4项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中旬至今本院接诊的210例病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2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上述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四项凝血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联合凝血4项(PT、APTT、TT、Fib)的测定在临床中起到检测病情、指导治疗、预防血栓及降低DIC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计算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随访2年,比较D-.二-聚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 病例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Ⅲ期+Ⅳ期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病例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为49.25%显著高于术后的26.87%(P<0.05);术前D-二聚体阳性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率为27.27%,2年生存率为45.45%,与术前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术前D-二聚体阳性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且与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类型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各40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治疗1、3、5周后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1.66±0.25)mg/L及纤维蛋白原水平(4.81±0.19)g/L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的(1.16±0.23)mg/L、(4.27±0.2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和3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比较明确,可以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辅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杨映雄 《安徽医药》2018,22(3):460-462
目的 研究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骨创伤125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进行健康体检的1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观察组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第1、3、5、10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观察组125例住院患者按照创伤程度的不同分为轻伤组、重伤组、严重伤组,统计不同创伤程度的各组各个检测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各个检测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骨创伤后时间的延长,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F=53.2,P=0.02):观察组各个检测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严重伤组>重伤组>轻伤组(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r=0.61,P=0.03).结论 骨创伤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快速升高,之后逐渐下降;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将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辅助判断骨创伤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D-二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将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37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79例,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汪江 《中国药业》2013,(21):82-8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5例NSCLC患者,其中手术治疗组116例,化学治疗组119例.各组治疗前后与1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随访1年,记录术后、化学治疗后肿瘤复发转移率及NSCLC患者化学治疗后的中位生成时间.结果 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0±0.24)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4±0.02) mg/L(P<0.05).Ⅲ~Ⅳ期NSCLC患者(化疗组)D-二聚体水平为(2.30±0.32)mg/L,明显高于Ⅰ~Ⅱ期NSCLC患者(手术组)的(0.86±0.36)mg/L(P<0.05).化疗组化学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学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2个月,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的13.6个月(P<0.05).结论 NSCL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可能有助于评估临床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附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28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宫颈癌、食道癌、肠癌、肺癌、胃癌、卵巢癌)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恶性肿瘤组及各分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恶性肿瘤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64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同期良性肺病变开胸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5d及术后9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合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3.087,P<0.05),TNM分期Ⅰ期者低于Ⅱ期、Ⅲ期(P<0.05),小细胞癌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2组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存在随时间变化趋势(P<0.001),肺癌组自术后第1 天明显升高,术后第5天显著下降,至术后第9天时低于术前水平(各时段两两比较均P<0.05),对照组自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术后5天与术后第1天持平(P=0.174),术后第9天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631)。肺癌及对照组数据总体存在显著差异(P=0.005),除术后第5天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69),肺癌组术后各时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P=0.009、术后第9天P=0.017)。结论肺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与TNM分期及细胞类型相关;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后1d时明显升高,随后显著下降,至术后9d时低于术前水平,但仍高于同期良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37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其中死亡9例,存活28例;20例一般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入院时D-二聚体值,死亡组、存活组与一般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入院治疗3d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7d较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3d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值的高低与DIC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DIC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