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者对150例异位性皮炎(AD)病人进行了实验性接触致敏的纵向观察。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21岁(14~49)。根据皮损受累面积分为3组:轻度40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以下),中度86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70%),重度24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70%以上)。对照组70例,为非异位性皮肤病病人。方法:用1%DNCB丙酮溶液0.1ml在左臂内侧正常皮肤处封包斑贴24小时致敏,2周后再以0.1%DNCB丙酮溶液0.1ml在右臂作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2.
二硝基氯苯(DNCB)能在豚鼠和人身上诱发实验性湿疹已为人所共知。本文作者介绍应用DNCB刺激细胞免疫,治疗某些皮肤病。 1.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用1%DNCB酒精溶液作斑贴试验,30天以后用10%DNCB丙酮溶液涂擦,该法能在95%的健康者产生实验性致敏作用。另一种方法是用10%DNCB丙酮液涂患处,每10天1次,共3次。其优点是致敏作用较快出现,因为湿疹样反应通常于2~3次接触后即出现。 2.患者:Dubreuilh黑变病2例;皮肤或皮下结节性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有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变性的苔藓样副银屑病1例;对各种治疗顽抗的多发性疣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在1-氯-2,4-二硝基苯(DNCB)致敏诱导皮炎小鼠中的表达,并评价TSLP在小鼠皮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1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致敏组先后接受含1.0%和0.1%DNCB的橄榄油丙酮(4∶1)溶液反复刺激背部皮肤,对照组接受基质溶液(橄榄油∶丙酮=4∶1)涂抹背部皮肤。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皮炎症状,监测小鼠挠痒次数和皮炎症状评分,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21 d后检测2组血浆总Ig E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法检测皮肤、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TSLP m RNA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分析TSL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组小鼠的抓挠次数和皮炎症状评分分别在致敏第8天和第6天后出现差异(P0.05);致敏组小鼠血浆总Ig E水平[(132.61±14.89)μg/L]较对照组[(109.13±2.51)μg/L]显著升高(t=4.92,P0.05)。与对照组(1)相比,致敏组皮肤(1.83)、脾脏(1.06)和肾脏(1.10)组织中TSLP m 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而肝脏(0.90)组织TSLP 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blot结果示TSLP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均无差异。结论:TSLP在DNCB致敏诱导皮炎小鼠的皮肤、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其在小鼠皮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二苯基环丙酮(2,3-diphenylcyclopropenone;DPCP)分子式为C_(15)H_(10)O,熔点119~120℃,对人和动物均为强效接触性变应原,至今尚未发现其与别种化学物质有交叉致敏作用,其致敏性与二硝基氯苯(DNCB)及正二丁基酯酸(Squaric acid dibutylester)相同.作者用DPCP试治斑秃病27例,其中斑秃(秃发区>25%)5例,全秃22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15~57岁.将DPCP溶于丙酮制成8种不同浓度(2.0,1.0,0.5,0.1,0.05,0.01,0.001及0.0001%).每次以上述一种溶液1~2ml,涂搽半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二硝基氯苯(DNCB)对黑素瘤进行免疫治疗。首次致敏用20微升的3%DNCB(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贴敷48小时。二周后所有致敏病人用20微升0.66%DNCB 丙酮溶液作斑试。他们都显示接触性皮炎。然后开始治疗,每周用3%DNCB 软膏贴敷患部48小时。作者共治疗7例黑素瘤。第一例为女性,44岁,患多发的皮内转移黑素瘤,是于2年前切除原发损害后很快发展。用 DNCB 敷贴治疗6个月,所有皮损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治疗过程中无新的转移,随访3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6.
为测定它对表皮内郎格罕细胞(LC)数目的影响,对20例未治的麻风病人(TT/BT BL/LL 各10例),在其皮损上用含1mg 二硝基氯苯(DNCB)的100μl 丙酮致敏,用前及用后4和24小时于该部取活检,作冰冻切片。用 OKT6单抗及 FITC 结合的羊抗鼠 IgF(ab)_2作为二抗显示 LC_v结果对照的正常皮肤每一高倍镜平均 LC 为14,病人皮  相似文献   

