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研究壮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51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57名壮族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壮族首发分裂症者不成熟机制、中间型机制因子分大于同民族正常人;成熟型机制因子分小于同民族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掩饰因子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壮族首发分裂症患者常应用不成熟型、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运用频度大于同民族正常人,成熟型防御机制运用频度小于同民族正常人,与其他地区分裂症患者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2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以26名正常者作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因子分高于正常组。(2)治疗10w后不成熟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成熟因子分高于治疗前。结论抑郁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可使其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观察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别.方法对118例肺癌患者及与之1:1配对的118例健康人采用Bond编制的“防御机制问卷(DSQ)”对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分别进行评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有较好的均衡性,肺癌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退缩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消耗倾向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成熟型防御机制无统计差异.结论肺癌患者的心理防御特点不同于健康人,多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癔症(HyS)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HyS组30例,正常对照(NC)组66例,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 HyS患者投射、退缩和躯体化防御机制分和不成熟型防御因子分[分别为(3.64±1.45)分,(5.63±2.29)分,(5.33±2.36)分,(4.74±1.27)分]均高于NC组[分别为(2.61±1.09)分,(4.33±2.02)分,(3.86±1.60)分,(3.98±0.9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解除、理想化、假性利他、同一化防御机制分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压抑、幽默防御机制分、成熟防御因子分和掩饰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EPQ结果:HyS患者精神质标准分、神经质标准分和掩饰标准分显著高于NC组(P<0.01)].内-外倾因子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HyS患者组成熟型防御因子分与EPQ的SP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HyS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倾向明显,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后者与患者不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精神质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庞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315-316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及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35例银屑病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5例健康人对照。结果:病例组在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其它因子分及焦虑抑郁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5~0. 01)。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0. 01)。结论: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防御方式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社会支持 ,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 (DSQ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 5 0例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 (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 ,成熟防御因子分低 )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相关分析发现 ,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SSRS的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 (P均 <0 .0 5 )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SSRS的主观支持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 ,社会支持差 ,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睡眠质量 ,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 (D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 5 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 (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 ,成熟防御因子分低 )和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相关分析发现 ,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PSQI的总分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 ,睡眠质量差 ,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及防御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防御机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防御方式问卷对两组样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主观幸福感比较结果为在健康状况、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总体幸福感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两组防御方式比较结果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同正常对照相比在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中间型防御机制和不成熟机制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Ⅱ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退缩、躯体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而正常对照组则更多的使用升华的成熟的防御机制,多数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但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反向形成、回避、假性利他、隔离、消耗倾向的防御机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对照组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负性情绪;糖尿病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防御机制情况值得关注,需结合心理干预共同起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睡眠质量,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5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成熟防御因子分低)和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PSQI的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睡眠质量差,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筠  万屹  胡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696-697,72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名抑郁症患者与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并两组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其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抑郁症组患者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均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的特定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河北省部分在职档案工作者260人为调查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生活事件量表(LES)等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41.98%的档案工作者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者占9.88%。除敌对性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外,档案工作者SCL-90其它各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家庭有关问题、工作学习问题、社交及其它问题、生活事件年心理紧张总值与SCL-90中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显著相关。心理障碍组的生活事件心理紧张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档案工作者防御方式与SCL-90各因子分、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大部分相关性良好。调查显示,心理障碍组与对照组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4个因子分的差异性显著。回归分析显示:生活事件总分、不成熟防御机制、年龄、职务、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生活事件、性别是影响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其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使用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评定量表(DSQ)调查90名抑郁症患者。结果男女抑郁症患者因子均分处于中间水平,男性抑郁症患者四项因子分均大于女性,显示男性抑郁症患者使用防御机制的频率高于女性。与正常组对照发现,抑郁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显现、抱怨、退缩等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则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如为升华、压抑、幽默等。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与正常人明显不同,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较少选择使用成熟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甲基二氧苯丙胺依赖患者特定的防御方式及其与行为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A型行为问卷(TABQ),对72名亚甲基二氧苯丙胺依赖患者进行测试,并与72名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亚甲基二氧苯丙胺依赖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退缩[(4.26±2.07)分Vs(5.56±2.31)分]、躯体化[(4.23±l.77)分Vs(5.22±2.15)分]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理想化、假性利他,较少使用幻想和期望.其中A型行为者在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上显著多于非A型行为者;A型行为者TABQ总分与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方式、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呈负相关.结论 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亚甲基二氧苯丙胺依赖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其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1-43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防御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其临床症状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Ⅲ)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选取30名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30人。采用成人亲附量表(A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为主要测量工具。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成人亲附安全和不安全类型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投射、同一化等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主要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以投射、同一化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表、防御方式问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2次测试,研究组接受为期4月的心理咨询培训。结果第2次测试时研究组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消耗倾向[(2.93±1.03)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4±1.23)分,(4.14±1.41)分,(3.41±1.45)分,(3.78±0.6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各因子分前后两次测试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培训后潜意显现[(3.90±1.28)分]、幻想[(3.90±2.15)分]、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同一化[(2.13±1.53)分]、否认[(4.90±1.40)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4.32±0.57)分]低于培训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男女性别间比较,培训后男性潜意显现、躯体化、理想化、交往倾向、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培训后较培训前潜意显现、掩饰因子分降低,女性培训后较培训前分裂、躯体化、解除、同一化、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帮助学员重建防御机制,减少使用不成熟性、中间性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格人格问卷(EPQ)调查.比较2组防御机制的不同,以及防御机制与个性特征和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均分[分别为(5.17±1.25)分和(5.56±1.52)分]高于正常对照组[(3.54±1.07)分和(3.04±1.01)分],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4.31±1.09)分]低于对照组[(5.56±1.1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回避、隔离、投射、被动攻击、躯体化等防御机制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N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PQ结果:AN患者神经质标准分(sN)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向标准分(sE)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AN患者父母拒绝、否定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以及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的使用显著相关.结论 AN患者更多使用回避、投射、被动攻击、躯体化等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可能是AN患者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也是心理治疗中应该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庞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23-2123,2125
目的: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并与5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病例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领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及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1:1配对研究对235例白领癌症患者及与之配对的健康人群分别用Bond编制的“防御机制问卷”及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的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进行评测.结果(1)两组社会支持无差异.(2)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潜意显现在病例组中大于对照组(P〈0.05)、抱怨在对照组中的分值较高(P〈0.05);其它心理防御机制两组间无差异.(3)在不成熟机制中:投射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在成熟机制中:升华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呈工相关;压抑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幽默与客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在中间机制中:反作用形成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假性利他与社会支持总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否认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期望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掩饰因子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结论白领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群可能无差别,但采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白领癌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壮、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跨文化影响。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10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试,并与116名相应民族的正常人对照。结果壮、汉族病例组的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相应对照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病例组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反向形成、解除、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投射、隔离、否认机制分高于壮族对照组,升华、幽默机制分、压抑机制分低于壮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汉族病例组在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反向形成、回避、伴无能之全能、隔离、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投射、抱怨、躯体化、否认机制分高于汉族对照组,升华、幽默机制分低于汉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病例组被动攻击机制分低于汉族病例组,消耗倾向、投射、理想化机制分高于汉族病例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对照组在被动攻击、同一化机制分低于汉族对照组,躯体化机制分高于汉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壮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类型运用与汉族者相似,但在部分机制运用存在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