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产品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粒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丁苯橡胶(SBR)和自制的高吸油树脂(OAR)为主要原料,以高耐磨炭黑(HAF)为补强剂,以石油树脂为软化剂,使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遇油膨胀橡胶(OSR).兼用数学方法对其吸油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吸油树脂用量的增加,OSR的吸油性能提高,力学性能降低;随着高耐磨炭黑用量的增加,OSR的吸油性能和断裂伸长率降低,硬度和拉伸强度提高.所建立的数学方程,为预测OSR的性能及优化配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悬浮聚合反应,制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苯乙烯3种单体的三元高吸油树脂材料.分析单体配比、分散剂含量、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共聚物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产率、结构与外观的影响.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颗粒进行复合熔喷,制备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材料的吸油材料.采用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材料与聚丙烯的复合吸油材料,具有吸油倍率较高、保油率好、吸水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吸附水面溢油.  相似文献   

4.
UV聚合新型功能吸油性树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彩紫外光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探讨了主要组分、合成工艺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它能吸收17.8-27.5倍的油溶剂,对农药乳油有14倍的吸油率并有缓释功能。该产品可用作油吸收剂及农药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5.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饱和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异辛酯和交联剂, 以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聚合温度、单体、交联剂和溶剂萃取树脂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新合成的树脂是一种吸油速度快、吸油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的高吸油性树脂。  相似文献   

6.
采用Discover单模聚焦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对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合成树脂的吸油速率、保油率、耐寒耐热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Discover标准模式下,最大功率60 W,最高温度70℃,辐射时间2 h,在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2%,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质量比为7/3,交联剂的质量分数为0.6%的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油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HEC为分散剂,甲苯为成孔剂,合成了苯乙烯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的二元共聚树脂.研究了反应时间及温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原料配比、烷基酯的长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制得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9g/g、12g/g、14g/g,对乙酸乙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7.8g/g、8.4g/g、10.5g/g.在显微镜下对树脂吸油前后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比.  相似文献   

8.
聚甲基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和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9.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钠基膨润土(IMB)制得有机膨润土,并进一步制备出了有机膨润土/吸油树脂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MAB已经成功地引入了膨润土片层结构中,膨润土层间距由原来的1.12nm增大到1.87nm。树脂吸附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对苯的饱和吸油率为9.5g/g。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离子交换树脂中吸附离子的高效解离,研究了NH_4SCN解吸剂对负载Re的D296树脂的解吸影响,并探讨了其最优解吸工艺.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解吸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溶液的浓度和p H值对D296树脂的解吸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解吸曲线.结果表明,NH_4SCN解吸剂对D296树脂的最佳解吸温度为323 K,最佳pH值为10,最佳解吸溶液浓度为100 g·L~(-1).在最佳解吸工艺条件下,反应20 min后,D296树脂中Re的解吸率可达98%以上,且解吸反应为吸热反应.当NH_4SCN解吸剂的流速为2 m L·min~(-1)时,淋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以可溶性淀粉和甲基丙烯酸丁酯(MBA)为单体,硝酸铈(主要作用离子为Ce4+)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复合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复合交联剂,制备出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结果表明:当可溶性淀粉和MBA的质量配比为3:2,Ce4+与AIBN的质量配比为1:1,BIS和DVB的质量配比为1:1时,制备的双功能树脂的吸水吸油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 g/g和5.5 g/g.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表征显示单体进行了很好的交联,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波辐射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吸油烟树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烟树脂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合成温度对树脂吸附气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吸配比为3∶7,引发剂、分散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1%、1.5%和0.6%,合成温度为85℃时所合成的树脂其吸油烟率达到最大,此时树脂表面形成了较多和较深的孔。与常规条件下的合成方法相比,使用微波辐射合成WRT树脂不仅可缩短一半的反应时间,而且其吸附气相油烟率也高于普通合成法得到的NR树脂。  相似文献   

13.
以桐油和环氧树脂为原料,通过皂化、酯化和环氧化三步反应制备了环氧沥青增容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反应物投料比等对各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皂化温度为70 ℃,回流时间为2 h,桐油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3.6时,桐油反应转化率为76.3%;当反应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5 h,环氧树脂与桐油酸的摩尔比为1∶2,环氧树脂与甲苯的质量比为1∶2时,四正丁基溴化铵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2.5%时,酯化产物具有较低的环氧值0.544 mol/100 g;环氧化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 60 ℃,反应时间45 min,双氧水与甲酸、桐油酸酯树脂的摩尔比为3∶1∶1,硫酸的用量为桐油酸酯质量分数的1.5%。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并确认了各步目标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水果中存在的痕量己二烯酸,采用水蒸气蒸馏,吸附树脂富集和重铬酸钾氧化的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研究了蒸馏条件和树脂种类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GDX-502为吸附剂,对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回收率在91—109%范围内,测定了蕃茄、梨、草毒和桔中已二烯酸含量,对蕃茄10次测定,其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2和4.01%.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主要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利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微球的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油水比、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球呈多分散状态,中空结构良好,内、外壁光滑;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是控制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当油水比〉1:1.5时,成球性能受到影响,同时油水比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也有影响;引发剂用量为0.6%时有最高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6.
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以纤维素和癸二酸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反应产物再与正丁醇进行二次酯化,最后得到纤维素改性高吸油树脂——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重点讨论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最佳投料比,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及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并探讨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该高吸油树脂可以吸收自重15倍的汽油。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采用反向悬浮聚合法,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80为分散剂,在环己烷连续相下进行四元共聚,制备出了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研究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不同配比对吸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AA∶AM=4∶1时,在蒸馏水、0.9%(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2%(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5%(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中的最大吸水量分别为500 g/g、200 g/g、150 g/g、60 g/g.通过与传统三元共聚树脂(AA/AMPS/DMDAAC)的红外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TG)比较,表明几种单体产生了交联,且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并对四元共聚产物进行了粒度测试及扫描电镜分析(SEM),确定了其微观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