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5岁,1个月前因黑便2次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窦平滑肌瘤(疑似)",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口服治疗.此次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良好,胃窦后壁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图1);超声内镜示:胃窦部见3.8 cm×3.1 cm大小的类圆形中等偏高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图2),提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3岁,因上腹胀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饭后明显,无腹痛及腹泻,无呕血黑便,无进食梗阻感,无纳差及消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不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可.门诊胃镜检查示:胃体上部靠近胃底大弯侧后壁可见直径约2 cm隆起性病变,中央凹陷有溃疡形成,表面附黄白苔.超声内镜检查示:病灶起源于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结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考虑为胃间质瘤可能.腹部CT示:胃体上部近胃底后壁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突起,直径约2 cm,表面略凹陷,增强后中度强化,边界尚清,考虑肿瘤(间质瘤?)伴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个月就诊.胃镜检查示(图1):胃体上段前壁及小弯巨大黏膜下隆起,伴局部溃疡形成,考虑胃间质瘤可能.上腹部CT检查示(图2):胃小弯及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示(图3):病灶为胃壁黏膜下层来源,最大径约6 cm,以高回声为主,内部回声不均匀,见散在片状低回声区域;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显示病灶处以绿色为主伴局部蓝色及红色区域相间的结构,提示病灶弹性不均一,虽主体较软,但内部有局部较硬的区域及液化坏死区域.根据上述超声内镜及弹性成像特征,初步诊断为胃脂肪肉瘤可能,拟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胃黏膜下至浆膜外见淡黄色肿瘤,大小约14cm×8cm×3cm,呈胃壁内生长并向浆膜外凸出,包膜完整,切开观察组织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9岁,因肛门坠胀4个月就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肠镜示:盲肠一黏膜隆起,大小约0.6cm×0.5cm(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灶为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回声均匀,来源于黏膜肌层(图2)。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7岁,因“反复上腹痛2年余,伴反酸3个月”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6cm处食管下段后壁一直径约8mm的半球样隆起,黏膜表面光滑(图1)。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黏膜层一大小约8mm×5mm低回声灶,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呈筛孔样(图2),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下段间质瘤,用圈套器将病灶电切(图3)。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癌细胞构成,胞浆少,  相似文献   

7.
例 1 患者男 ,4 0岁 ,体检腹部CT发现胃底后壁肿物。体检 :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底后壁可见一 2 .5cm× 2 .5cm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边界清晰 ,周围黏膜未见破坏 ,未见龛影 ,考虑为“胃底后壁平滑肌肉瘤”。胃镜示 :胃底大弯后壁见一 2 .0cm× 2 .0cm大小的黏膜隆起 ,该肿物向外突出 ,表面光滑 ,颜色与周围一致。用细胞刷推移 ,较柔软 ,无弹性 ,胃蠕动时可改变其形态 ,黏膜光滑 ,黏液湖清亮。考虑为“胃底后壁纤维瘤”。CT示 :胃后壁大弯侧可见一个 2 .5cm× 2 .0cm和一个 1.8cm× 1.8cm大小等密度病灶 ,平扫CT值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病历资料 病例1,男,46岁。因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就诊。患者曾在外院胃镜检查提示“胃异位胰腺”,现来本院复查。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巩膜及皮肤无黄染,腹平软,上腹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未扪及包块。上腹彩超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大弯侧有一个直径约1.5cm大小半球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表面未见充血水肿。超声内镜检查示上述部位1.2cm×1.5cm中等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提示胃异位胰腺。建议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多数为炎性息肉或胃黏膜异位性息肉,临床上布氏腺瘤、异位胰腺、间质瘤等也偶可见到.我院发现较少见的十二指肠病变3例,报道如下. 例1,男,59岁,因上腹部不适3年,胃镜发现十二指肠息肉1d入院.镜下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大弯侧不规则隆起,约1.5 cm×1.5 cm,表面见溃疡形成(图1).EUS见十二指肠壁1~3层内不规则回声肿块,局部可见无回声及高回声结构(图2),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于内镜下行圈套电切术.病理示:肿瘤组织由纤维、血管及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示SMA(++)、S-100(+)、CD 34(+)、HMB 45(-)、Ki-67(约2%),诊断为错构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0岁,因吞咽不适3个月、发现食管黏膜下占位1个月于2012年2月13日收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 35 cm处食管黏膜下隆起,约5 cm×3 cm大小,表面光滑.超声内镜(EUS)示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灶.