7.
用DNCB致敏试验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测量52 例未治麻风患者(其中无1例孕妇或口服避孕药者)的细胞免疫应答.52例中,结核样型(包括TT及BT)13例、界线类(包括BB及BL)18例、瘤型(包括LL及LI)21例.在文中,作者主要对DNCB试验结果作了报导和讨论.结果发现,当与41名对照者(医学生、医院工作人员和确实健康且未用对免疫应答有影响之药物的诊所病人)比较时,在用作DNCB试验的每一攻击量(32、16和8μg/cm~2)水平上,结核样型患者的DNCB应答与对照者无显著差异,界线类和瘤型患者的DNCB应答在统计学上显著低于对照者.39例界线类和瘤型病人中,18例是DNCB应  相似文献   

8.
斑秃常与家族过敏性疾病(atopy)、甲状腺疾病、白癜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有联系,并且有特殊性自身抗体的存在。作者在60例斑秃中,从临床上及免疫学上选择了10例全秃(alopecia totalis)患者,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60例斑秃患者中有2/3其近亲有斑秃、家族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内分泌疾病。2/3患者有异常免疫学反应及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对10例全秃患者(平均病期2年)以1毫克DNCB溶于丙酮中致敏(封闭斑试验)。14天后,应用一系列DNCB稀释度,并以达到艹反应的最微弱的稀释度(微克/平方厘米)作为敏感滴度。对DNCB的反应与正常人无差  相似文献   

9.
环孢菌素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具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并广泛地应用于接受移植的患者。近来已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预期其对严重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也是一治疗手段。本文报告用 DNCB 致敏的豚鼠,接触过敏中局部应用环孢菌素的效果。结果:环孢菌素局部应用能显著地抑制 DNCB 引起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且其作用是局部的。最大的抑制作用是在局部应用0.02ml(25mg/ml)的环孢菌素3天后产生的。停用后连续观察3天无任何反应。DNCB 引起接触性反应后,在3小时内应用环孢菌素有效,6小时后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静脉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选择了51例顽固性寻常疣,用二硝基氯苯(DNCB)进行治疗。其中16例失去随访,35例完成治疗,病人的年龄10~64岁,平均23.4岁。病期8月~20年,平均3.8年。疣的数目1~150个,平均18.9个。治疗方法:先诱发对DNCB的接触过敏,将0.15毫升2%DNCB丙酮溶液置于上臂内侧的2厘米直径的聚乙烯环内,待溶液吹干后,用多孔绷带条覆盖24小时。两周后以同样的方法用0.1%DNCB丙酮溶液做斑贴试验,48小时后检查迟发皮肤超敏反应。大部分病人对0.1%DNCB斑贴试验有((?))阳性反应。然后每日外用0.05~1.0%DNCB丙酮液2次,以不引起太强的反应(瘙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A13水平.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S100A13水平.结果:轻症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血清水平为(66.172±22.076)μg/L,重症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为(168.492±101.127)μg/L,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为(40.075±10.338)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可能与S100A13的大量上调及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了16例斑秃。计女性12例、男性4例,年龄16~46岁,病程均超过一年,有12名患者病程达5年以上。其中局限性斑秃占头皮30%以上者8例、全秃2例、普秃6例。所有病例都曾经多种其他局部治疗但都无效,其中有8例曾接受过全身性皮质激素的治疗。治疗方法:先用1∶50的DNCB进行斑贴试验使患者致敏,3周后开始进行治疗,第一次用1∶1000与1∶10000的浓度分别在直径2cm的斑秃区涂敷(其中1∶1000的浓度作为观察指标)。DNCB用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02名 PUVA 治疗的男女银屑病患者,年龄在16~76岁之间(平均45岁),进行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DNCB 试验)。试验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抗感染药物治疗。另外以9例未进行 PUVA 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和12名从未接触二硝基氯苯(DNCB)的正常人作对照。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7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44例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进行了DNCB致敏作用的研究,以101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和肿瘤患者,40例接触过敏性湿疹和115例未经选择的各种皮肤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6例SLE中的44例(58%)和44例DLE中的32例(73%)能被致敏。101例有免疫抑制的阴性对照者中的24例,以及40例对多种物质敏感的阳性对照者中的32例(80%)亦被致敏。在115例未经选择的患者中,有85例(73%)被致敏。在76例SLE患者中的19例(25%)和44例DLE患者中的19例(43%),出现同形反应。SLE的同形反应出现于应用DNCB后的第13~15天,DLE的同形反应显现于第19~20天。肉眼观察见接触DNCB的部位显示红斑狼疮的  相似文献   

