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用分子杂交技术观察了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脑损伤后及培养的胶质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损伤后损伤周围组织c-fos mRNA表达呈动态变化;1h后增加170%,12h后增加30%,24h后增加130%。发现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显著增加脑损伤后12h及24h c-fos mRNA的表达;当培养的胶质细胞中加入此二者后1h c-fos mR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干扰素-β(IFN-β)基因转染对胶质瘤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明确IFN—B在SK—MG-1细胞系中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IFN—β基因转染和蛋白刺激胶质瘤细胞系SKMG-1,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凋亡的影响,同时用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IFN—β基因转染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转染后48h和72h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到37.3%和46.0%。IFN—β基因转染还可以诱发细胞凋亡,转染后48h和72h肿瘤凋亡率达到31.7%和48.2%。RT—PCR结果显示在胶质瘤细胞系中IFN—β上调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同时一过性下调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而后在24h后上调IL-6的表达。结论 IFN—β基因转染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系SK-MG-1的增殖,诱发细胞的凋亡,IFN—β对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其它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对β-淀粉样蛋白(Aβ)刺激下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活力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行混合胶质细胞原代培养,摇床振摇法分离小胶质细胞并行Iba-1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在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加入Aβ_(25-35)作用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并用CCK-8实验确定造模浓度及Cur的治疗浓度。将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Aβ_(25-35)模型组、Cur组、Aβ_(25-35)+Cur治疗组、Aβ_(25-35)+DMSO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NF-κB的表达情况,取上清液用ELISA检测HMGB1、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Iba-1的阳性率在95%以上,培养的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可用于实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示Aβ_(25-35)活化诱导后,细胞内的HMGB1、RAGE和NF-κB表达明显升高(P0.05),加入姜黄素后细胞内的HMGB1、RAGE和NF-κB表达明显减少(P0.05)。ELISA结果示Aβ_(25-35)活化诱导后,细胞上清液中HMGB1、IL-1β、TNF-α明显升高(P0.05),加入姜黄素后上清液中HMGB1、IL-1β、TNF-α明显下降(P0.05)。结论:姜黄素可明显抑制Aβ_(25-35)刺激下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神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在稳定存活的肝移植受者血清中的表达程度。方法: ELISA 法检测22 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和12例正常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T细胞表型。同时对近期6例临床原位肝移植病例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 肝移植病人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与正常人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肝移植组 CD3+CD25+ T 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5)。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肝移植组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近期6例临床原位肝移植病例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观察,未发现规律性变化。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参与了肝移植后效应T细胞的活化过程,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则可能分别介导了对移植物的免疫损伤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弥漫性脑损伤大鼠额叶的表达和血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M a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收集额叶脑组织和静脉血,分别以RT-PCR法和放免法测定脑组织中IL-6和TNF-αmRNA和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在弥漫性脑损伤的额叶脑组织中IL-6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在损伤后6 h达到高峰,血清中IL-6的含量也较对照组升高,12 h达到高峰。TNF-αmRNA的表达在损伤后12 h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达到高峰,血清TNF-α水平在损伤后12 h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逐渐升高。结论弥漫性脑损伤时IL-6和TNF-α在脑组织和血清中升高,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寡聚体(amyloid β-protein 1-42 oligomer,oAβ)对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制备oAβ,采用不同浓度(0、0.5、1、5、10、20μmol/L)的oAβ孵育BV2小胶质细胞24 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CCK-8法检测BV2小胶质细胞活力;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随后将BV2小胶质细胞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拮抗剂组,模型组选取浓度为5μmol/L的oAβ处理BV2小胶质细胞,拮抗剂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加10μmol/L Toll样受体1(Toll-like receptor 1,TLR1)/TLR2拮抗剂CU-CPT22作用于细胞,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TLR1、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的mRNA和蛋...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应用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1 ng/ml IL-1β,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作用时间(0、24、48、72 h)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生成,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表达变化。结果:1 ng/ml IL-1β处理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24~72 h,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改变,细胞未出现明显损伤。IL-1β孵育24 h,细胞内ROS生成减少,GSH生成增加;48 h细胞内ROS生成增加,GSH较24 h组减低(P0.05);72 h,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内ROS生成明显增加,GSH较0 h组降低(P0.05)。1 ng/ml IL-1β处理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24 h,细胞内GSH-Px mRNA及蛋白水平较0 h组升高(P0.05);但仅是一过性反应,IL-1β孵育72 h后,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内GSH-Px mRNA及蛋白水平均较0 h组降低(P0.05)。结论:持续炎性因子刺激下,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呈现动态改变,并且细胞内抗氧化物参与此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马背侧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后胶质细胞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激活的关系,及Aβ25~35诱导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海马背侧注射Aβ25~35后不同时段小胶质细胞(MG)、星形胶质细胞(AS)的激活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海马组织中的含量;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存活;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注射Aβ25~35后海马内抗特异性标记小胶质细胞(ox-4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p-p38MAPK的表达与TNF-α、IL-1β的含量同步增加,于7d达到高峰,而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TUNEL阳性神经元数量则逐渐增多,亦于7d达到高峰。结论海马背侧注射Aβ25~35可能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和p38MAPK,使TNF-α,IL-1β含量增加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9.
