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采用“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初始体质量为(28.68±0.49) g的黄颡鱼(Peltobagrus fulvidraco)对国产鱼粉、进口鱼粉、进口鸡肉粉和脱脂黄粉虫粉在膨化制粒和非膨化制粒两种工艺下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另外3种原料(P<0.05),黄颡鱼对黄粉虫粉蛋白消化率最低(P<0.05),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P<0.05); 在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另外3种原料(P<0.05),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94%以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原料(P<0.05),但进口鸡肉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原料(P<0.05)。在非膨化制粒工艺和膨化制粒工艺下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对于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而言,非膨化制粒工艺的蛋白消化率显著低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而鸡肉粉则相反。膨化加工工艺进口鱼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而膨化加工工艺的黄粉虫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氨基酸的消化率结果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对于黄颡鱼饲料,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是最佳的蛋白质来源,进口鸡肉粉和黄粉虫亦可以作为其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进口鱼粉、国产鱼粉和黄粉虫粉,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其干物质、蛋白、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而对于进口鸡肉粉,非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3.20.5) g为实验对象, 研究螺旋藻粉蛋白替代饲料鱼粉蛋白(0、20%、40%、60%、80%和100%)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种等氮(38%)等脂(10%)等能(16.50 kJ)的饲料, 每处理3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表观饱食投喂。实验水温为(283)℃, 实验共持续60d。结果发现: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 鱼摄食率显著上升; 饲料效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特定生长率在20%替代组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蛋白沉积率在20%、60%替代时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替代组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肥满度在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鱼体蛋白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 鱼体脂肪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 20%、40%和60%替代组全鱼灰分均高于全鱼粉组; 肠道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替代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藻粉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上升, 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磷表观消化率在20%替代时最低, 在100%替代时最高。综合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沉积率情况, 当鲫幼鱼饲料中鱼粉含量约为50%, 且鱼粉为唯一蛋白源时, 螺旋藻粉蛋白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蛋白。  相似文献   

3.
麦瑞加拉鲮幼鱼对12种原料表观消化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幼鱼(3.88±0.06)g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对国产鱼粉、白鱼粉、花生粕、白酒糟、鸡肉粉、米糠、棉粕、菜粕、豆粕、玉米蛋白粉、玉米酒糟和羽毛粉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能、磷、钙、镁、锌、铜、铁和锰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2种试验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总能、磷、钙、镁、锌、铜、铁和锰的表观消化率范围分别为24.93%-85.68%、50.02%-97.40%、51.89%-94.02%、39.18%-96.39%、9.72%-87.37%、3.47%-25.92%、26.11%-88.25%、12.63%-66.35%、41.33%-104.86%、10.69%-91.84%、4.42%-85.49%。其中包括干物质、粗蛋白和总能在内的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国产鱼粉和白鱼粉最高。除鱼粉外的其他原料中,干物质以花生粕、豆粕和玉米蛋白粉最高;粗蛋白以花生粕最高;粗脂肪以米糠和花生粕最高;总能以花生粕和鸡肉粉最高;白酒糟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能的消化率最低。在矿物质元素表观消化率中,羽毛粉的磷、铜、铁和锰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米糠的锌表观消化率最高;钙的表观消化率以白鱼粉、豆粕和羽毛粉最高;镁的表观消化率以豆粕、羽毛粉和玉米酒糟最高;鸡肉粉的磷、钙、镁和铁表观消化率最低;花生粕和棉粕中锌的表观消化率最低;菜粕中铜的表观消化率最低;白酒糟中锰的表观消化率最低。因此,花生粕、豆粕和玉米蛋白粉是麦瑞加拉鲮幼鱼配合饲料中较优质的蛋白源,可进一步开发用于适量替代饲料中的鱼粉;米糠可作为较好的能量饲料;羽毛粉可作为饲料中较好的矿物质元素来源;白酒糟对麦瑞加拉鲮幼鱼而言营养价值最差。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平均体重(2.02±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植酸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5000.0g豆粕中添加2.5g植酸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植酸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粗蛋白49.7%、总能20.9kJ/g)饲料,对照饲料主要以鱼粉为蛋白源;在对照饲料的基础上,用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每千克豆粕组饲料中添加1000IU植酸酶,配制成植酸酶组饲料;用植酸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植酸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直接添加植酸酶组、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牙鲆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与鱼粉对照组相比较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与不添加植酸酶的豆粕组相比较,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1000IU/kg饲料的植酸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氮贮积率(P0.05)和磷贮积率(P0.01),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和磷排放率(P0.01),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豆粕中添加植酸酶进行发酵预处理,降低了豆粕中植酸含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显著降低氮(P0.05)、磷和钙的排放率(P0.01)。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对几种饲料蛋白原料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参考饲料,以0.1%的Cr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参考饲料和实验原料70%∶30%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对白鱼粉、红鱼粉、肉骨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表观消化率。