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成效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举措包括工作人员多角色扮演机制建立、献血流程优化无缝对接、献血服务规范专人整体护理、人性化的献血后延伸服务机制建设、精准招募和预约献血实施、多种关爱激励保留机制建立、量化的绩效考核方案实施及开展多项目的创新和研究等,对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献血量,新增成分献血人数、人次,当年重复献血人数、人次,流失成分献血人数、流失比例和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由3 333人增加至4 268人,构成比由41.7%上升至67.5%(P0.001),固定献血人次由9 798人次增加至18 641人次,构成比由66.5%上升至89.4%(P0.001),固定献血量由13 605.8 U增加至28 195.6 U,构成比由69.0%上升至91.6%(P0.001);新增成分献血者固定献血人次由1 178人次增加至2 578人次,构成比由17.6%上升至45.0%(P0.001);1年内献血3次以上的成分献血人次由7 112人次增加至15 599人次,构成比由48.2%上升至74.8%(P0.001);成分献血流失人数由4 767人下降至3 348人,构成比由64.3%下降至51.7%(P0.001);成分献血初筛合格率由71.1%上升至85.5%(P0.001),血液检测合格率由99.11%上升至99.64%(P0.001)。结论 多措并举的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实施是保障机采血小板稳步增长,提供安全、充足血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绩效管理在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中的运用及成效,为成分献血者的招募保留提供方法依据。方法绩效管理主要方法包括成立考核小组,制定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分岗位、分组对比考核,数量与质量考核结合,正负激励考核结合,每月考核统计,考核结果反馈面谈,并将考核结果与月度绩效分配、奖惩、评优、评先挂钩等。对实施前2012年1月—2014年6月及实施后2014年7月—2016年12月的应约率、预约献血率、预约献血合格率及固定成分献血人数、人次、采集量和成分献血流失人数进行统计,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成分献血应约人次由实施前的17 580人次增加至实施后34 866人次,应约率从28.9%上升至54.8%(P0.05);预约并成功捐献人次由4 178人次增加至29 642人次,预约献血率从10.7%上升至59.1%(P0.05);预约献血合格率从23.8%上升至85.0%(P0.05);固定成分献血人数、人次、采集量比例分别由42.9%上升至62.8%、71.0%上升至87.0%、73.5%上升至89.6%(P0.05);成分献血者流失减少3 413人,流失率由66.0%下降至51.5%(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促进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浙江省低危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建立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包括成分献血者精准招募、献血环境改善、献血流程优化、成分献血服务规范提升、成分全过程整体护理、个性化机采方案制定、成分献血全过程宣教、关爱激励机制建立等措施,对2012-2015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年献血频次(年献血频次=人次/人数)和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由2012年1 278人增加至2015年1 922人,构成比由16.0%上升至29.7%(P0.001),固定献血人次由7112人次增加至14440人次,构成比从48.2%上升至72.8%(P0.001);成分献血者年均献血次数由2.22次/年上升至3.06次/年,固定献血者由6.46次/年上升至7.51次/年;2012-2015年固定、重复和初次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234%、0.672%和1.48%(P0.001)。结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是成分献血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机采血小板稳定、充足、安全供应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初次参加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全过程的精心护理,与献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机采工作的顺利进行.结果 献血反应率由2007~2008年 3.147%降至2009~2010年 1.075%;再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率由47.902%上升至72.043%.结论 加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机采过程的整体护理,可保证血小板产品的质量及机采的顺利进行,促进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成为固定的、自愿的无偿献血者,有利于组织发动更多的群众参加无偿机采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开展预约献血以来前后7个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预约献血及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信息。结果从2016年5月开始逐渐启动预约献血模式,通过微信、电话及短信方式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6148人次,预约献血率从27.1%上升至61.6%。开展预约献血前后7个月的初筛平均合格率由62.7%提升至68.1%,其中体检平均合格率由85.8%提升至87.6%,血液平均合格率由76.9%提升至80.5%,预约献血率与初筛合格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预约献血模式可减少献血者因临时招募仓促献血而引起的暂缓献血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普及,本市的血小板临床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依靠献血者主动预约及电话招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血小板的临床需求。