行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①以生理盐水冲洗食管后标记病变,于距肿瘤上缘6 cm(距门齿24 cm)处食管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靛胭脂,纵行切开黏膜层至黏膜下层,建立隧道上口;②建立黏膜下隧道并逐渐下行以完全暴露瘤体,分离瘤体周围肌层组织;③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行隧道内止血,钛夹关闭隧道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G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间断性腹胀不适1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团状软组织肿物,直径37.9 mm,部分突出于胃腔外;腹部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见胃窦体交界处一团状软组织肿物,部分突出胃腔外,边缘较清晰,瘤体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见瘤体轻—中度强化影,病灶周围腹腔内可见轻度增大的淋巴结影;超声内镜见胃窦体交界大弯侧黏膜下一隆起性病变,球形,表面光滑,胃体可见陈旧性出血斑,超声胃镜扫描见一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类圆形病灶,呈高低回声混杂,回声不均匀,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胃占位性病变?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体大弯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S,顺利出院。术后正常随访1 a,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表现为腹胀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腹部增强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GS的首选方法,如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等,术后不推荐放化疗。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3岁,因反复上腹痛伴早饱2年余入院.患者8年前因外伤导致脾破裂行脾切除术,近2年反复出现上腹痛伴早饱,无呕血、黑便.入院查体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中性粒细胞46.9%,嗜酸性粒细胞7.1%,总蛋白55.9 g/L,尿素氮8.25 mmol/L,其余生化检查无异常.胃镜检查见胃底前壁大弯侧一大小2.5 cm ×2.0 cm隆起(图1),表面黏膜充血肿胀(图2).胃镜诊断:黏膜下肿块(?)、曲张静脉待排除.超声内镜检查:胃底固有肌层起源稍低回声光团,横截面积约1.5 cm ×2.2 cm(图3),局部管壁层次欠清晰,壁外未见肿大淋巴结声像,考虑间质瘤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手术室内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6例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6例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固有肌层间质瘤,直径约1.2~2.5cm。采用气管插管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术室完成手术。6例患者中l例直接经胃镜行ESD切除胃内间质瘤病变后,腹腔镜下偶然发现胃壁外浆膜层另一腔外隆起型间质瘤。予以腹腔镜切除.1例胃镜ESD切除穿孔经腹腔镜修补缝合。4例经胃镜辅助定位腹腔镜切除缝合。手术时间平均(104-4-30)min。术中出血量为(40±18)ml,术后平均住院(84-2.5)d。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间质瘤。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行微创治疗胃间质瘤具有麻醉安全、手术补救及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黏膜灰白色,血管纹理模糊,距门齿30~34cm黏膜见大小不等黄色颗粒或斑块,最大不超过0.4cm×0.4cm,其表毛糙感,呈纵行走向,散在分布或紧密聚集(图1),取活体组织3快送病理检查;胃体黏膜呈橘红色;胃角拱形存在,黏膜光滑;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圆形;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呈绒毛状。胃镜诊断:慢性胃炎,食管黄色瘤。食管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异位皮脂腺组织。  相似文献   

16.
异位胰腺(HP)是一种少见疾病,是指与正常胰腺完全分离的孤立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间没有组织、神经和血管相连。胃HP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由于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胃镜病理活检很难确诊,诊断依赖超声内镜及内镜治疗术后的病理结果。HP与黏膜下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难以区分,常行外科手术切除。本文报道了1例胃镜检查示胃部肿块最后确诊为胃HP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EUS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瘤(GI—NEN)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4例行内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NEN患者的临床资料、EUS下特点及EUS指导下的内镜治疗情况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44例共发现47处病灶(其中有2例为多发),其中4l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瘤,6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EUS诊断41处神经内分泌瘤中18处起源于黏膜层、23处起源于黏膜下层,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O%,均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较清楚。41处神经内分泌瘤均行EUS指导下的内镜切除术,其中17处行EMR或ESD切除、24处行高频电切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分别于术后3—6个月、12个月复查胃肠镜和(或)EUS,显示创面愈合良好,病变切除处胃肠壁各层次清晰,原病灶边缘取组织活检均证实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US可准确判断GI—NEN病灶的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为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在GI—NEN的诊治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7岁.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腹胀不适,间断发作,诱因多为饮食不规律,自服助消化、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后可缓解,但反复迁延至今.结肠镜检查:回盲部可见一长蒂2.0 cm×3.0 cm长球形黏膜隆起,蒂粗约0.8 cm.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超声结肠镜检查:回盲部黏膜下可见一3.0cm×3.5 cm巨大隆起,亚蒂,表面光滑,诊断黏膜下肿瘤(脂肪瘤、不除外间质瘤).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大便潜血阳性,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7例,对其中28例患者采用ESE、9例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及双镜联合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两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及ESE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