背景:脓毒症心肌损伤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既往研究表明川芎嗪具有抗氧化、维持钙稳态等多种功能。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1μg/mL)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建立脓毒症心肌细胞炎性模型,通过不同浓度的川芎嗪(40,80,160μmol/L)干预治疗,24 h后进行检测。利用试剂盒检测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H9C2细胞乳酸脱氢酶以及活性氧释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Toll样受体4、MyD88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氧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 <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细胞被PI染色,且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Toll样受体4、MyD88基因表达均显著上升(P <0.05);(2)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能够有效降低乳酸脱氢酶释放,降低活性氧水平,抑制PI染色H9C2细胞数目,降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Ski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小鼠中度TBI后的第1、3、7天,IBA-1免疫荧光检测伤周组织中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形态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变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c-Ski蛋白水平变化;然后转染腺病毒过表达c-Ski,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在TBI后,伤周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与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并在伤后1 d达高峰,伤后3 d时开始下降(P0.05);TBI后伤周组织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可见c-Ski表达,其水平在TBI后3 d达高峰(P0.05);Ski过表达则抑制了TBI后1 d、3 d伤周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P0.05),及IL-1β、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在TBI后,c-Ski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创伤性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半定量检测创伤性脑损伤后IL-1β、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IL-1β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结果:IL-1β表达在损伤后8 h就有增高,1 d时最高,4 d时有所降低,且1 d和4 d时可定位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结论:损伤后增高的IL-1β表达可能对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在肾结石模型中肾间质晶体周围存在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显示巨噬细胞可能参与晶体在肾脏中的沉积过程,而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肾脏中沉积的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晶体,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损伤和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最终有利于结石的形成。目的:探讨一水草酸钙晶体刺激人巨噬细胞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水平。方法:用100 mg/L的一水草酸钙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于刺激后0,6,12,24和36 h,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总蛋白和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表达情况;分别于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1,2和4 h,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与结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6 h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较低,刺激后12-36 h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逐渐增加。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6 h,巨噬细胞总蛋白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含量不高,在刺激后12 h细胞总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开始增加,并且在刺激后24-36 h保持在较高水平。RT-PCR结果显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12 h,培养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刺激后18-24 h培养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ELISA结果显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2 h,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和释放增加,4 h达到明显高峰。结果表明,一水草酸钙可以诱导人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及mRNA表达增加;诱导人巨噬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增加,且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时间明显晚于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时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诱发HAPI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API小胶质细胞,分别给予(0、 0.25、 0.5、 1、 2.5、 5)mmol/L VPA处理24 h。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以2.5 mmol/L VPA作为最适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物(IκB)激酶α/β(IKKα/β)、磷酸化的IκB激酶(pIKKα/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NF-κB p65蛋白核转位情况。结果随着VPA浓度增高,HAPI细胞逐渐伸出丝状伪足,并最终激活形成阿米巴样形态,且HAPI细胞的存活率不断降低;当VPA的浓度增高至1 mmol/L后,小胶质HAPI细胞分泌的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 mmol/L VPA处理的HAPI细胞NF-κB通路相关蛋白IKKα/β、 pIKKα/β、 TNF-α、 IL-1β表达明显增高,同时伴随HAPI细胞中NF-κB p65蛋白表达由胞质中高表达转为主要在细胞核内表达。