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储层的发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勘探揭示,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3套工业气层分别发育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二段,为了给该区的持续勘探发现提供储层研究支撑,分析了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取得以下3项成果认识:①依据沉积微相、岩性和孔隙三要素将上述储层分为龙王庙组颗粒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灯四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缝洞—洞穴型储层和灯二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②龙王庙组储层的主要岩性是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4%,平均厚度为36m;灯四段储层的主要岩性是蓝细菌白云岩,溶孔溶洞和洞穴是其主要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3.22%,平均厚度为70 m;而灯二段储层的岩性为蓝细菌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缝溶洞,平均孔隙度为3.34%,平均厚度为80 m。③储层的发育经历了孔隙形成、热液矿物充填、沥青充填等主要演化阶段,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分析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优质储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局限台地相的台内颗粒滩中,以厚层块状颗粒白云岩为主;②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和裂缝,并根据储集空间的不同,可将储层划分为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溶蚀孔隙型和裂缝-晶间孔型3类,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质量好,为优质储层;③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控制了颗粒滩沉积,层间岩溶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而古隆起与颗粒滩、多期溶蚀作用和裂缝等因素的有效配置可形成优质储层;④古隆起核部的颗粒滩储层发育较好,古隆起上相对古地貌高处的颗粒滩储层较好,单个颗粒滩的核部储层较好。  相似文献   

3.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产气层,认识和刻画其储层特征对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对安岳气田不同产能状态下龙王庙组储层的岩性、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储层的厚度占比和孔洞发育情况的分析,建立高产井、中产井、低产井和干井中储层特征与油气产能的联系,其结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层段,储集空间有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裂缝等,其中,孔洞和孔隙是主要类型;孔洞型储层是安岳气田中龙王庙组高产井的主导储层,其占比、孔洞发育密度、孔洞大小、孔洞段的单层厚度和累计厚度等是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孔洞型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孔径呈双峰分布,表现为大尺寸(毫米级和微米级)的孔洞和小尺寸(纳米级)的晶间孔、晶间溶孔;孔隙型储层的孔隙分布均匀,孔径呈单峰分布,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罗西1、米兰1、英东1和英东2等探井的钻井、岩芯、录井、薄片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岩芯观察、岩屑观察、薄片鉴定和测井资料处理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英东区块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英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占绝对优势,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蚀孔洞为主,其次是裂缝空间。根据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的不同,将其归纳为溶蚀孔隙型和溶蚀缝孔洞型两类储层,区内寒武系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为Ⅳ-Ⅱ类储层,溶蚀孔隙型为Ⅳ-Ⅲ类储层,主要集中发育在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  相似文献   

5.
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东探区重点勘探领域。近年来古城6井、古城8井、古城9 井相继在中下奥陶统白云岩中获高产气流,展现了该区良好的勘探潜力,而针对寒武系钻探的城探1井、城探2井均未取得突破。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主控因素成为制约寒武系碳酸盐岩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等各种地球化学分析,对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白云岩中,岩性以颗粒云岩、藻(礁)微生物云岩、角砾云岩以及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蚀孔洞为主。研究区上寒武统储层分为4类,包括颗粒云岩孔隙型储层、角砾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结晶云岩孔隙型储层以及结晶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研究表明礁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为储层形成的关键;埋藏—热液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扬子地台的渝东武隆黄草剖面在中上寒武统地层发育大量的孔洞层,主要集中在中寒武统的平井组和上寒武统的后坝组以及毛田组.为典型的古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的大部分孔洞是顺层分布,沿层面附近发育溶孔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溶蚀作用而形成,渗流岩溶带的孔洞则是呈窜洞分布,为淡水沿垂直或斜交层面的缝隙淋滤窜通沿层面发育的溶孔及溶洞进一步溶蚀而形成。经物性数据的统计分析,毛田组可评价为较好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平井组和后坝组可评价为中等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的内在因素为可溶蚀的岩性,外因则是构造背景和后期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扬子地台的渝东武隆黄草剖面在中上寒武统地层发育大量的孔洞层,主要集中在中寒武统的平井组和上寒武统的后坝组以及毛田组.为典型的古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的大部分孔洞是顺层分布,沿层面附近发育溶孔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溶蚀作用而形成,渗流岩溶带的孔洞则是呈窜洞分布,为淡水沿垂直或斜交层面的缝隙淋滤窜通沿层面发育的溶孔及溶洞进一步溶蚀而形成。经物性数据的统计分析,毛田组可评价为较好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平井组和后坝组可评价为中等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的内在因素为可溶蚀的岩性,外因则是构造背景和后期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8.