实验大黄鱼(平均初始体重15.0±1.6g)养殖于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分别以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5周,然后采用挤压法收集粪便。实验结果表明各原料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在43.6%至70.0%之间,能量消化率在42.9%到82.6%的范围内。实验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0.7%到92.4%之间,其中白鱼粉和红鱼粉的蛋白消化率最高(分别为92.4%和89.3%),而棉籽粕则最低(70.7%)。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61.3%到90.5%之间,其中棉籽粕最低(61.3%)。磷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低,仅白鱼粉和红鱼粉在53.2%以上,其余皆低于37.5%。总之,大黄鱼对这几种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但蛋白消化率均较高,因此,可作为大黄鱼的饲料蛋白源在实际饲料配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昆虫蛋白质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中华稻蝗粉做为动物蛋白源,代替秘鲁鱼粉饲养鹌鹑,对比了两种动物蛋白源对鹌鹁生长发育的影响。稻蝗粉的粗蛋白质的含量与秘鲁鱼粉相等,16种氨基酸的总含量略低,磷、钙、脂肪的含量只是鱼粉的1/4、1/19、1/2左右。用等量稻蝗粉和鱼粉配制的饲料,分别对两组鹌鹑进行饲养实验,结果证明,用稻蝗粉做动物蛋白源,能使鹌鹑正常发育,翅的生长速度比秘鲁鱼粉组快,但日产蛋量比秘鲁鱼粉组略低,成熟期比秘鲁鱼粉组晚10天。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以及外源氨基酸的添加方式与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血浆游离氨基酸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本试验采用26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为期56d的饲养试验。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2%, 6个饲料处理分别为鱼粉组(对照组)、鸡肉粉组、鸡肉粉+晶体EAA组、鸡肉粉+晶体EAA+晶体NEAA组、鸡肉粉+包被EAA组、鸡肉粉+包被EAA+包被NEAA组, 配制12组饲料。将凡纳滨对虾(0.300.01) g随机分配到36个圆桶(150 L)中, 每桶30尾, 每3个桶为一个处理组, 饲喂一种饲料, 每天饱食投喂三次。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无论是补充晶体氨基酸(CAA)组还是包被氨基酸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鸡肉粉组(P0.05), 且在32%蛋白质水平下, 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达到了鱼粉组水平(P0.05); 补充晶体EAA+NEAA组对虾增重率与补充晶体EAA组无差异(P0.05), 但均显著低于补充包被氨基酸组(P0.05); 补充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显著高于补充包被EAA+NEAA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增重率变化相反(P0.05)。饲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较之饲喂低蛋白质饲料明显提高对虾增重率、虾体蛋白含量(P0.05), 但降低虾体脂肪含量(P0.05)。包被氨基酸组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总体显著低于CAA组(P0.05)。除谷氨酸、甘氨酸以及脯氨酸外, 各组对虾肌肉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在32%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 饲料中补充包被EAA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且达到了鱼粉组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粗蛋白约为42%、粗脂肪约为15%):对照组为:添加41%鱼粉的饲料(FM组;鱼粉蛋白占比27%);试验组分别为在FM组中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SM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10%)、在FM组中用豆粕和发酵豆粕混合替代部分鱼粉(FSM5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5%,发酵豆粕蛋白占比5%)、在FM组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FSM10组;鱼粉蛋白占比17%,发酵豆粕蛋白占比10%),饲养体重为(102.25±0.24) g的银鲑幼鱼10周。生长结果表明, FSM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率、肥满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FSM5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高于SM组(P<0.05);各组间肝体比、脏体比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肉成分结果显示,各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没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通过收集器不同粪便收集时间和饲料中肉骨粉(MBM)含量对异育银鲫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表观消化率 (ADC) 影响.不同梯度(0, 20, 40, 60, 80 ,100%)的肉骨粉替代鱼粉(FM) 蛋白配制成六种等氮 (粗蛋白: 410 g/kg) 等能 (总能: 18 kJ/g) 的饲料,通过11周的饲养实验,实验开始后2周开始收集粪便,收集时间分别是:排粪后 1 min, 投喂后4h和16h. 结果表明,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消化率明显随粪便收集时间增加而升高(p<0.05),但在高肉骨粉替代饲料中差异不显著(p>0.05). 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消化率随饲料中肉骨粉含量的增加呈线性或近线性下降.因此,在消化率测定中应该尽快收集排出的粪便以保证消化率的真实性.消化率是影响肉骨粉利用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试验对象, 采用酪蛋白、明胶、进口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 配制成12组试验饲料,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需要量。饲料中Leu水平为0.87%、1.26%、1.64%、2.03%、2.39%和2.81% (分别记为Leu-1Leu-6组), Ile水平为0.69%、1.21%、1.70%、2.19%、2.70%和3.21% (分别记为Ile-1Ile-6组)。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饲料中Leu含量为2.3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无显著差异(P 0.05)。当饲料Leu含量大于2.39%时, 河蟹肌肉Leu含量、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0.05)。(2)饲料中Ile含量为2.1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河蟹肌肉Ile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随饲料中Il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大值均出现在Ile-5组(2.70% Ile), 但Ile-4组(2.19% Ile)与Ile-5组差异不显著(P 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Leu或Ile水平的折线模型, 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2.36%和2.25%, 即饲料蛋白的5.88%和5.72%。    相似文献   

11.