因此,本站于2010年10月开始在街头献血屋放置一台血小板采集机,进行机采血小板志愿者的招募与采集,扩充了成分献血队伍,有力地保障了血小板的临床应急需求,缓解了站内采集的压力,同时也方便了献血者就近捐献成分血。现结合实际,谈谈对街头献血屋动员和招募首次机采血小板志愿者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山东省血液中,心2006。2010年机采成分血和机采献血者队伍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机采成分血采集及其献血者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唐山计算机软件中的统计模块统计2006.2010年的机采成分血和献血者资料.用EXCEL、SPSSl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长,机采粒细胞的采集量逐年减少;机采血小板血型比例A型、B型、O型和AB型之间基本保持在3:3:3:l;除2006~2007年外,2007—2010年单次捐献双份成分血的比例逐年升高,各年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年有机采成分献血者1512名,2007年达到2329名,2008—2009年献血者均在2100名以上。2010年又降为1624名;每年多次(≥3次)献成分血的献血者比例由2009年的31.75%(723/2277)上升到2010年46.06%(748/1624)。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9年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省级医院临床机采成分血需求明显增加;机采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取得了部分成效,多次献血及单次双份献血比例增加,因而献血者队伍需求趋势明显.今后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机采献血者招募是工作人员运用多种招募方式鼓励献血者参加机采成分献血、并保留献血者使之成为固定献血者的过程。机采献血者队伍人数充足并且回召率高是保证临床机采成分血供应的基础,招募便成为机采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互联网+"模式招募与预约成分献血者效果,为提升成分献血者招募和履约献血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通过QQ群、秦皇岛献血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招募与传统的面对面招募、电话预约、同伴招募进行对比,分析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效果。结果 2014~2016年通过"互联网+"模式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分别以53.68%、64.88%和66.87%逐年增长,而传统招募并履约捐献方式分别以46.32%、35.12%和33.13%逐年降低。结论 "互联网+成分献血招募与预约"模式大大提升了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的效率,在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传统招募与预约献血模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年度机采血小板采血数量和献血人群及各血型采供比例情况,分析临床用血规律,为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招募和供血服务及建立机采快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2009年机采血小板采供血数据,计算采供血量,分析机采成分血使用情况及各血型使用的构成比例,以及献血者年龄血型、不同年龄段血液报废率等.结果 2009年采集5823人次,采集机采血小板8819治疗量.献血人员构成以21至25Y人员为主,共采集3257人次,占所有机采献血人次的55.9%(3257/5823),同时其淘汰人次也相对较高40.4%[(18+3)/(49+3)],其次为26至30Y的献血者占12.3%(716/5823).男性献血者占献血人次的74.3%(4325/5823),女性献血者占25.7%(1498/5823).各种血型年度间构成比例基本稳定,变化不大,其采集比例顺序是:O型、B型、A型、AB型,年度内构成比例基本稳定,各月份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 研究结果对今后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招募,采血计划的制定,机采血小板的储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中等城市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采集、质控模式,确保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与及时。方法固定献血者作为自愿者实行一对一动员,并计自愿服务小时,实行星级管理;争取市政府支持,对献血次数达20次以上者进行表彰;根据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检查和献血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判断能否捐献两个治疗量。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原招募模式和2011年7月与2012年12月实施新的招募模式的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和成品机采血小板作对照,分别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行新的招募模式后,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χ2=413.48,P〈0.01)、机采血小板捐献成功率和成品机采血小板质量均大幅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行新的招募模式、采集、质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保障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及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对献血认知程度的加深,单采成分血献血在无偿献血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同时越来越多的无偿献血者加入到固定单采成分血捐献队伍中来。