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证候实质的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医证候理论中蕴藏的科学内涵,阐明证候及其相关疾病的微观机制。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引入有望给证候学研究带来契机。从证候实质研究现状、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和复杂系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探讨了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实质可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归纳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的相关性及其在中医“证”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基因芯片技术运用于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可望从基因水平阐明中医证候的理论实质,为证候实质现代化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中医证候实质的认识,应当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中,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着重阐述中医证候的分子基础。这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候实质与阴阳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医证候实质与阴阳平衡及生命物质运动的关系。中医证候的多理化指标现象不是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失败,恰恰相反,正是多理化指标的偏高与偏低,揭示了中医阳证与阴证同生命物质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董昌武  高尔鑫 《中医杂志》2006,47(12):883-885
认为基因背景可能是证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基因的这种细微差异决定其生物行为出现极大的变化。运用基因组技术寻找不同中医证型中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差异表达,对研究中医证型的实质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证候晶体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晶体学是研究中医证候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证候晶体结构与层次 ,晶体间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证候晶体学的结构是证与相应的方药耦合系统 ,其内涵是晶体结构所规定的病机态势 ,其外延是晶体所规定的排列组合之积数。证候晶体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证候的自身规律及特点 ,为证实质、证候规范化的研究 ,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为建立证候诊断标准 ,以及相应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证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在不同时点、不同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体现出一定的证候演变、转化和兼夹。对某种疾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该病的病机演变及发展转归,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中医证候研究多以证候分布、证候诊断标准、证候实质研究等为主,对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有所增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研究方法角度加以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中医常见证型气虚证为切入点,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探索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方法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相关基因数据字典及气虚证表征术语词库,并通过Genclip软件检索气虚证表征文献并挖掘气虚证特征性NEI基因,探索证候的生物活性物质。结果对挖掘出的基因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气虚证"相关基因与内分泌、细胞信号传导、造血细胞系、免疫缺陷等相关。中医证型的内在生物学特征可以在NEI水平上进行有效的辨识。结论文献挖掘作为一种新的发现证候生物学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将其扩大到其他证型的研究中,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基础,然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虽然相关学会制定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执行者不多。通过的对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以此为依据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判定标准和"证"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索知网等数据库近年来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心系病症证候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代谢组学相关方法与技术对心系病症证候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可以为研究中医心系病症及证候提供广阔的研究思路,在中医证型规范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优势。  相似文献   

11.
赵志正  林洪生 《北京中医药》2011,30(11):807-809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医证型及预后相关因素Ann分期、ECOG评分和IPI指数间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恶性淋巴瘤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证候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对预后结合国际预后IPI指数,做了初步的分析,结合分析了其中预后极差的病例,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及结论 恶性淋巴瘤中虚实夹杂患者的预后较差,并与A...  相似文献   

12.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实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查阅CNKI、维普近20年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研究的相关文献,从证候的选择、客观指标选择,证候与客观指标相关性三个方面,探讨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当前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实质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辨证标准、纳入标准欠统一、研究指标相对局限等问题。今后应通过统一标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研,加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鼓励多学科联合研究等,推动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实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血红蛋白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贫血和不同程度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候是中医理论的精粹部分,其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明中医科学性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转录组学从分子水平研究证候相关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以探索证候生物学基础,目前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一定应用。本文对中医证候转录组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转录组学内涵及研究方向、转录组学相关技术、中医证候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和调控网络分析,并阐述了证候转录组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与思路进行历史回顾,重点论述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需要审视和思考,在证候研究中必须有创新性,并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转录组学能够从整体上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理。通过近年来对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中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证候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转录组学可以用来研究中医证候的微观实质。应用转录组学在不同个体证候的证候状态进行扫描,探寻不同证候相关基因表达谱,以及分析micro R N A的功能,能从微观上阐释中医的证候本质为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依据。本文就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乐红  杨玉青 《山西中医》2011,27(12):21-22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DR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以及与脏腑病变的内在关系,为DR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15例患者进行脏腑辨证分型,同时进行眼部检查,确定其是否存在DR及病变程度,进而分析DR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结果:DR患者的脾肾阳虚证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者与DR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及对中医证本质认识的深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已经从症状、体征为主体,发展到了目前的分子基因水平。众多中医药工作者在基因层面上对冠心病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证候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证候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等,涉及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阻证、心阳虚证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采用生物系统论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目前中医证侯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了中医证候学研究需要重视证候的功能性和证候的整体性特征。1生物系统论与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对接证候实质研究一直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且曾一度陷入困惑的境地。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生物系统论强调的整体有着相似性,近几年来生物系统论的诞生似乎又给中医证候的研究带来了新曙光。学者们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证候实质研究,提出了证候实质研究的假说和研究思路。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时刻一个基因组、一组细胞或者组织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一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证候的内在发病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从代谢组学的观点而言,证很可能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生理病理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由于代谢网络发生特异性“扰动”所产生的代谢物的相应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该“证候”的特征性代谢模式,这也许有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研究的一个突破口[2]。呈现某证患者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这些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了中医的各种证候。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临床特点在研究中备受重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临床上的应用为中西医学找到了共同的语言,成为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新热点与突破点,而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证候的研究。就近5年病机证素与代谢组学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病证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