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DM2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MDM2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DM2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发生,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和原位杂交(ISH)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MDM2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MDM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CR-SSCP及银染技术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结果: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胸腺细胞/骨髓细胞MDM 2蛋白表达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而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MDM2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在γ射线照射后早期辐射组骨髓MDM 2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ISH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MDM2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组织中发现有MDM2磷酸化比其他组都明显升高(P<0.05).辐射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MDM 2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制可能与过表达及高磷酸化所致活性增强有关.MDM2的基因突变在辐射致小鼠白血病发生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γ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SHP-2表达及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的表达及其功能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入手研究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BALB/c小鼠336只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免疫沉淀法及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SHP-2蛋白质的表达、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活性.结果癌变组SHP-2蛋白的表达、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催化活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P<0.01).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SHP-2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均明显增强,可能与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SHP-1蛋白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蛋白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建立γ射线体外诱发BALB/c小鼠白血病模型.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从各组小鼠获取胸腺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免疫沉淀法及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胸腺细胞SHP-1蛋白质的表达、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活性.结果:癌变组SH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P<0.01),但各组SHP-1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催化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酶活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的胸腺细胞中,SH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但可能存在酪氨酸磷酸化障碍,导致其活性降低,即表现出SHP-1蛋白表达与其活性分离现象,提示辐射致癌中SHP-1蛋白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P4 4 / 4 2 MAPK在 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和胸腺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方法 :建立 6 0 Coγ射线体外诱发 BAL B/ c小鼠白血病模型 ;分离白血病组辐射未癌变组和对照组小鼠胸腺和骨髓细胞总蛋白 ,应用蛋白印迹法分析各组细胞 P4 4 / 4 2 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 结果 :白血病小鼠骨髓和胸腺细胞 P4 4 / 4 2 MAP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癌变组和对照组 (P<0 .0 5 ) ;在 3组小鼠中 ,白血病小鼠的胸腺和骨髓细胞 P4 4 / 4 2 MAPK磷酸化水平最高 (P<0 .0 5 )。结论 :提示 P4 4 / 4 2 MAPK可能在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总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35 3只 BAL B/ c小鼠分为照射组及对照组 ,照射组经 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 ,病理证实出现白血病者为癌变组 ,未出现任何肿瘤者为未癌变组 ;对照组为正常 BAL B/ c小鼠 ,未经γ射线照射 ,与照射组同步喂养。分离胸腺细胞 ,应用免疫沉淀法及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 结果 :癌变组胸腺细胞中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总体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 ,尤以相对分子质量 (4 7.5~ 83)× 10 3及 32 .5× 10 3附近蛋白变化最为明显 ;相对分子质量为 35× 10 3的蛋白在癌变组中酪氨酸磷酸化明显 ,而在对照组及未癌变组中未检测到磷酸化的发生。 结论 :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一些蛋白分子的酪氨酸磷酸化可能与辐射致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定德  陈杞  韩玲  蔡建明 《重庆医学》2006,35(10):912-913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 mRNA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肿瘤细胞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入手研究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 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胸腺及骨髓细胞中SHP-1 mRNA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癌变组胸腺细胞中SHP-1 mRNA的含量与未癌变组及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而骨髓细胞中SHP-1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SHP-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但存在SHP-1的翻译异常,表现为翻译增强现象,骨髓细胞中SHP-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 mRNA及蛋白表达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白血病组、辐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骨髓有核细胞中SHP-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白血病组SHP-1 mRNA含量为(5.26±2.14),明显高于辐射未癌变组(3.68±1.27)及对照组(2.95±1.09),(P《0.01);白血病组SHP-1蛋白表达量(光密度)为(5.378±2.905),明显高于对照组(1.852±0.711)及辐射未癌变组(1.559±0.506).