间孔,平均孔隙度为4.24%,平均厚度为36m,属裂缝-孔洞型储层及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发育的岩相古地理背景为内缓坡相,发育的物质基础是颗粒碳酸盐岩,其纵向演化及横向展布受颗粒滩亚相的控制。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的建设性因素包括:①颗粒碳酸盐岩的粒间孔奠定了储集空间形成的基础;②准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了大规模发育的溶蚀孔洞;③同时或稍后发生的准同期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早期孔隙的保存;④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⑤构造破裂及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集性能。储层经历的破坏性作用主要为胶结作用及压实作用,其次为热液矿物充填及沥青充填。沉积及成岩作用综合分析确认,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发育颗粒滩,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早期白云岩化作用和加里东期的表生岩溶作用分别决定了大面积分布孔洞型储层的形成、早期形成孔隙的保存和最优质孔洞型储层的形成。因此,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优势相带+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准同生期白云岩化+表生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9.
埋藏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但其对储层的孔隙效应不清,从而制约埋藏溶蚀型白云岩储层的评价与勘探。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为例,优选藻砂屑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3种最常见的岩相为样品,用0.2%的乙酸溶液代表埋藏环境中的有机酸,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开放连续流动体系中的储层溶蚀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压条件、不同岩相特征样品的孔隙度都有所增大,但渗透率呈指数级增大;藻砂屑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孔隙—孔洞型,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溶孔—溶缝型。由此说明在埋藏环境中,有机酸对白云岩具有较强的溶蚀性,白云岩储层的初始孔隙结构控制着最终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溶蚀作用从开始相对均匀溶蚀逐渐转变为非均匀溶蚀,导致溶孔、溶缝非均质发育,局部孔隙间连通性变好。因此埋藏溶蚀作用对改善白云岩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发育灰岩、白云岩两类储层。灰岩储层类型有灰岩溶蚀孔隙(孔洞)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灰岩溶蚀孔隙(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没有密切的关系; 储渗空间发育受组构控制; 属低孔低渗、储集性较差的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侵蚀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育分布非均质性强。灰岩构造裂隙型储层可发育高角度斜交或垂直层面的部分充填和未充填构造裂隙。白云岩内发育晶间孔及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大型洞穴、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5种储渗空间,它们构成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白云岩溶蚀孔洞型两类储层。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涉及厚度较小。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的发育具有普遍性; 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关系不密切; 非均质性明显。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在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广泛发育, 孔隙度较高, 渗透率较低,是该区最值得勘探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1.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中沥青均来自于下寒武统烃源岩,沥青成因类型多样,以热裂解成因为主;(2)沥青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氧化水洗型沥青的形成,第2阶段为沉淀型沥青的形成,第3阶段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形成;(3)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先后经历了5期的油气充注,包括2期液态烃的充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原油裂解气的充注以及喜马拉雅期圈闭改造调整阶段干气的充注。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国齐  杨威  谢武仁  金惠  苏楠  孙爱  沈珏红  郝翠果 《石油学报》2018,39(12):1317-1327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成藏条件好、天然气勘探领域多、资源潜力大,发育寒武系筇竹寺组、震旦系灯影组三段和陡山陀组优质泥岩以及震旦系灯影组泥质碳酸盐岩4套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丘滩体白云岩、灯影组二段丘滩体白云岩、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白云岩和中寒武统洗象池组岩溶白云岩4套规模储层,震旦系灯影组三段泥岩、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岩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3套直接盖层,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根据不同区域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不同,建立了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的4种成藏模式:裂陷两侧台缘带构造-岩性气藏成藏模式、裂陷内岩性气藏成藏模式、川中台内构造岩性气藏成藏模式和川东川南构造气藏成藏模式。评价了全盆地的4个勘探领域:①裂陷两侧台缘丘滩体的储层品质和源-储配置好,勘探的关键在于优选构造稳定且保存条件好的目标;②裂陷内孤立丘滩体发育岩溶储层,且被烃源岩包围,精细刻画孤立丘滩体是勘探的关键;③川中台地内的储层和烃源岩大面积叠置,构造稳定,但资源相对分散,寻找富集区是勘探的关键;④川东-川南构造带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圈闭,寻找保存条件好的圈闭是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特大型气藏的发现展示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外围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川东地区在龙王庙组也发现了滩相储层,预示着该天然气勘探领域有可能向四川盆地东部扩展。为了弄清川东地区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必要针对该区的储层识别和预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为此,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开展了基于波动方程的正演研究,归纳总结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与川中地区典型井龙王庙组反射特征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川东地区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发育在顶部及中部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震反射异常,而发育在中下部时则无明显的地震反射异常;②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发育在顶部时龙王庙组顶界为复波反射,而发育在中上部时龙王庙组内部发育亮点;③川东地区龙王庙组与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结论认为,五百梯西—巫山坎—正坝南地区及五宝场构造的东部应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首选方向,上述地区有望在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4.
