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 PCM 人工颈椎间盘( artifical cervical porous coated motion disc )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 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 JOA、VAS、NDI 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 Odom’s 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 X 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 X 线片上采用 McAfee 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 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 VAS 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 VAS 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 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 Odom’s 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以及界面间隙对置换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脊柱外科行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的443例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置换手术276例,混合手术167例,共植入椎间盘假体576个。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假体下沉、假体移位及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等假体相关并发症以及术中C型臂机透视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骨界面间隙大小。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6.2±23.7)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的JOA评分[(14.3±3.8) vs.(8.5±2.4)]、NDI [(5.7±3.5) vs.(12.8±7.6)]、上肢痛VAS [(1.5±1.2) vs.(4.3±2.1)]、颈痛VAS [(1.7±1.5) vs.(3.8±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R术后板-骨界面残留间隙介于0~1.98 mm之间,依据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将576个置换节段分为4组(A组≤0.5 mm,0.5 mmB组≤1.0 mm,1.0 mmC组≤1.5 mm,D组1.5 m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D组假体下沉发生率[5.5%vs.(A组3.8%、B组4.0%、C组4.3%)]、移位发生率[3.6%vs.(A组1.9%、B组2.3%、C组2.2%)]均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置换节段HO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estige LP ACDR术后板-骨界面仍残留有0~1.98 mm的间隙;且术后板-骨界面间隙1.5 mm时,其发生假体下沉、移位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对置换节段HO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伸展分离型颈椎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改良Z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至(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颈椎间盘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对其治疗的不断进步,对颈椎椎体间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提出了双重要求,非融合术式治疗颈椎间盘疾病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作为一种非融合术式,既去除了退变椎间盘的压迫,又可以保留颈椎的节段活动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患者73例,失随访5例。本组男41例,女27例;年龄35~68岁,平均53.4岁。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混合型5例。单节段病变32例,双节段21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4例,共计123个节段。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 JOA)17分评分法、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颈椎整体曲度(C2~7 Cobb’s角)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根据Pitzen等的颈椎间融合评价标准评定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 68例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0.8个月。m JOA评分术前(7.6±2.3)分,末次随访(14.9±0.6)分;NDI评分术前(16.9±3.0)分,末次随访(10.7±2.1)分;VAS评分术前为(6.0±1.7)分,末次随访(1.8±0.7)分;手术节段DHI术前(6.1±1.8)mm,末次随访(6.8±0.8)mm;C2~7 Cobb’s角术前(10.8±2.3)°,末次随访(14.0±1.5)°;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第2天出现吞咽不适,3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行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证实椎间融合率为93.5%,cage沉降率为9.76%。4例(9.8%)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结论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稳定性好、对颈前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可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价,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1~77岁,平均(57.25±8.52)岁;单节段融合10例,双节段融合26例,3节段融合20例,4节段融合4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在颈椎X线上测量颈椎前凸角、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骨赘大小;在颈椎MRI上测量邻近节段椎管矢状径及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退变分级。统计并分析随访时ASD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2~7年,平均(3.93±1.76)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上、下邻近节段骨赘较术前有明显增大(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管最大矢状径较术前有明显减小(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分级均有明显退变表现。按ASD诊断标准,ASD的发生率为50.0%(30/60),其中单纯上位邻近节段发生ASD 18例(30.0%),单纯下位邻近节段发生ASD 8例(13.3%),上、下邻近节段均发生ASD 4例(6.7%)。融合节段上位ASD发生率高于下位ASD发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节段融合组(单、双节段)ASD发生率55.5%(20/36)与长节段融合组(3~4节段)ASD发生率41.7%(10/24)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使ASD加速,ASD多发生于上位邻近节段,短节段融合患者与长节段融合患者ASD发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非融合节段病变(non-fusion segment disease,NFSD)的发生率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17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74例,年龄31~72岁,平均(51.90±9.28)岁。探讨症状性NFSD的发生率和临床参数(患者初次手术时的年龄及融合节段数)及影像学参数(患者初次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术前C_5水平Pavolv比值,以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71例中16例(9.36%)术后出现了NFSD。其中12例为融合部位邻近节段病变,4例为融合部位非邻近节段病变。NFSD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小于非NFSD组患者[(7.38±12.37)°vs.(17.26±9.75)°,P0.001]。NFSD组患者融合节段数为1.63个,而非NFSD组患者为2.27个(P=0.002)。NFSD组患者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重于非NFSD组患者[MRI得分(2.63±0.62)vs.(1.62±0.99),P=0.008]。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症状性NFSD的发生有多种因素。术后颈椎曲度、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融合节段数都参与NF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问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0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53例、双节段4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问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102例共随访12-40个月(平均18个月).10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及CT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6.9±0.8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3.5±0.9分,术后12个月13.6±0.8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43例,良49例,可10例,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问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人工补片在恶性肿瘤人工关节置换修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恶性肿瘤假体置换后的患者应用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探讨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003年8月~2005年4月肩、髋和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病例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年2个月。