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古超贤 《南方论刊》2011,(9):71+79-71,7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文章就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公路机关"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个统筹”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志,我们党完整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现阶段一系列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种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3.
一、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和保护思路的建议(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指导思想,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理念,在人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就的取得源于理论创新,而科学发展观乃理论创新之显著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索的伟大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飞跃,也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为实现我国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加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以"五个统筹"来推进改革发展,这样就完整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它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春敏 《理论界》2005,(8):17-18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以科技带动农业、以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时刻与周边区域的农户发生各种利益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然要求。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着社会、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8.
科学思维是有效领导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效领导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离不开科学思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科学思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传统思维、树立科学思维、不断实现领导思维创新,能动地、创造性地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飞跃,也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为实现我国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加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也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得益于现代高效率生产要素的规模化使用。因此,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无疑是规模经营实现的践行者和推动者。集体化的适度规模经营代表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诉求。它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反映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其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它的确立对丰富和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是辩证思维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取向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15.
寻求入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准确地认识人,准确认识人的各种关系。人自身是多元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然而,人的解放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一个维度。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与自然是一个互为对象的有机整体,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统治的结果。扬弃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既包含着人的解放,也必然蕴涵着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以"脱贫、自立、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建设新农村运动,新村运动在韩国农村广泛开展,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韩国新村运动富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举措.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中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分析,深入讨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和方向,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国际现代化实践与经验的比较分析,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界定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及其目标值,并对当前全国与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进行了评估,认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总体水平还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今后我国应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演进,着重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人权精神,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志红 《学术探索》2012,(12):113-116
李达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启动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涵盖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李达的现代化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向往和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思想伴随着李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懈追求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