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人因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以"卡马西平and药疹and临床分析"为关键词,对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检索,提取其中有关卡马西平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1项临床分析中的239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130例,女10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13岁。男女比例接近。卡马西平药疹重症型的发生率达59.18%,皮损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SJS、ED、TEN。潜伏期平均为11.91d,平均住院时间为28.70d。卡马西平重症药疹患者出现发热的比例为100%,血白细胞数目异常者占51.46%,有肝功能损害的占66.02%,肾功能损害的占31.07%。其他常见的还有高血糖、尿血及尿蛋白等异常。卡马西平药疹的治愈率为94.57%,无明确死亡病例报道。结论我国卡马西平药疹的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潜伏期长,发生重症的比例比普通药疹高,常伴多系统损害,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PubMed、Medline、Embase、VIP等数据库,搜集卡马西平导致药疹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药疹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35例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个案报道,均为重症药疹,其中重症多形性红斑18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9例,剥脱性皮炎8例。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发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皮损好转或痊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表现、诊疗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均在使用卡马西平1个月内出现症状,停用卡马西平,给予激素、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注重预防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皮肤病专科医院住院药疹患者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确诊为药疹的患者166例,分析其临床及相关情况.结果明确致敏药物者108例,主要致敏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43例)、中药注射剂(15例)、非甾体类抗炎药(7例)和抗痛风类(7例).临床类型主要为荨麻疹型(74例)、麻疹型(28例)、多形红斑型(19例).重症药疹(30例)的主要致敏药物为卡马西平(5例)和别嘌呤醇(7例).136例非重症药疹中,有血象异常者113例,肝肾功能异常者(18例).30例重症药疹中,血象异常者26例,肝肾功能异常者12例.结论抗菌药物是药疹主要致敏药物;抗痛风药与抗癫痫药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住院重症药疹患者年龄较大、潜伏期长,易并发肝肾损害及感染.  相似文献   

5.
曹育春  陈岚  李慎秋  刘继红  陈兴平 《医药导报》2007,26(12):1512-1514
[摘要]目的研究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由马西平所致药疹住院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用药原因、潜伏期、皮肤和黏膜损害特点、系统损害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3.9±5.9) d;重症多形性红斑(SEM)、重症多形性红斑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SEM/ TEN)各3例,轻症多形性红斑(MEM)、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EN)各1例;成人重症药疹易出现肝肾等内脏损害;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的重症药疹患者并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较理想; 在7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5例糖皮质激素的有效剂量等效于泼尼松平均为1.5 mg·kg-1·d-1。 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阻止患者向TEN或SEM/ TEN发展的关键;等效的泼尼松1.2~2.0 mg·kg-1·d-1的激素用量或并用较大剂量IVIG疗效较好, 且在4周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以减少药疹的发生。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7年服用卡马西平出现药疹的住院患者55例的资料,其中非重症药疹28例,重症药疹27例。统计分析药疹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药物初始剂量、药疹潜伏期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药疹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无关(P〉0.05),与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和药疹潜伏期有关。而重症药疹组和非重症药疹组的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及药疹潜伏期有差异,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分别为(155.74±81.130)mg/d和(124.11±44.867)mg/d(P〈0.05),药疹潜伏期分别为(11.81±7.45)d和(6.14±5.30)d(P〈0.01)。重症药疹的肝损害较非重症者显著增多(P〈0.01),且早期均有发热表现,病情也较重。结论: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犬及药疹潜伏期长可能增加药疹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疹的常见致敏药、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对46例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敏药主要为抗生素27例,解热镇痛药8例,抗痛风药(别嘌呤醇)2例,抗癫痫药(卡马西平)2例等。疹型主要有荨麻疹样型26例,重症多型红斑型6例等。重症药疹以别嘌呤醇及卡马西平所致为主。结论 致敏药物以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为常见;别嘌呤醇和卡马西平比例上升,且是重症药疹的常见致敏药。治疗上轻型病例以短期糖皮质激素辅以H2受体阻滞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缩短了病程。重型病例除尽早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外,加用小剂量CTX能迅速控制病情,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相似文献   

9.
康建  张晓坚  杜书章 《中国药事》2012,26(10):1156-1157,1160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及临床表现。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49例药疹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49例患者中有72.69%(181/249)可以确定为一种致敏药物,其中最常见的致敏药物分别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占32.04%(58/181)、中药类占14.92%(27/181)、头孢类抗生素占14.36%(26/181)。结论抗生素和中药是引起药疹的最常见药物。  相似文献   