结论高浓度VPA通过激活HAPI小胶质细胞NF-κB通路,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创伤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病率最高、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暂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目的:观察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15)、模型组(n=15)和干细胞组(n=15),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脑定位注射20μL生理盐水,干细胞组注射20μL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1×10^(6)个细胞,细胞移植后1,3,7,14,21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移植后21 d,采用RT-qPCR检测Bcl-2/Bax mRNA比值,RT-q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②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脑组织Bcl-2/Bax mRNA比值显著升高,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IBA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不显著;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干细胞组大鼠脑组织缺损、水肿和神经元凋亡等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④结果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移植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细胞过度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甘草酸铵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白细胞介素-10(IL-10)/β-内啡肽(β-endorphin)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甘草酸铵低剂量组(50 mg/kg)、甘草酸铵中剂量组(100 mg/kg)和甘草酸铵高剂量组(200 mg/kg),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用树脂毒素(RTX)诱导,构建PHN大鼠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药物处理。检测各组大鼠对机械刺激和热刺激的敏感性;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组织小胶质细胞的活化;ELISA法检测脊髓背角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GLP-1R、IL-10、β-endorph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缩爪热潜伏期(PWTL)值、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IL-1β、TNF-α含量、及GLP-1R、IL-10、β-endorph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缩爪机械阈值(PWMT)值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培养12d的海马神经胶质细胞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1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200U/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00U/ml)一起孵育2h后出现FOS-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核,随着所给剂量的逐渐加大,FOS反应阳性胞核数量也逐渐增多.图象分析的结果显示,FOS反应阳性胞核的平均光密度亦随剂量的逐渐加大而逐渐增加.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2及-6均能诱导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c-fos的表达。说明三者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生物学作用。推测c-fos表达可能是这些细胞因子发挥生物效应的重要中间途径。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在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离心运动模式可能与其损伤程度相关,怎样有效利用骨骼肌离心收缩对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的离心运动方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一次离心运动组(n=30)、持续离心运动组(n=30)。按照最后1次运动后0.5,24,48,120,168 h分为5个时间亚组,取股四头肌组织后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并检测平均吸光度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轻度细胞质棕染;运动组在0.5 h即出现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增加;24-48h肌纤维扭曲、排列及轮廓紊乱,细胞外间隙伴随炎细胞浸润增大,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增加至峰值;120,168h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表达降低;(2)在48,120,168 h,持续离心运动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均值低于一次离心运动组(P <0.05);(3)持续离心运动组、一次离心运动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的骨骼...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姜黄素对细胞氧化应激炎症有重要作用。目的:拟进一步阐明姜黄素在血管内皮细胞病理性炎症反应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人血管内皮细胞为细胞模型,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10μg/L)作为刺激因子,姜黄素(0,50,100μmol/L)孵育24 h作为干预治疗组。应用HRP标记的BSA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应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碱染色检测F-actin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和转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炎症小体相关基因NRLP-3和caspase-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HRP-BSA检测提示,姜黄素可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刺激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F-actin应力纤维的形成。ELISA检测发现,姜黄素治疗后,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同时,免疫荧光分析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持续增高且发生明显的入核转位现象,而100μg/L姜黄素干预组细胞中炎症递质转录因子核κB表达定位无明显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炎症小体调控基因NRLP3和caspase-1表达在姜黄素干预组受到明显抑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通过减少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对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引起的炎症小体活化和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对抗细胞病理性炎症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脂多糖、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因子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Wistar乳鼠星形胶质细胞,细胞用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单克隆抗体确认.细胞冻融液组织因子活性检测采用一期血浆复钙时间法.结果:脂多糖、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脂多糖、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三氟吡啦嗪(TFP)或1-(5-异喹啉磺胺)-3-甲基哌嗪(H7)联合运用,则它们的刺激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结论:脂多糖、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活性,其机制可能与钙/钙调素和蛋白激酶C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能否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通路对抗高糖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及炎症。方法应用高糖(HG,40 mmol/L葡萄糖)处理HUVECs 24 h建立HG损伤细胞模型。应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应用HG处理HUVECs 24 h能引起细胞存活率降低,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和炎症因子(包括IL-1β和TNF-α)分泌水平升高及激活GSK-3β;20μmol/L Ang-(1-7)与HG共处理HUVECs 24 h能抑制HG引起的细胞毒性、cleaved caspase-3表达和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及GSK-3β激活。Mas受体[为Ang-(1-7)受体]抑制剂A-779能减弱上述的Ang-(1-7)的抗细胞凋亡、抗炎症及对GSK-3β的抑制作用;GSK-3β抑制剂能减轻HG引起的HUVECs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增多。结论 Ang-(1-7)/Mas受体轴可通过抑制GSK-3β通路保护HUVECs对抗HG引起的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