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的利用效果, 设计了鱼粉含量为9%的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0%的无鱼粉饲料(以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 在无鱼粉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 使其蛋氨酸含量与鱼粉饲料一致, 共4种饲料, 饲喂平均体重为(1.220.07) g/尾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 8周。结果表明, 各组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1642.7%、1250.3%、1362.0%、1451.7%, 饲料系数分别为1.08、1.45、1.30、1.21;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提高增重率8.9%、16.1% (P0.05), 降低饲料系数10.34%、16.55% (P0.05); 包膜蛋氨酸组较晶体蛋氨酸组具有更高增重率和更低饲料系数(P0.05)。对摄食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和血浆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变化的测定表明, 鱼粉饲料组、无鱼粉饲料组肝脏GOT、GPT活性分别在摄食后第2、第4h出现高峰; 晶体蛋氨酸组在摄食后1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提前; 包膜蛋氨酸组在摄食后第5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滞后; 血浆GOT、GPT活性变化趋势与肝脏的基本一致。消化率试验表明, 鱼粉饲料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最高, 无鱼粉饲料组最低;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后, 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 在蛋氨酸缺乏的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包膜蛋氨酸, 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 包膜蛋氨酸较晶体蛋氨酸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和更好的促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实验以0.1%三氧化二钇(Y2O3)为外源指示剂, 用“70%基础饲料+30%待测饲料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初始体重为(19.28±0.1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 6种实验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37.27%—86.43%(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酶解大豆>黄粉虫粉>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乙醇梭菌蛋白次之, 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和小球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均显著高于棉籽浓缩蛋白(P<0.05);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79.97%—88.45%(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均显著高于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P<0.05); 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51.19%—97.48%(乙醇梭菌蛋白>荚膜甲基球菌蛋白>酶解大豆>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 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3.25%—85.43%(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酶解大豆>黄粉虫粉>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水解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在70.52%—90.51%(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各原料17种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与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上所述,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的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且和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及小球藻的脂肪、能量、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优于棉籽浓缩蛋白。因此,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酶解大豆和黄粉虫粉均是大口黑鲈比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 可作为大口黑鲈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候选物。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 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 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 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 却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 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 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 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测定了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35种石斑鱼属鱼类共142个个体线粒体基因COⅠ及核基因TMO-4C4标记序列, 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析了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同时, 探讨了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石斑鱼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问题。结果显示: 35种石斑鱼属鱼类COⅠ同源序列为636 bp, 编码212个氨基酸, TMO-4C4同源序列为486 bp, 编码162个氨基酸, 在COⅠ基因中, 种间遗传距离在0.030—0.202, 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 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 推荐的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2%)。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8, 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 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48倍, 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 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斑鱼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基于COⅠ及TMO-4C4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 35种石斑鱼主要形成2个主要类群, 类群Ⅰ由细点石斑鱼(Epinephelus cyanopodus)和蓝棕石斑鱼(Epinephelus multinotatus)等22种石斑鱼聚成, 类群Ⅱ由吊桥石斑鱼(Epinephelus morrhua)和小点石斑鱼(Epinephelus epistictus)等13种石斑鱼组成。