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骨科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例24例。测量手术前后提携角及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拆除内固定后3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24例患儿均获随访,术前提携角为(-15.23±4.21)°,术后提携角为(10.34±3.12)°,平均改变25°,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肘关节伸直和屈曲活动分别为(-0.35±3.05)°、(112.54±15.78)°,术后肘关节伸直和屈曲活动分别为(0.06±1.02)°、(141.65±7.48)°,肘关节伸直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屈曲活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其中优15例、良6例、中3例。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是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斯针内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均为闭合性骨折,伸直型92例,屈曲型14例,都采用切开复位克斯针内固定。结果:本组106例,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优66例,屈伸受限10°内,肘内翻0~5°;良36例,9例屈伸受限11~30°内;肘内翻10°;差4例,屈伸受限30°以上,肘内翻10°以上,总优良率96%。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斯针内固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有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对需手术治疗的42例有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选择不同肘关节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后,分别于肱骨内外髁向肱骨近端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3~4周拔除克氏针,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优30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97.6%。结论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有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操作易掌握,复位理想,固定相对牢靠,可较早行康复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熊涛 《四川医学》2002,23(7):686-686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03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结果 本组83例获得随访,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1例发生尺神经损伤。结论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是儿童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疗程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郭洪章  张生玉 《当代医学》2010,16(22):59-60
目的分析外侧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2月~2009年3月,采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53例。患者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岁。采用肱骨远端外侧2~3cm小切口切开复位骨折,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结果本组5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6~36)个月。骨折全部于6个月内骨性愈合,切口瘢痕宽度〈0.5cm。随访结束时患肘平均伸肘0°,平均屈肘130°。3例出现12°肘内翻,未发生Volkmann肌萎缩。结论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S型切口双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5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后正中S型切口,内、外髁两侧进针,用2枚克氏针作交叉内固定。结果: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后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后正中S型切口内外克氏针交叉进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暴露清楚、骨折易复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且能有效防止肘内翻发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宪堂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2):153-154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6年6月~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123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得6个月~3年(平均1.6年)的随访,优93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93.5%;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良好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内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2例。结果:随访6~36月,平均24月。42例全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1例轻度肘内翻(〈5°)。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35例,良好6例,可(轻度肘内翻)1例,优良率97%。结论:内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肢体美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采用改良外侧手术入路及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比较改良的外侧手术入路及克氏针内固定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差异。结果: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月-4年零6个月,骨折复位对线对位良好,骨折全部愈合,经过功能锻炼后肘关节功能良好,1例轻度肘内翻(〈5°),发生率4%。参照朱盛修的疗效标准,本组优1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改良外侧手术入路、肱骨髁上外侧双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复位容易,稳定性可靠,功能恢复良好,可避免医院性神经损害且不增加肘内翻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外侧切口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8月~2009年7月采用肘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8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元神经、血管损伤;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骨折均与术后6~8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出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缺血性肌孪缩等并发症;采用李稔生肘关节疗效判断标准:优41例(85.41%),良6例(12.50%),可1侧(2.08%)。结论:采取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治疗儿童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能够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有效避免了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并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35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F lynn等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25例,良8例,中2例,差1例。结论内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容易复位,固定牢固,能够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瑜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46-147
目的探讨采取外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作比较。方法我院2006年4月~2010年4月,采取外侧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另选3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单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6.7%(26/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3.3%(21/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肘内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肘关节受限程度的加重,观察组的不同受限程度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明显优于单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创伤小,且固定牢固,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肘内、外侧双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切开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结果 经3~12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且肘关节功能均在3月内恢复,39个病例中优37例,良2例,差0例.结论 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多枚克氏针多维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可供临床参考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对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对其住院时间、护理、后遗症、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后遗症少,功能恢复好,住院时间短,护理方便。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可有效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15.
内侧有限切开加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侧有限切开加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内侧有限切开复位加克氏针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1-38(平均22.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7%。结论内侧有限切开加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损伤小,有效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固定可靠,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对其住院时间、护理、后遗症、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后遗症少,功能恢复好,住院时间短,护理方便。结论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可有效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我院于1999-2004年间共收治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46例,其中伸直型38例,屈曲型8例。均采用肘后侧切口或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5年,骨折均愈合。随访1年后评估,优良率为80.5%(37例)。并发肘内翻4例,发生率9.1%;无固定松动、克氏针断裂、感染及骨折延期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肘后侧或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办法,可显著降低骨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方法收集漯河市骨科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5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男34例,女例16;年龄3~11岁,平均7岁均为闭合性。伸直型38例,屈曲型12例。结果 50例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38例,良10例,差2例。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结论治疗方法显示效果均良好,手法复位及石膏托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外加术后短时间石膏托外固定;闭合性手法复位及C型臂在X线下克氏针内固定术,针尾留皮外,并以短时间石膏外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中药及早期功能锻炼对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及合页石膏托固定微创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在非牵引状态下纠正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术者双拇指按压肱骨髁上骨折部位,双手余四指环抱肱骨中段背侧,使骨折部复位,骨折部向外推移少许并外倾5°~8°后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均屈曲90°旋前位石膏托固定.术后3 d,部分折断肘部石膏托,逐渐行屈肘被动功能锻炼,同时结合中药外用治疗.结果:65例患儿中,优37例,良20例,可6例,差2例.57例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8例遗留肘内翻,无骨髓炎发生.合并有10例神经损伤的患儿.均在短期内完全恢复感觉和功能.结论:应用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同时结合早期功能煅炼与中药外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避免了手术对肘部造成的损伤,并在较短时间内使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赵邦 《大家健康》2016,(7):163-163
目的:分析采取有限肘关节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6例,均采取有限肘关节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患者的疾病治疗优良率为97.9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53±0.38)周,疗效明显。结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时采取有限肘关节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