近期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展现出一个纵向上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研究认为,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大规模富集成藏的基础,表现为:①纵向上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古隆起高部位存在一个生烃中心,气藏具有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②发育3套优质储层(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丘滩相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砂屑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储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③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下发育的构造、岩性及复合型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结论指出,该古隆起继承性发展及其与烃源岩演化相匹配是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大面积富集的关键因素,古隆起高部位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其背景上的继承性构造及地层、岩性圈闭是天然气富集的场所,近源的古今构造叠合区是天然气富集的甜点区。  相似文献   

15.
近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风险探井——J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北斜坡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测试获得51.62×104 m3/d 的高产气流,实现了继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之后寒武系又一层系的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为了加深对于该层系的认识,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气藏勘探历程,结合该盆地沧浪铺组的油气地质条件,对其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四川盆地及周缘总体处于浅水陆棚沉积体系,沧浪铺早期德阳—安岳裂陷还未填平,受古地貌和物源控制,裂陷东部以清水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云化颗粒滩相发育;②受滩相叠加溶蚀作用的影响,沧浪铺组一段发育白云岩孔隙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灰质云岩、云质鲕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平均孔隙度为4.1%;③地震刻画川中—川北地区沧浪铺组一段发育多个大型滩体,横向上受滩间致密岩性遮挡、纵向上受沧浪铺组二段泥质岩的封盖,在现今单斜背景下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条件,刻画有利勘探面积逾3 200 km2;④沧浪铺组一段滩相储层直接覆盖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之上,形成下生上储源储组合,蓬莱—射洪—阆中一带靠近德阳—安岳裂陷区寒武系生烃中心,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结论认为,JT1 井沧浪铺组油气勘探首次战略突破,证明了四川盆地寒武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对于推进该盆地奥陶系以及寒武系高台组、洗象池组等新领域、新层系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豹斑灰岩(云岩)的广泛发育引起了地质学者的关注,目前其成因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研究豹斑灰岩(云岩)的特征、成因,以及与储层的关系,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条基干剖面豹斑发育层段的宏观沉积相分析和镜下描述,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同位素等分析手段,详细解剖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和天河板组豹斑灰岩的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豹斑发育的基质灰岩主要有(含颗粒)泥微晶灰岩和砂屑亮晶灰岩,不同基质灰岩内的豹斑在斑块形态、泥质含量、白云石大小晶形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故可将豹斑分为3类:泥质云斑、含泥云斑和云斑。泥质云斑和含泥云斑主要发育于(含颗粒)泥微晶灰岩中,云斑内部由他形至半自形的泥粉晶白云石晶体组成;云斑主要发育于砂屑亮晶灰岩中,内部由自形-半自形粉细晶(部分中粗晶)白云石组成。(含颗粒)泥微晶灰岩的豹斑灰岩形成于海侵期潮下浅水低能环境,是交替沉积的灰泥质和云泥质软泥受后期风浪扰动或负载压实,再经历埋藏改造,形成纵向上具有韵律特征的云斑。亮晶砂屑灰岩的豹斑主要形成于浅埋藏期,与富镁高盐地层水沿孔渗较好的部位渗透至固结成岩地层中发生渗透回流白云化有关。豹斑内部粉细晶白云石的晶间孔十分发育,该类灰岩能否形成优质储层受控于豹斑在全岩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发育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新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该气藏储层受碳酸盐岩颗粒滩相控作用明显。进一步了解该区颗粒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预测龙王庙组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沉积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水深等影响滩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3口井结合2个野外剖面点作为实例,对该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纵向叠置关系和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1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缓坡沉积环境,分为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和外缓坡相,颗粒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相和中缓坡相;2盆地内自西向东颗粒滩厚度逐渐变大,以发育白云岩滩逐步被石灰岩滩取代为特征;3颗粒滩纵向上主要发育砂屑云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砂屑云岩—细粉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粉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岩性组合;4颗粒滩横向上具有沿膏岩湖两侧呈条带状展布的特征,主要发育在缓坡隆起区,尤其是隆起区中的微地貌高地是滩体发育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认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广泛存在的沥青为后生—储层沥青,其来自古油藏裂解,油源为下寒武统泥岩。但近年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亦发现原生—同层沥青存在,是以上观点无法解释的。通过重新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沥青镜下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及沥青含量分布特征,并结合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无机微量元素等的分析,结果表明沥青确实有来自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生油岩的贡献,且灯影组碳酸盐岩也具备了形成好的生油岩的古沉积环境和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东缘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发现,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基于四川盆地东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通过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白云石有序度、碳氧稳定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对四川盆地东缘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缘龙王庙组沉积期以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有云坪、颗粒滩、灰坪等,垂向上发育多个滩坪组合序列。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其次为发生部分白云石化作用的颗粒灰岩,其中颗粒白云岩物性最好,粉晶和细晶白云岩次之,颗粒灰岩发生白云石化部分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未发生白云石化部分通常较致密。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微裂缝等。储层主要分布在白云石化程度较高的颗粒滩相,颗粒滩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同生期及早期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和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2种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