部分存在同种异名争议的种类如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马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经COⅠ及TMO-4C4序列差异及进化分析, 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结果支持近期的分类研究, 云纹石斑鱼/褐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马拉巴石斑鱼均为独立的物种, 并非同种异名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设计4种等能等氮试验饲料,对照组以鱼粉为单一蛋白源,处理组分别以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的17%、34%和51%,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的初始重为(3.79±0.22)g,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周的饲养试验,每种饲料随机3个重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水平鱼蛋白水解物对试验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除了以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51%组外,其他各组的增重率(WG)和饲料摄入量(FI)都是随着饲料中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在军曹鱼稚鱼饲料中用鱼蛋白水解物替代34%的鱼粉蛋白对于军曹鱼稚鱼的生长和饲料摄入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军曹鱼稚鱼血浆中胆固醇含量随着饲料中鱼蛋白水解物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血浆中的总蛋白含量则无此规律,各处理组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硫酸铜(CuSO4)、甘氨酸铜(Cu-Gly)、羟基蛋氨酸铜(Cu-HMA)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00) g的珍珠龙胆270尾, 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3种试验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 Cu-Gly组和Cu-HMA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2) Cu-HMA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各组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 (3) Cu-HMA组和Cu-Gly组脊椎骨铜含量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4) CuSO4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且CuSO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5) CuSO4组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6)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Cu-HMA组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 在饲料中添加Cu-Gly和Cu-HMA均能显著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肠道形态及血清脂质代谢, 进而改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重(0.500.00) g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稚鱼为试验对象, 在室内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 研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对乌苏里拟鲿生长、体成分及消化率的影响。以豆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S0)中10%(S10)、20%(S20)、30%(S30)、40%(S40)、50%(S50)和60%(S60)的鱼粉蛋白, 另外,60%组添加0.3%蛋氨酸(SM60), 共配制8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大,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逐渐降低, 但10%40%替代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S50和S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与S60组相比, SM6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所提高(P0.05),但显著低于0%40%替代组(P0.05); 饲料系数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的趋势正好相反; 当饲料中豆粕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20%时, 乌苏里拟鲿的摄食率由3.22%提高到3.55%, 而后随着替代比例进一步增加, 摄食率逐渐降低, 但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不显著。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肌肉水分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其中, S60和SM6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呈现升高的趋势, S60和SM60组显著高于其他替代组(P0.05); 肥满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当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为60%时, 肝体比、脏体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0%和6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040%替代组(P0.05), 而040%替代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由0升高到60%, 磷表观消化率由36.07% 升高到66.50%。在实验条件下, 豆粕替代乌苏里拟鲿饲料中40%鱼粉蛋白, 不会影响乌苏里拟鲿的生长和饲料利用, 而高比例替代对生长和鱼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饲料中配制不同鱼粉和菜粕比例,探讨利用菜粕蛋白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Carssius auratus gibelio)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饲料中菜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分别为 0、20%、40%、60% 和80%。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菜粕蛋白比例高于40%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显著下降(P0.05),对摄食率影响不明显(P0.05)。在80%替代水平下,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最低,能量消化率在40%替代水平最低。饲料转化效率在2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蛋白质和能量储积率在4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在40%菜粕蛋白下,鱼体能量和脂肪含量最高。鱼体蛋白质在60% 和80% 菜粕蛋白时最低,脂肪在20% 菜粕蛋白时最高。因此饲料菜粕蛋白的水平不超过20%(干物质含量约17%)不会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20.
试验中采用国产鱼粉和进口白鱼粉为蛋白源, 混合油(鱼油︰豆油=1︰1)为脂肪源, 蛋白质含量为40%, 设置了五个脂肪水平: 7%、9%、11%、13%、15%, 选择壳高(2.41±0.04) cm、体重(0.85±0.03) g的管角螺, 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为指标, 研究了上述不同脂肪水平对管角螺的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脂肪含量的上升, 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呈现抛物线变化的趋势, 其中脂肪水平为13%组两项指标均最大, 分别达到了0.61%和37.81%, 15%组最小, 分别为0.37%和27.31%, 将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拟合, 得出管角螺配合饲料最适脂肪含量为12.86%-13.33%。试验结束后对管角螺肌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 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 管角螺肌肉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均降低, 粗脂肪含量升高, 粗灰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 肌肉脂肪酸含量不同, 其中13%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最多, 为19.90%, 7%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多为44.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