笔者通过对本中心2007~2009年度内固定单采成分献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借鉴,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成分献血者现况、献血动机及影响其捐献成分血的因素等,以寻求有效提高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力度的方法。方法设计了《江苏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者调查问卷》,对在本中心的成分献血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调查群体中较低学历层次占74%。2)在献血动机中70.8%人选择"个人性格(助人、奉献爱心)、信仰等"。3)40.9%献血者是通过"同学(事)、朋友或家人介绍"参加成分献血。4)只有22.5%献血者知道"献血前如有危险行为或信息填写有误的处理方法"。5)工作人员态度(55.9%)、预约献血(62.6%)、安全(74.9%)、服务态度(60.5%)及献血环境(78.4%)等成为影响自愿捐献成分血的重要因素。6)70.1%的献血者献血后首要关注"捐献血小板的检测结果"。结论献血者现状、献血动机、对献血的认知、献血全过程的感受、关注重点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成分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持久程度。在整个成分献血过程中,应做好细致的献血服务、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工作;加强成分献血宣传力度,争取得到更多高素质固定献血者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参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机采科“伙伴计划竞速赛”成分献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并对献血者的宣传与招募效果进行分析,为本科室订成分献血的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18日~5月18日期间,参与“伙伴计划竞速赛”的成分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并收集研究对象12个月以内的相关献血数据,包括献血次数、是否为固定献血者等。对参加活动的成分献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敏感人群进行分析。结果 参与本次活动的招募者58人,共招募170人,其中91人成功参与成分血的捐献,献血成功率为53.53%(91/170),且35.16%(32/91)的被招募者成为了固定献血者;18~30岁的高校男同学是此次活动的敏感人群,更愿意参与成分献血的招募和捐献。结论 本次“伙伴计划竞速赛”活动,对成分献血的宣传与招募有明显的促进效果。未来可根据敏感人群偏好设置纪念品类型,并且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鼓励非献血者也参与进来,扩大“1+1”式的精准招募,提升被招募者的献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吕红艳 《当代护士》2014,(4):121-122
总结了对机采成分献血的全程护理经验,主要包括献血环境、采集设备、医护人员、献血前、中、后等的全程及个性护理。认为科学的护理、优质的服务可以让献血者有一个愉快的献血经历,多次捐献并带动更多的人不断加入,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采供情况,为保障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血液中心2010~2015年献血人数、献血量、献血人群年龄分布、固定献血者献血比例及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除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和献血量有所增长外,献血量、献血人次分别由2010年的202 002 U、114 388人次下降到2015年的178 997 U、104 844人次.临床用血受采集量下降的影响也呈逐年下滑的趋势.35岁以下献血者占70.0%以上,固定献血者占30.7%.结论 从2011年开始采供血量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献血人数及献血量逐年降低,2015年有反弹趋势;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固定献血者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街头固定车屋开展机采血小板的优势,寻求解决临床血小板供应紧张的途径。方法对咸阳血站在站内和街头固定车屋开展的机采工作,从采集量、捐献人次、性别、年龄、职业、满足临床需求及机采血小板采集室环境监测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相同跨度时间段内,街头固定献血车屋机采血小板采集量比站内机采室增加了2 855 U,增长378.1%;机采捐献人次增加了1 354人次,增长209.0%。街头机采室环境监测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检测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在街头固定车屋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直观、方便、安全,且便于招募和采集,更有利于建立和壮大机采献血者队伍,满足临床血小板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南昌市地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结构,以利改进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动员和招募,建立一支更为强大的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数据资料,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南昌市参加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数最多的是自由职业者,人群比例占52.31%。捐献机采血小板的人群主要是男性,平均为79.57%。捐献者的年龄比例主要在25~40岁,占献血人群45.71%。文化程度高捐献比例大(52.00%)。结论为了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要不断加大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力度,充分让适宜献血人群了解并积极参与,建立一支强大的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