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价值”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一样,曾在思想理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关于‘人是目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抽象讨论,无论讨论者怎样真诚,动机怎样善良,都不能使我们在实现这些目的、价值、尊严方面前进一步。”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问题,是划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价值”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的价值”。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于批判神学,摆脱封建宗法统治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桎梏,确实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所说的人和人性都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性,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的价值”,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空洞抽象。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人的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有些同志热衷于宣扬抽象的人的价值,抽象的人道主义,千方百计地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造成了理论上思想上的一些混乱。本文试从阶级性、实践性和社会观三个方面,谈谈抽象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以求教于理论界。 阶级性不同 抽象的人道主义实际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在西欧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在欧洲的历史上通常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所谓文艺复兴时期,就是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复兴”,它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一面主要思想旗帜。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极力歌颂人,赞扬人的价值,要求承认人的尊严,给人以自由和幸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关心人、重视人、一切为了人,总之,对人要有仁爱的思想。当时的人道主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深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对立,批评了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错误理论,阐述了为什么要宣传、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澄清了多年来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混乱。胡乔木同志指出:“跟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以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的概念为出发点,而是以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是人的本质观上的二次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解放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学习这一理论,对于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于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道路是有益的。 一 马克思在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创立是关于人的本质观上的一次根本变革。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人的本质问题上,众说纷纭。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为了反对神权统治,曾为人的感性的存在和需要进行辩护。他们把意志自  相似文献   

4.
正中反论——“矛盾”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矛盾”,原本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矛盾”这个中国文化的特有词被借来说明和更替马列主义哲学中的“对立面”范畴。其实,“矛盾”双方并不构成对立范畴。“盾”是中介。“矛”与“反矛”是对立双方。“矛——盾——反矛”构成统一物。“中介”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统一物是由中介连接对立两极(两面)相构成的。按照“两极与中介”辩证统一观,应确立“正中反”(正极——中介——反极)这个全新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5.
(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之下的、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范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原则,与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是对以往人道主义原则的批判地继承。众所周知,人道主义原则最初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是在“第三等级”反对封建贵族和僧侣的统治、反对中世纪宗教意识形态的一种广泛思潮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讨论关于“人的价值”的文章。有人说什么“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程度是考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指示器”,等等。这些错误的理论,在客观上起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分清是非,很有必要。“人的价值”是从“人”派生出来的。“人”是什么?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差不多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他们认识的“人”,必然是没有血肉的、单个的、孤立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哲学胡说”,把人重新放到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去考察,于是发现人并非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的价值与人道主义──从“残疾人的价值”谈起李德顺,龙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有人认为,按照价值的主客体关系说,在“客体人满足主体人的需要”这个意义上理解人的价值,就不能包括、甚至不利于体现人道主义。他们这样提出疑问:“如果人的价值就在于贡献,那么怎样看...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这个概念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它主要讲“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友情、自我牺牲等等,总而言之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优先地位的思想和精神。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今天仍是文学艺术的重大课题。它滥觞于文艺复兴,但人道精神在古代文化史上却早已存在。从广义上说,人道主义并不专指文艺复兴精神,而是通指古往今来把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作为出发点和目的的一切理论、学派、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本文拟就杜牧的人道精神来做一些试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它倡导以人的价值为本位,这与市场经济的趋利属性之间必然存在张力。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种悖谬现象究竟应该归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商品经济本身?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指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商品经济具有使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反向变化的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必须具备必要的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因为它提供了实现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共同增长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如何对待人道主义的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是一直没有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甚至有的文章把人们引向了歧途。胡乔木同志最近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重要文章,可以说是就这一问题的一个圆满的答复。乔木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反对人道主义的抽象宣传,反对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但是,我们并不笼统地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我们要求对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就把如何对待人道主义的问题讲得非常清  相似文献   

11.
以往,学术理论界在谈论人道主义问题时,一般都不作它的两种含义的区分。这就造成两种后果: 长期以来我们理论界的一些人,虽然敏感地察觉到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因而坚决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然而,由于他们不懂得还有另一种含义的合理的人道主义存在,结果面对毛泽东同志早就倡导过的、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就无法解释,遂使自己在理论上陷于被动地位,既不利于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有碍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按照唯物史观和马恩有关论述,以自由、平等和博爱以及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口号为标志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组合,其首要社会功能在于从价值观层面保护资源配置优化,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但是,仔细审视人道主义,不仅可以发现其中自由与平等的停立,阶级的和民族文化的悻立,等等,而且还可以发现被主体化了的人道主义往往又成为反对市场经济的判据。因为,后者作为有自己运行规律的非人世界,形成了对主体人的“异化”。人道主义的这些性质露示出它是一…  相似文献   

13.
人道主义的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同志认为,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他们对人道主义采取彻底否定、一概抹杀的态度,把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至于连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不宣传了;另一部分同志又看不到人道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流派,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归结为或部分归结为人道主义。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人道主义“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一些同志宣扬的“社会主义异化论”,是一种相当系统的错误理论。他们用异化概念来分析、批判社会主义社会,认为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存在着异化,有的人甚至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且把人道主义作为克服异化的灵丹妙药。显然,宣扬这样一套东西,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管作这种宣传的同志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只会引导人们产生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问题是一个特定内涵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波兰问题》一文中曾说:“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挥的榜样。”列宁也指出:“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主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对立起来是荒谬的。”他在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毛主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宏伟目标。“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极力反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制造了种种奇谈怪论。第一,他们把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同毛主席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指示对立起来,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流行着把“劳动力价值”完全当作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观点。因此,长期以来,这个概念成了一些经济学者的忌讳。劳动力价值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价值,这是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反应对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具有难得的方法论启示,即不要离开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去讨论姓“社”姓“资”问题,离开这个关系,便不能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问题.也不能回答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恰恰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依存和联结”,才使资本主义得到了局部的人性化的改善,才使资本主义在危机爆发时得以喘过气来。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因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依存和联结”现象,而坚信市场经济选择的正确性,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反“和平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从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并存格局,看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自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便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并存的历史时期。尽管国际资本主义曾企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在摇篮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也曾一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在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然而历史发展却表明,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并存必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内部矛盾较为稳定,生产关系具有调整能力,能够允许生产力进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公正是对资本主义公正主体定位和价值理想的时代扬弃,而不是单纯的对立和否定。这种扬弃必须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能陷入抽象的价值理想主义。苏联模式局限于对资本主义价值序列教条式的抽象颠倒,最终产生出社会公正的对立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关系序列层面真正把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民主体引入到社会主义公正建设中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正层面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公正出现了方向性错误,相反,这是现实实践对社会主义公正深入发展提出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