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SHP-1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γ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SHP-2 mRNA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 mRNA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入手研究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PCR-SSCP、DNA测序、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突变及含量变化情况.结果①PCR-SSCP示9/14例癌变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第700~1 096 bp间可能发生突变,但DNA测序结果不支持;②癌变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含量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存在SHP-2的翻译异常,表现为翻译增强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rc homology 2 dom ain-contain ing tyrosine phosphatase 2,SHP-2)mRNA表达、蛋白表达及其功能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入手,研究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白血病组、辐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法、W est-ern b lot法及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骨髓有核细胞中SHP-2 mRNA、蛋白表达量及其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白血病组、辐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SHP-2 mRNA含量分别为(5.08±2.87)、(4.59±2.36)、(3.54±1.02);SHP-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密度定量的光密度表示)分别为(0.956±0.125)、(0.892±0.236)、(0.712±0.368);SHP-2的酶催化活性(以吸光度表示)分别为(0.156±0.069)、(0.118±0.065)及(0.098±0.048)。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SHP-2 mRNA含量、蛋白表达量及其功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 Fas、Bcl- 2在 γ射线体外诱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表达情况 ,以探讨辐射致癌的机制。方法 :采用 4次 1.75 Gyγ射线全身照射 BAL B/ c小鼠诱发白血病模型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照射后白血病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中 Fas、Bcl- 2的表达进行检测 ;应用抗 Fas抗体诱导细胞凋亡 ,进一步观察 Fas、Bcl- 2的表达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 Fas表达较未癌变组及对照组明显下降 (P<0 .0 1) ,而 Bcl- 2的表达明显增强 (P<0 .0 1) ;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明显耐受抗 Fas抗体诱导的细胞凋亡。 结论 :Fas低表达、Bcl- 2高表达导致了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这可能是辐射引起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辐射诱发的胸腺瘤组织中第10染色体PTEN的表达,观察外源PTEN基因导入辐射诱发小鼠胸腺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探讨PTEN与辐射诱发肿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比较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组织和正常小鼠胸腺组织中PTEN、γ-H2AX和Rad51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胸腺瘤组织和正常胸腺组织中PTEN基因的缺失情况.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外源性PTEN转入小鼠胸腺瘤细胞中,观察其对小鼠胸腺瘤组织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2.73%(5/22),显著低于正常胸腺瘤组织的阳性率(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胸腺瘤组织中PTE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RT-PCR检测发现在肿瘤组织中存在高频率PTEN缺失.外源性PTEN表达后胸腺瘤细胞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而且细胞致瘤能力明显下降(P<0.01).辐射诱发的胸腺瘤细胞γ-H2AX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Rad5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结论:PTEN表达缺失可能通过影响Rad51途径的DNA断裂修复通路,导致辐射诱发胸腺瘤的发生;外源PTEN的导入可以抑制胸腺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体内成瘤作用,有望成为辐射诱发肿瘤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c-myc基因与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为阐明辐射致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X射线(剂量率0.287 Gy?min-1,总剂量7 Gy)照射BALB/c小鼠,建立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6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分别提取总RNA、合成cDNA和提取总蛋白,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c-my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经实时定量PCR检测,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c-my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16±4.66和1.16±0.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胸腺淋巴瘤c-myc基因蛋白表达较正常胸腺组织明显增高。结论:c-myc基因与辐射诱发
小鼠胸腺淋巴瘤有关联,可能是辐射致癌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检测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X射线照射30只BALB/c小鼠,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取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分别提取总mRNA、合成cDNA和总蛋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硫化测序PCR (BSP)法检测Kras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 结果:RT-PCR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胸腺组织(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胸腺组织近1.41倍;BSP法检测,正常胸腺组织Kras基因启动子有4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而辐射诱发胸腺瘤Kras基因启动子有1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呈去甲基化状态。结论:电离辐射可能通过Kras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而引起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其可能是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鹿角脱盘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Notch2基因的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辐射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30只。