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例患儿均为婴儿,于病程第7天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病1~2d即进展至危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及三肢瘫痪,肌力0~3级。MRI呈现脑外间隙增宽,相应颈段脊髓呈长T2信号;脑电图提示背景慢波,左右对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相应患肢呈小至中量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下降,大力收缩时募集差;神经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同程度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波消失。肢体瘫痪于病程第2~3周开始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婴儿期好发,肢体瘫痪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发病后1~2d瘫痪即达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或多肢瘫痪,病情恢复迅速。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经复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9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恩经复治疗组49例,对照组3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诊断学肌力级别为评定标准,记录患肢肌力恢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 79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中,26例合并单下肢瘫痪患儿下肢肌力恢复较好,可达Ⅲ~Ⅳ级,40例合并双侧肢体瘫痪及单上肢瘫痪患儿,肢体肌力分别较前增加Ⅰ~Ⅱ级,7例单侧肢体瘫痪患儿上肢肌力恢复至Ⅱ~Ⅲ级,下肢恢复至Ⅲ~Ⅳ级,6例四肢瘫痪者中,2例双侧上肢肌力恢复至Ⅰ级,双侧下肢肌力恢复至Ⅱ级,4例双上肢恢复至Ⅱ级,双侧下肢肌力恢复至Ⅲ~Ⅳ级。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恩经复注射治疗肌力恢复明显。结论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早期给予恩经复治疗,能够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减少瘫痪的发生,降低患儿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8例患儿中14例(77.78%)年龄2岁,单个肢体瘫痪12例(66.67%);神经电生理、磁共振检查神经损伤定位与临床表现一致;随访3个月,14例恢复正常,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减弱。结论重型手足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多发生于2岁的儿童,瘫痪以单个肢体为主;磁共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将48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常规康复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三角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相比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者有明显差异。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肌力,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临床特点,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针刺、按摩及功能训练。结果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针刺及按摩能促进患儿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婴儿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SMA患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所检测的50条运动神经均示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10条合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检测的25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肌肉活检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 婴儿型SMA的临床特点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肌电图检查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48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临床以肢体无力、麻木为首发症状者占81.25%(39/48),尤以双下肢显著;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者占93.75%(45/48)。38例患者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学显示,F波传导速度减慢或未引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43例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97.67%(42/43)肌力较前好转。亦有少数患者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单侧面部痛觉减退、病理征阳性等。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早期明确诊断,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平山病的认识,便于早诊断和早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征及颈椎MRI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19.25岁.主要表现为局限于上肢远端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显示C7~T1神经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异常,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屈颈位MRI显示所有病例下颈髓后方硬膜外间隙增宽,T2像可见新月形高信号影,相应脊髓受压前移变扁.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及颈椎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平山病,其治疗以配戴颈托及患肢功能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患儿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共检测176条运动神经、88条感觉神经、98条神经的F波及285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为52.8%,其中运动传导波幅下降占81%,未引出反应波者为15%,MCV减慢或潜伏期延长者为4%,感觉传导异常率为6%,F波异常率为10%,EMG出现自发电位者为28.4%,出现高大运动单位电位(MUP)者为48.1%,募集相减少63.9%.结论:HFMD合并AFP患儿有神经原性损害,以轴突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多累及近端神经,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HFMD合并AFP患儿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诊断与治疗经过,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 11例患儿均有手足口病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疹、易惊、肺水肿;4例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7分;5例头部MRI显示脑桥和延髓长T_1、长T_2信号影,2例脑桥长T_2信号影,1例延髓长T_1、长T_2信号影;9例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41.50%。均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降低颅内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辅以营养神经和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者联合应用抗生素。3例(3/11)完全康复,5例(5/11)转入康复科继续康复治疗,3例(3/11)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降低颅内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预后,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积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正确处理神经源性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分析9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对9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患者前驱感染症状、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治疗原则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损害恢复评分进行分析,腹泻为其常见前驱感染,并迅速出现四肢瘫痪、肌肉萎缩,病情进展迅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辅助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有效。早期诊断、及时予以免疫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护体会.方法 对20例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通过机械通气肺水肿得到控制,意识清晰并恢复自主呼吸.呼吸机使用时间15 h~5 d.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及时实施人工机械通气,加强气道管理,保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急性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节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7例亚急性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7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四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手袜套样浅感觉减退或痛觉过敏、假性手足徐动征、神经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Adie瞳孔、无汗、体位性低血压、假性肠梗阻。颈部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索长T2信号。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外周传导异常,脊髓至皮质传导障碍。神经传导检查显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神经活检结果显示有髓和无髓神经均严重丢失,轴索变性。结论亚急性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节病为累及后根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及临床可能的Creutzfeldt-Jakob 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表现、脑脊液14-3-3蛋白、脑电图等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病例男1例、女2例,年龄57~67岁,均为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性肢体共济障碍、痴呆、头晕、视力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肌阵挛性抽搐、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言语零乱、躁动不安或缄默)、锥体束征(1例单侧、2例双侧); 脑电图1例表现周期性尖 -慢综合波,2例为有周期性三相波; 1例头颅 CT、 MRI正常,2例DWI示两侧尾状核、豆状核及双侧大脑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异常高信号; 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细胞学计数无异常,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均阴性,3例脑脊液14-3-3蛋白均阳性; 2例已死亡,发病至死亡时间为11个月和4个月,1例病程5个月仍在维持治疗中。结论 Creu tzfeldt-Jakob病临床罕见,进行性肢体共济障碍、痴呆及肌阵挛性癫痫要考虑该病可能,宜行脑电图、颅脑MR及脑脊液14-3-3蛋白检查,脑电图在病程2~3月时多出现典型三相波,病程早期辅助检查不典型者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运动疗法、等速肌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普通针刺等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加用MyoTrac肌电生物反馈系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测量、胫骨前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踝关节ROM增加、自主收缩时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EMG)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对比,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患儿踝关节ROM及胫骨前肌的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提高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可作为该类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以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其病理特点为神经根、神经节及周围神经充血、水肿,局部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神经脱髓鞘改变,甚至可继发轴索变性,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既往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者临床报道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肌电图特点及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肌阵挛失神发作临床表现为失神伴双侧节律性肌阵挛,常伴发肢体的强直,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广泛、节律性3 Hz的棘慢复合波,肌电图则表现为与发作期放电频率一致的肌电暴发.此类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行胼胝体切开术,该手术可有效减少强直发作导致的跌倒.结论:肌阵挛失神发作病程多样,大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类常见的导致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一般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遗留长期残疾,临床早期发现、个性化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近年GBS与预后相关的临床评分系统、生物标志物、神经电生理及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认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6例患儿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分析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结果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占同期儿科病脑住院人数0.3%~1%,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波增多,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全身症状恢复快,共济失调恢复慢。结论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采取症状性诊断方法,激素治疗效果好,多数患儿在病程2周~3周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改变及颈部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对10例HD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征及颈部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7.3±3.7)岁,均有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前臂远端肌群萎缩,呈斜坡样改变.肌电图检测提示患侧上肢远端肌肉呈神经原性损害,而患肢对侧肌肉萎缩较轻,对侧同名肌肉或上肢近端肌肉也呈神经原性损害改变.颈部MRI可见低位颈髓萎缩,其中以C6、C7明显;过屈位扫描时下段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脊髓后方硬膜下间隙增宽.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H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发展观察中起重要作用;颈部MRI检查为HD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