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卫  亓发芝  高成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78-80,i0004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细胞源性生长激素抗皮肤老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18~20月龄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重组人生长激素0.08U/kg组,重组人生长激素0.12U/kg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30只。每组又分为用药前及用药后4,6,8.10,12周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重组人生长激素0.08,0.12U/kg组:0.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悬液分别行皮下注射0.08,0.12U/kg,3次/周,共12周一生理盐水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另选取10只2~3月龄正常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切取大鼠背部标记区的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并测定皮肤胶原厚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肤转化生氐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10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皮肤胶原厚度:重组人生长激素0.08U/kg组注射8周胶原开始增厚,重组人生长激素0.12U/kg组第6周胶原开始增厚,厚度明显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别为(787&;#177;18),(766+20).(649&;#177;50)μm,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重组人生长激素0.08,0.12U/kg组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往射4周为例,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分别为0.321&;#177;0.011.0334+0.013,0.000+0.000;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分别为0.297&;#177;0.009,0.541&;#177;0.025,0.000+0.000,P〈0.05)。 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上凋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促进胶原增殖而发挥抗皮肤老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愈合过程中增加了肌腱细胞胶原的合成和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择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转化生长因子由美国SantaCruz B iotechnology公司提供.方法:取兔屈指肌腱分离肌腱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加入1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后,再加入0.1,0.5,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Ⅰ型胶原.取84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术,将其中36只兔随机分成3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4,8周后取出肌腱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余48只兔随机分成2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1,2,4,8周后取出肌腱,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情况.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明显提高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降低3种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随抗体质量浓度增加,Ⅰ型胶原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术后4,8周,与1.0,2.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短,模拟主动屈曲度明显受限(P<0.05),最大抗断裂载荷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8周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少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生长激素抗皮肤老化的作用机理和适用剂量。方法 :16~ 18月龄SD大白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只 ,雌雄各半。分别按rhGH 0 .0 4U/kg(1组 ) ,0 .0 8U/kg(2组 )和 0 .12U/kg(3组 )进行腹部皮下注射 ,每周 3次 ,连续用药 12周 ;对照组腹部皮下注射 0 .9%生理盐水。用药前及用药后 4周、6周、8周、10周、12周分别切取背部标记区皮肤组织 ,作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观察皮肤改变和胶原增生情况 ,结果采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0 .12U/kg用药组第 6周皮肤开始增厚 ,0 .0 8U/kg组第 8周皮肤开始增厚 ,两组 12周内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表现为皮肤和胶原厚度增加 ,Ⅰ型胶原表达增加 ,Ⅲ型胶原表达减少 ,但与 0 .0 4U/kg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0 .0 4U/kg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一定剂量的生长激素可促进皮肤胶原蛋白 ,特别是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使皮肤明显增厚 ,并部分逆转老化皮肤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白的比例 ,显示出一定的抗皮肤老化的作用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c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Ⅰ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研究较多,但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分布情况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Ⅰ型胶原在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表达与分布.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1999/2002住院及门诊各类瘢痕手术患者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0例;非增生性瘢痕10例.取材瘢痕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皮肤组织,每例6块共180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对其阳性反应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且免疫阳性反应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含量100%,明显高于中心区20%(P<0.05);而Ⅰ型胶原中心区与周边区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非增生性瘢痕周边区、中心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含量极少.结果提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高于中心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的防治可能是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e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I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后存活24 h者32只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卡维地洛10 mg/(kg.d);对照组仅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5 mL/(kg.d);假手术组10只为仅穿线不结扎左前降支者,给予生理盐水15 mL/(kg.d),均经灌胃给药。观察各组4周末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假手术组比较,4周末大鼠心脏质量、左心室质量、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均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室重塑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卡维地洛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和抑制Ⅰ型胶原的沉积,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8.