10.
儿童重症药疹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近4年住院重症药疹患者的诊治情况。方法:对22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热镇痛药所致重症药疹在我院占第1位,有19例患儿有发热,累及粘膜16例,肝脏受累16例。由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药疹致敏期长,常伴有发热和内脏损害。结论:早期诊断和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的关键,大剂量静注高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能缩短疗程,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药疹的情况和重症药疹的皮疹特点,并对此提出药学监护分析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确诊药疹的患者169例,了解住院患者药疹的情况和重症药疹的皮疹特点,并对此提出药学监护分析建议.结果 本次调查药疹致敏药物主要构成为抗菌药物类(占45.56%)、中药类(占24.85%)、解热镇痛类药物(占15.98%);药疹疹型主要构成为荨麻疹型(43.79%)、发疹型(19.53%)、多形红斑型(13.02%).结论 抗菌药物类和中药类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发生皮疹时应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并加强对皮疹的药学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我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药品导致的药疹进行归类并采取药学服务对策。方法统计75例药疹患者的一般情况、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疾病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75例药疹患者,男30例,女4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28.4岁;药疹的疹型分为猩红热样型(13.33%)、麻疹样型(52.00%)、荨麻疹样型(28.00%)、固定型(2.67%)、多形红斑型(2.67%)、剥脱性皮炎型(1.33%);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菌药(70.67%)、解热镇痛抗炎药(14.67%)、中成药(6.67%)、生物制品(5.33%)、抗痛风药(1.33%)、心血管系统药(1.33%)。结论抗菌药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别嘌醇片是重症药疹的致敏药。必须做好药品不良反应及治疗药疹药品的药学服务,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皮肤科住院药疹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住院患者药疹的情况和重症药疹的皮疹特点,并对此进行药学监护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确诊药疹的患者42例。结果药疹致敏药物主要构成为抗生素类(50.00%),解热镇痛类(19.05%),生物制品类(4.76%),抗痛风类(2.38%);药疹疹型主要构成为红斑疹型(69.05%),斑丘疹型(14.29%),猩红热样、麻疹样、多形红斑样荨麻疹(共占7.14%),固定型疹(4.76%)及重症药疹(4.76%)。结论抗生素类药物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抗癫痫类药是重症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故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并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疹的诱发因素及防治策略,并就患者因住院产生的医疗总费用做经济学评价,为国家建立药害赔偿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101例药疹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类型、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因药疹就医而造成的所有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和经济学评价。结果:101例药疹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62例;明确致敏药的患者82例,有明确潜伏期的患者85例,2种以上联合用药的患者65例。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疹最多见,占44.55%。常见皮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101例药疹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为3 712.22元,平均住院时间为9.5d。结论:药疹的发病机制及致病因素较复杂,易给患者造成危害和经济负担,早期识别和及时停药、合理处置具有临床和经济学的双重价值。国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药害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662例住院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评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应用“合理用药监测软件系统(PASS系统)”对住院患者的用药进行了分析,共监测了662名患者28573条药疗医嘱。结果:662名患者在住院期间共使用药物901种,在28573条药疗医嘱中共监测到1198例次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4.19%,主要表现为药物不良相互作用(1120例次)、特殊人群用药(63例次)、注射剂体外配伍(10例次)、药物过敏(3例次)和给药剂量错误(2例次)。结论: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测,尽量减少用药品种,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对进一步提高住院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院252例药疹住院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逸枫  蒋献 《中国药房》2010,(42):4006-4008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及临床表现。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药疹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最常见致敏药物为抗感染药(占46.06%),其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占19.68%)、中药制剂(占15.51%)。药疹类型以皮疹型居首位(占38.10%),其次是多形红斑型(占16.67%)、荨麻疹型(占13.10%)。结论:临床应合理、规范用药,杜绝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类型.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1-2012年56例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ADR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ADR 17例(30.3%);总ADR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无关;ADR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47.2%),其次为腹泻、皮疹、精神异常(均为11.7%),罕见药物热、癫(癎)、肝功能异常(均为5.9%).结论 利奈唑胺注射液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红健  王婷婷  鲍思臣  孙岩  于鲁海 《安徽医药》2018,22(11):2254-2256
目的 分析12例奥卡西平引起皮疹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奥卡西平引起皮疹的患儿资料。对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奥卡西平的用法用量、皮疹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2例皮疹患儿,其中10例为轻度斑丘疹,2例为药物超敏综合征,未收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例。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药物基因检测结果阳性,11例为阴性。12例皮疹患儿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针对皮疹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制定奥卡西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学监护建议,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