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照射后给予照射给药组小鼠喂饲含鹿角脱盘超微粉的鼠粮。6个月后,取全血和胸腺,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胸腺淋巴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应用SOD试剂盒检测血清中SOD活性。结果: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发生率分别为53.33%(16/30)和36.67%(11/30);照射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正常胸腺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照射组(P<0.05);照射组小鼠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IgG、IgM和血红蛋白水平及SOD活性均高于照射组(P<0.05)。结论:电离辐射激活Notch2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及降低小鼠免疫功能可能是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之一;鹿角脱盘可通过抑制Notch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而降低辐射致癌的发生率,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60)Coγ射线诱导的白血病小鼠中辐射致癌相关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辐射诱导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组织中的辐射致癌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60Coγ射线诱导的小鼠白血病胸腺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在8000条目的基因中共发现显著差异的表达基因(差异在3倍以上)319条,其中表达上升的有111条,下降的有208条,这些基因涉及到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节、免疫球蛋白、DNA修复等功能。结论:辐射致癌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种类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6例正常子宫内膜、14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MDM2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DM2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p53基因在正常、增生性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增高,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MDM2基因在增生性内膜中较癌变内膜表达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具很好的相关性(P<0.01)。认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相关。MDM2可能与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组织中可能存在p53对MDM2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39例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和对照小鼠胸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第2外显子,检测等位基因纯合性缺失;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银染方法检测p16基因碱基突变的发生。结果:在白血病模型中,外显子2的缺失率为33.3%,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3.1%。结论:γ射线诱发的小鼠白血病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p16基因的改变,其失活以纯合性缺失和甲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ncRNA-TUG1在放射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衰老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IncRNA-TUG1干扰组、IncRNA-TUG1对照组,用γ射线造成放射损伤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IncRNA-TUG1在2组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2组的γ-H2AX蛋白反映DNA损伤,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表达以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反映细胞衰老.结果 γ射线放射显著增加了BM-MSCs中IncRNA-TUG1表达(P<0.01),BM-MSCs中迅速出现γ-H2AX磷酸化,p53蛋白水平升高,BM-MSCs衰老明显增加;而干扰IncRNA-TUG1后,放射后BM-MSCs的DNA损伤修复加快,p53蛋白水平下降,细胞衰老明显减少(P<0.01).结论 放射可能通过IncRNA-TUG1促进BM-MSCs的衰老.  相似文献   

19.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在原发和复发鼻咽癌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在鼻咽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sAB法同时检测69例患者原发和复发鼻咽癌组织中p53、MDM2、p21ras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复发癌与原发癌相比阳性表达率方面,p53蛋白(78%和80%)或MDM2蛋白(84%和83%)很相近,p21ras蛋白(73%和93%)或p21WAF1蛋白(52%和84%)明显下降;高表达率方面,p53蛋白(42%和51%)很相近,MDM2蛋白(57%和32%)明显升高,p21ras蛋白(16%和65%)或p21WAF1蛋白(17%和46%)明显下降。其中,MDM2蛋白表达水平在复发癌明显升高主要见于复发间期<34个月患者组(P<0.05),p21ras蛋白和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在复发癌明显下降见于复发间期<34个月和≥34个月患者组(均<0.02以下)。【结论】原发鼻咽癌临床治愈后,p53蛋白和MDM2蛋白过度表达以及p21WAF1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仍然对鼻咽癌的复发起重要作用;MDM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和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进一步加促鼻咽癌的复发过程。  相似文献   

20.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14(4):304-306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p1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CyclinD1和p16蛋白在7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用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做参数,分析CyclinD1和p16蛋白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①CyclinD1蛋白阳性率在胃癌为67.1%,在癌旁正常组织没有表达(P<0.01);在高分化癌为42.3%,低于低分化癌的80.6%(P<0.01)和未分化癌的87.5%(P<0.05);在PCNALI高组为97.1%,明显高于PCNALI低组的63.6%(P<0.01).②p16蛋白阳性率在胃癌为40.0%,低于癌旁的65.7%(P<0.01);在高分化组为69.2%,高于低分化组的27.8%(P<0.01)和未分化组的0.0%(P<0.01);在PCNALI高组为17.7%,低于PCNALI低组的61.1%(P<0.01).③胃癌中CyclinD1和p16蛋白均阳性的5例,均阴性的为0,前者阳性而后者阴性的42例,前者阴性而后者阳性的23例,二者间有非常显著的关联(P<0.01).结论①在胃癌中CyclinD1过表达而p16表达缺失,二者呈负相关.②CyclinD1过表达及p16缺失均与胃癌的发生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并且也可能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