背景: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合,目前认为是由糖尿病患者创面微循环障碍以及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降低等因素所造成。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AAV-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AV-VEGF)联合转基因治疗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生物学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07/2006-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实验室进行。选用成年健康大白兔24只,单纯随机分为联合转基因组和对照组各12只。方法:①采用耳缘静脉注入四氧嘧啶(130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并通过手术方法建立溃疡创面。②联合转基因组创面局部浸润注射AAV-TGFβ1和AAV-VEGF(9×106/mL病毒颗粒);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1个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愈合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②术后3周,用微循环显微镜计数创缘毛细血管密度值。③术后6个月通过蛋白凝胶电泳和半干电转移法对Ⅰ、Ⅲ型胶原进行分离及免疫印迹检测。④术后1d,1,2,3周,1,2,3,4,5,6个月时测定溃疡愈合组织中胶原含量。⑤术后观测创面愈合厚度、颜色、质地。结果:2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联合转基因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录表达增多。②联合转基因组创缘毛细血管密度值高于对照组[(19.18±3.56),(6.43±1.52)个/mm2,P<0.05]。③联合转基因组愈合组织中胶原含量均增多(P<0.05),而且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Ⅰ型胶原的比例增加。④在转染后1d,联合转基因组与对照组溃疡愈合组织中的胶原含量接近(P>0.05)。此后,联合转基因组胶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⑤对照组溃疡愈合明显滞后,愈合质量差。结论:AAV-TGFβ1和AAV-VEGF可联合高效转染糖尿病兔耳皮肤溃疡创面,可使溃疡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多,愈合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Ⅰ型胶原的比例明显提高,并有效地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迸开、迸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③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1.065),(49.561±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7.130),(32.284±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22.493),(-28.660±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3.972),(16.215±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0.23),(0.93±0.48);(9.40±0.86),(7.99±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肠壁纤维化是克罗恩病的常见表现.转化生长因子β1是炎症性肠病中控制胶原合成和介导肠纤维化复杂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特异性下游效应分子.目的:实验拟观察隔药灸与电针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三级实验室、临床免疫三级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48只用于制备大鼠克罗恩病模型;三硝基苯磺酸由Sigma公司提供.方法: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隔药灸组:取天枢(双)、气海穴,每次每穴灸2壮,每日隔药饼灸1次,连续10d.电针组:取天枢(双)、气海穴,采用LD202H型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电针刺激,频率2/50Hz,20min/次,1次/d,连续10d.药物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2次/d,连续10d.正常组:无任何干预措施,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纳入SD大鼠60只,每组各取1只用于模型鉴定.模型组4只大鼠死亡,7只进入结果分析;其他4组随机取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正常组可见正常结肠壁组织,黏膜完好;模型组溃疡形成,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宽,肉芽组织增生.隔药灸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病理组织学均较模型组改善.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以及结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升高(P<0.01).经治疗后,隔药灸组、电针组大鼠结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变化不显著(P均>0.05);隔药灸组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下调作用较电针组更显著(P<0.01);药物组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变化不显著(P均>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治疗能够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隔药灸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adequac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esent proteinuria diagnostic thresholds under examination of pregnant women was examined. Th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ll urine samples of pregnant women from December 2009 to March 20010. The amount of protein in urine was concurrently evaluated by turbidimetric analysis with sulfosalicylic acid, colorimetric analysis with pyrogallol red, "dry chemistry" technology (the diagnostic strips).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mentioned techniques of analysis of protein in urine provide independen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colorimetric analysis are characterized by better precision and adequacy. However, in case of pregnant women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shifted from 0.120 to 0.150 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内镜杂志》2020,(5):F0002-F0002
雷光华男,1970年12月生,骨科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和运动医学学科带头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骨科学科领军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名医"。  相似文献   

19.
超声诊断主动脉窦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全部用二维超声(2DE)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手术治疗24例,超声符合22例,符合率为92%。误诊2例,误诊率为8%。故超声实际诊断主动脉窦瘤29例中右冠窦瘤18例(62%),无冠窦瘤7例(24%),二叶瓣型主动脉窦瘤4例(14%)。窦瘤破入/膨入右室和右房内的例数分别为16例和13例。本病主要的合并症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室缺。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二维加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主动脉窦瘤最有价值的无创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