15.
慢性湿疹和皮炎122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及其特点。方法:应用斑贴试验分析122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10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0.1%硫柳汞、5%硫酸镍、7%芳香混和物、1%甲醛、1%肉桂醇、1%促进剂D、1%氯化钴、20%松香、25%秘鲁香油、3%卡巴混和物;引起手部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0.1%硫柳汞和7%芳香混和物,躯干、四肢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5%硫酸镍和0.1%硫柳汞,面部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0.1%硫柳汞和1%甲醛,脐周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5%硫酸镍。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病因不明,本文应用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进行自体放射照像术的研究.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Epstein等证实了银屑病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障碍.其DNCB试验敏感性显著下降.尤其是那些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更为明显,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并不影响健康的对照者对DNCB的反应性.无论是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E玫瑰花瓣数目减少,还是对植物血凝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个类似于人慢性/复发性湿疹的动物模型。豚鼠预先用 DNCB 致敏,然后用0.1%(W/V)溶于聚乙二醇400/乙酸  相似文献   

18.
多种接触致敏剂已被用于治疗斑秃,但其作用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辅助/抑制性淋巴细胞比率的局部改变或是抗原竞争所致。最早使用的二硝基氯苯(DNCB)有效率为25~80%,因其能诱发突变,使用受到限制。方形酸二丁酯是强接触致敏剂,有效率为28~87%,它在下列情况下显得更有效:(1)斑秃病程在2年以内;(2)治疗3周内发生轻度皮炎;(3)治疗2月内有头发生长;(4)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上。二苯基环丙酮比方形酸二丁酯更稳定,且不会诱发突变。它们治疗的副作用是瘙痒、严重湿疹样反应和淋巴结病。作者报告1例15岁女病人,患斑秃3年,婴儿时患有支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以新接触致敏药物二苯环丙烯酮(di-phenylcyclopropenone,DPCP)治疗45例顽固性疣。以1.0%DPCP 丙酮溶液0.2ml 涂包病人臂部皮肤24小时以致敏,如在2周内未致敏,则再改用0.2%DPCP 涂包,如仍未致敏,则第3次用1%的 DPCP 溶液。病人致敏后每日用0.01%的 DPCP  相似文献   

20.
选自门诊的26例异位性皮炎(AD)患者,除1例以外,均无哮喘,11例病人为轻度 AD,15例为中至重度 AD。湿疹程度按 Rajka 提出的评分法确定,以20例无 AD 的银屑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他们与 AD 患者住同一地区。灰尘样本是1987年4~5月间从病人和对照者家庭1m~2褥垫表面和卧室地板表面用真空吸尘5分钟收集而来。取0.1g灰尘样本经处理后,在25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螨计数。并对全部 AD 病人用室尘螨提取物进行皮肤划痕试验。结果26例 AD 患者0.1g 褥垫灰尘及0.1g 卧室地板灰尘中螨计数的中位数均为14,与健康人和银屑病患者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按湿疹的程度分组,在11例轻型湿疹患者0.1g 褥垫及卧室地板灰尘螨的中位数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在中至重度湿疹的1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