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志伟 《上海建材》2023,(6):14-17+44
以从摇篮到大门为边界,构建了包括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和产品生产共3个环节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以防撞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排放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值约占总碳排放值的94%;钢纤维的掺入会增大防撞墙的碳排放值;钢筋用量是影响构件总体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水泥为次要因素;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配筋率,减碳效果非常显著;优化构件厂的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增设掺合料筒仓来减少水泥用量,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值;应尽可能选用运输距离更短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温室气体(GHG)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混凝土行业作为使用最多的基础建筑材料碳排放尤为严重.通过分析绿色混凝土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提出基于LCA的绿色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推导出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重点探讨了大掺量工业固废节能减排的量化方法,以诠释"绿色"的涵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绿色混凝土碳排放定额模型,并提出碳排放星级评价标准和绿色混凝土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指导绿色混凝土低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内陆城市使用再生混凝土替代普通混凝土的环境潜力以便为工程决策提供参考,以山西太原为例研究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在确定系统边界和分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数据,确定了太原当地碳排放清单,建立了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根据实际调研得到的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运输距离等参数,分析太原2个典型混凝土结构分别采用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在骨料生产、水泥生产、运输和填埋过程中所产生的等效碳排放。基于太原当地碳排放清单和选定的边界条件,以典型案例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运输距离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太原当地碳排放清单、混凝土配合比和运输距离等数据的情况下,相比采用天然骨料混凝土,2个典型结构采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等效碳排放可分别降低3.25%和8.39%,且显著降低天然骨料开采及填埋场占用土地,具有较为显著的环境效益; 确定了采用再生混凝土取代天然骨料混凝土具有相对碳排放优势的范围; 天然骨料从矿山运输至搅拌站距离、废弃混凝土从拆除现场运输至填埋场距离以及废弃混凝土从拆除现场运输至再生建材工厂距离的临界值分别为18.3、8.5、18.8 km。  相似文献   

4.
范永法  张健 《广东建材》2014,(11):89-92
预拌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组成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碳排放、生产碳排放、运输碳排放,在按照配合比估算单方混凝土的碳排放时需要附加碳排放量的调整量。本文提供的预拌混凝土碳排放能为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提供数据,且可以用于评价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绿色节能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内墙体系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与传统砌筑墙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墙体生产CO2排放量减少70%以上,符合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碳排放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碳排放,推导出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对预拌混凝土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进行评估,通过对比预拌混凝土常规生产与绿色生产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量,提出减少预拌混凝土生产碳排放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凭借其热工性能、与建筑同寿命等优势,可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本研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选定保温结构一体化产物——增强复合岩棉条板保温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 m2为单位进行了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并以西安市某住宅为例进行了与岩棉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的建筑可减少约1.61%,即30.5 kgCO2e/m2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同时可避免由于保温系统再次生产运输和施工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8.
范永法  张健 《建筑施工》2014,(5):600-602
预拌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组成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碳排放、生产碳排放、运输碳排放,在按照配合比估算单方混凝土的碳排放时需要附加碳排放量的调整量.提供一种估算预拌混凝土碳排放的方法,以期为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提供数据,该方法也可以用于评价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混凝土建筑施工碳排放的影响点,计算了混凝土在产生、输送、振捣等的碳排放量。结论说明,混凝土的产生过程中会有碳排放的产生。在混凝土输送的过程中,其排放量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其碳排放量随着振捣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理论,来估算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碳排放。建筑施工碳排放量估算包括建筑材料和周转材料在生产和运输中的碳排放,现场施工中的碳排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碳的减排量。估算碳排放量的关键是各种建筑材料周转材料的碳排放因子。通过对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碳排放的估算来评价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的水平,为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预制构件的生产、物流运输、现场安装施工 3 个阶段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数据,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系统核算了深圳市某装配式建筑的总碳排放量,识别了各个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对碳排放贡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88%),主要由剪力墙和叠合梁的钢筋消耗引起,是预制构件碳减排的重点阶段,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次之(11%),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1%)。该结果可以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提供基础数据,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是一个重大议题。寻求混凝土建材的低碳化路径,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桥梁全生命期碳排放估算方法,将桥梁建设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造、运行、拆除五个阶段来分别计算,并根据配合比来估算轻骨料混凝土碳排放因子。通过桥梁实例,对轻骨料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钢三种结构方案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得出轻骨料混凝土可降低桥梁建设的碳排放。结构工程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是较好的碳减排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加以分析,对比了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页岩空心砖的碳排放量.从理论分析角度上看,加气混凝土砌块因轻质多孔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平衡饱水后无论与其干燥状态或页岩空心砖相比,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不再具有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加气混凝土砌块配套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以保证使用过程中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使用中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面对逐渐加剧的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问题,碳排放增长越来越受到重视,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本文通过阐述混凝土行业碳排放现状,简要分析混凝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总结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方法,并提出混凝土企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可归纳为两个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资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助力企业低碳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业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生产过程中效率低下且资源浪费的作业/环节,对某个流程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预拌混凝土生产和运输过程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公式,实现了上述过程的量化表征,进一步基于作业管理方法提出了提高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的评价指标。结合预拌混凝土生产和运输过程各环节的特点和成本管理,成功将上述理论应用在某一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绿色生产过程;并针对影响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预拌混凝土绿色指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多层混凝土结构建材引入碳排放算法模型,并量化分析多层混凝土结构建材引入的碳排放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多层混凝土结构单位面积主要建材引入碳排放为325.3 kg/m~2,其中钢材引入碳排放占比0.2%、混凝土空心砌块引入碳排放占比1.3%、加气混凝土砌块引入碳排放占比3.4%、混凝土引入碳排放占比95.1%。有效降低多层混凝土结构主要建材的引入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是有效降低建造用混凝土生命周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2017,(12)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低碳绿色的发展原则。简述了混凝土碳排放计算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排放计算边界,说明了碳排放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成都市混凝土行业碳排放水平现状的调研,得到混凝土原材料碳排放量,并对如何降低预拌混凝土行业碳排放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李然 《混凝土》2017,(12):124-126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低碳绿色的发展原则。简述了混凝土碳排放计算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排放计算边界,说明了碳排放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成都市混凝土行业碳排放水平现状的调研,得到混凝土原材料碳排放量,并对如何降低预拌混凝土行业碳排放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陈蔚镇  刘超  许鹏 《住宅科技》2013,33(1):12-15
LEED-N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针对社区的低碳设计评价标准(体系),该标准将社区分为精明选择与连接、邻里模式及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和建筑、创新和设计过程等四个分项予以评估,通过权重加分的方法来获得每一个社区的得分。文章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住区,定量分析其采用LEED-ND标准后CO2碳排放的减少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设计,采用LEED-ND标准要求设计能够实现约20%的减碳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了杭州低碳科技馆在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运营使用以及拆除废弃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并分析其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对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