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恩替卡韦致肝功能恶化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B,CHB)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该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新一代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entecavir,)自2005年11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以来,为我国CHB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其临床疗效评价的相关文章也相继报道,偶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本院曾诊治1例因服用恩替卡韦抗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5~4.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而慢性乙型肝炎(CHB)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CHB患者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之一,具有疗程确切、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血清转换率高及治疗结束后持续应答率高等优点,为实现长期病毒学应答、阻止疾病进展提供了良  相似文献   

3.
张文胜  苏菲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591-159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CHB)在丙氨酸转移酶(ALT)高水平时的病毒自发清除现象.方法 选取未经过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HA)>1×104 copies/ml且ALT>1 000 IU/L韵CHB患者共计28例,进行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HBV-M)动态变化随访观察.结果 完成随访的28例中,在24周内HBVDNA阴转23例(82%),其中19例(82%)出现在8周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12例,24周内发生HBeAg阴转7例(58%),5例发生在4周内(5/7,71%);24周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3/12).结论 ALT>1 000 IU/L者可以考虑暂时不抗病毒治疗,避免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若患者在观察4~8周后仍然无自发清除病毒现象,可考虑及时予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杰东  马葵芬  徐卓云  张幸国 《医药导报》2010,29(10):1318-1320
阿德福韦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核苷类药物,具有抗病毒效果好、耐药变异出现晚、耐药发生率低且经济等优点. 该文就阿德福韦酯的药学信息、与同类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作用比较、临床应用、实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与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作用,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生化水平等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我院门诊CHB患者85例,随机分为2组,抗病毒治疗2年。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2种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HBeAg(+/-)之间抗病毒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结论①恩替卡韦抗病毒快速平稳,优于ADV;②HBeAg(+/-)组患者均出现明显的病毒抑制,2年时阴性组HBVDNA水平低于阳性组;③ALT水平不影响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新玉  窦晓光 《药品评价》2007,4(3):173-174,188
持续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反复加重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抗HB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把握抗HBV治疗的适应症、了解药物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6)和白细胞介素 18(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对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立健康对照组100例,CHB组96例,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IL-6和IL-18的变化;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8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②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6、IL-18及HBV 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水平,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帆渊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183-1184
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治疗应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本身致病性有限 ,机体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造成的免疫损害是造成肝脏病变的原因。但是在疾病的自然发展及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的过程均可发现病毒水平和人体免疫力有相关性。康复时 ,先出现病毒下降 ,再出现临床病情缓解 ;病情复发时 ,则出现病毒水平上升 ,然后出现病情加重。说明病毒作用为免疫应答的靶抗原 ,在决定病情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CHB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1CHB抗病毒治疗的目的CHB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或持…  相似文献   

9.
李举伦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49-3250
慢性乙型肝炎(CHB)尚无特效治疗,目前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但抗病毒治疗是综合治疗方法中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进一步验证综合治疗的疗效,我院收治36例CHB患者应用拉米呋定与胸腺肽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曹民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426-427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22例患者作为第一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每天1次,疗程为48周;将接受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耐药的14例患者作为第二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1.0 mg,每天1次,疗程为4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等。结果第一组患者治疗12、24、36、48周时ALT复常率,HBV-DNA、HBeAg/HBeAb阴转率均优于第二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且初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抗病毒治疗成为目前CHB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已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CHB治疗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  相似文献   

12.
张文胜  苏菲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591-159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CHB)在丙氨酸转移酶(ALT)高水平时的病毒自发清除现象。方法选取未经过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HA)〉1×10^4copies/ml且ALT〉1000IU/L的CHB患者共计28例,进行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HBV—M)动态变化随访观察。结果完成随访的28例中,在24周内HBVDNA阴转23例(82%),其中19例(82%)出现在8周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12例,24周内发生HBeAg阴转7例(58%),5例发生在4周内(5/7,71%);24周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3/12)。结论ALT〉1000IU/L者可以考虑暂时不抗病毒治疗,避免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若患者在观察4~8周后仍然无自发清除病毒现象,可考虑及时予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吕睿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20-224
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3.5~4.0亿的慢性乙肝(CHB)病毒携带者中有超过1/3的人在中国,约有9 300万HBV携带者,其中约有2000~3000万为CHB患者.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CHB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近年来,CH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极大进展,数以百万的乙肝患者从中获益,其中"长期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核心.目前公认的主要抗HBV药物有普通干扰素-α(inter-feron,IFN)、聚乙二醇IFN-α (PegIFN-α)、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其中PegIFN-α、ETV、TDF被推荐为初治乙肝患者的一线用药,但TDF在我国尚未上市.本文就上述药物抗HBV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属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高发病区,HBV感染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目前治疗乙型肝炎主要包括降酶,调节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我国常用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主要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2008年替诺福韦TDF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  相似文献   

15.
斯崇文 《药品评价》2007,4(3):138-139
目前研究证明.持续高HBV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通过对26个前瞻性研究荟萃分析显示.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变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呈正相关。经抗病毒治疗后.随着HBVDNA水平下降.肝病活动指数(HAt)也明显下降,因此,在CHB时,病毒载量可以衡量组织病变的严重和活动程度。台湾学者证明持续高载量HBVD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胸腺法新(原名: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123例CHB患者随机给予干扰素(61例)或胸腺法新联合干扰素(62例)治疗,观察疗程1年.分别采用q-PCR、ELISA方法检测HBV DNA及HBVM.结果 联合组ALT复常、HBeAg转阴率在治疗1年时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05) ; 半年时联合组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0.05),1年时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1年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法新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生化学、血清学应答率,二者联合是一种较好的抗HBV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多,对CHB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介绍HBeAg阴性CHB的治疗进展,目前临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治疗药物主要是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相似文献   

18.
葛艳  黄付春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9):111-1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CHB)尚无特效药物疗,目前多用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1],本科采用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艾敏  赵伟  陶晨  赵红  叶伟  张永臣  杨义贵  潘玉 《江苏医药》2012,38(23):2809-28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V表面大蛋白(HBV-L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0例CHB患者在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0、12、24、36、48、72、96周血清中的HBV-LP、HBV DNA、HBeAg水平.结果 治疗过程中,HBVDNA载量对数值及HBV-LP吸光度(A)值均下降,且呈正相关(r=0.989,P<0.01).不同治疗时期HBV DNA阴性患者的HBV-LP A值与HBV DN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较大.HBV DNA阳性组的HBV-LP A值均值为1.478.以HBV-LP A值≥1.5为界值时,其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相关(P<0.01).结论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V-LP与HBV DNA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新的判断病毒复制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苦参碱治疗前后抽取外周血,进行免疫细胞[(CD3+、CD4+、CD8+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细胞因子[(白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10)]检测,同时对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苦参碱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CD4+/CD8+比值[治疗前(1.32±0.51),治疗后(1.57±0.32)]及IFN-γ[治疗前(9.74±8.17)μg/L,治疗后(20.16±18.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及抗纤维化的双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及细胞因子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