肿瘤生长在肱骨上段4例,股骨上段5例,胫骨上段1例。术前、术后10例患者患病关节功能按M1卵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定。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肿瘤广泛切除加入工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用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并进行随访观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10例患者术后伤口引流管平均于术后5天拔除,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并发症,未发生假体脱位。术前关节功能按MTST关节功能评价系统测定6例为良、4例为可;而术后8为良、2例为可。所有患者最后随访时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应用人工补片修复肿瘤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关节囊,对于其稳定性和动力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I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后稳定型假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共43例(49膝)II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均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植入。于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胫角(FTA)改变,测定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进行HSS评分,评估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43例(49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6个月,平均28.4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和下沉迹象。FTA由16.9°(14°~20°)恢复至5.4°(3°~8°),术前关节活动度平均90.3°(80°~95°),末次随访时平均115.5°(105°~125°)。术前HSS评分平均41.2(36~4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6(84~95)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后稳定型假体治疗II度膝外翻畸形,通过截骨、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及调节聚乙烯垫片的厚度,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纠正膝关节外翻畸形,显著地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半关节置换术用于儿童膝关节恶性骨肿瘤,以保留膝关节或重建膝关节的疗效[1] .方法 2002年3月-2009年6月对5例胫骨上端骨肉瘤患儿行半关节假体置换,年龄8~12岁.均为胫骨上端骨肉瘤,肿瘤外科Ennecking分期为Ⅱ B期以下.病变范围9~11cm,术前均行穿刺活检和正规化疗,并根据X线片、CT、MRI等影像学结果 确定病变范围,测量和设计假体大小,假体长度略长于截骨段1~2cm.术后4周在支具保护下行走,并行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结果 5例患儿均成功进行了半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除1例局部皮肤坏死,经皮瓣移位修复伤口Ⅱ期愈合外,余患儿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36个月,1例于术后8个月因肿瘤肺转移死亡,余均无肿瘤转移和复发,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结论 半关节置换用于儿童胫骨上端恶性肿瘤,具有保留正常骨骺及膝关节和重建膝关节优点,同时达到保肢手术的目的 ,为成年后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关节假体置换术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疗效。方法1998年10月~2006年7月,对15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并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患者病程1~3个月。影像学提示瘤灶位于股骨远端9人,胫骨近端6人,病变范围9~11cm。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肉瘤。按Enneking分期均在Ⅱa期。术前均行1~2个疗程的化疗。术前根据X线、CT或MRI测量设计匹配的假体,假体略长于截骨段1—2cm。髌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上。结果15例患儿手术均成功,随访2~6年,平均4.5年。患儿身高增加了4—6cm,患肢短缩1—3cm,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结论对于半关节假体应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具有保留正常骨骺,最大限度减少术后患肢短缩,并为成年后行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一期置换在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周围骨折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行一期置换的21例(21膝)65岁以上伴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其中男12例(57.1%),女9例(42.9%),左膝11例(52.4%),右膝10例(47.6%),股骨远端骨折3例(14.3%),胫骨近端骨折18例(85.7%)。平均年龄68~88(78.1±6.0)岁,随访36~48个月,平均(41.5±4.1)个月,自骨折发生至关节置换3~10天,平均(5.5±2.3)天。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价骨关节炎严重程度与骨折分型。随访时评估膝关节KSS评分、HSS评分,测量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常规拍摄术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假体位置。结果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66~95分,平均(80.5±7.9)分,其中优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1.0%;HSS评分68~92分,平均(80.5±6.8)分,其中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5.7%;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95°~128°,平均(112.6±8.7)°。术后无病例出现膝关节屈曲挛缩及伸直受限。术后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伤前已存在骨关节炎的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行一期全膝关节假体置换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1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25 例 26 髋,男 12 例,女 13 例,其中1例女性为双侧,平均年龄 72 岁 (55~84 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平均 5.6 个月 (3~25 个月)。术前分析延迟治疗的原因,术前拍摄X线片,仔细进行模板测量,确定髋关节旋转中心、偏距、髋臼和股骨假体大小、颈长和截骨位置;术后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均复查并拍X线片了解假体的状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 36 个月 (12~60 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2例,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1例。无术后关节感染及脱位,无术后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 Harris 评分 83.68 分 (59~90 分),与术前相比 (Harris 评分 28.7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 例患髋无疼痛,5例偶尔存在疼痛,2例存在中度不适,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臼杯在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经治的24例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病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46(34~77)岁。髋臼侧行翻修的原因:无菌性松动21例,髋关节习惯性脱位2例,低毒性感染1例。所有手术均为初次单侧翻修,初次关节置换髋臼侧:11例为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10例为非骨水泥型髋假体,3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髋臼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法:Ⅱ A型7髋,Ⅱ B型6髋,Ⅱ C型5髋,Ⅲ A型6髋。采用大臼杯或联合植骨对髋臼假体进行翻修,对于Paprosky Ⅱ 型骨缺损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情况下通过挫磨扩大髋臼,植入颗粒骨或直接置入大臼杯髋臼假体。Paprosky Ⅲ A 型骨缺损,采用适量植入打压颗粒植骨,或结构性植骨、臼底骨块封堵技术以提高骨量,或直接采用高位球中心植入技术,配合大臼杯植入,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及VA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状态,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24例平均随访23.84(12~8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4.92±10.53)分,术后12个月(84.75±4.61)分( P<0.01),术后3年(88.88±5.70)分( P<0.01)。VAS评分:术前(4.58±1.69)分,术后12个月(0.71±0.91)分( P<0.01),术后3年(0.50±0.66)分( P<0.01)。未出现假体修复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X 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术后1年患髋屈曲均能至少达90°,术后3年均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慢跑、下蹲持物。结论在P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估颈椎异体椎间盘移植后核磁共振成像的特征性表现,进一步了解移植椎间盘的生物学性能。方法13例患者因颈椎间盘突出(退变性、外伤性)行椎间盘移植手术,平均年龄45±8.1岁,术后平均6.4±3.4年随访。分别于术前、术后及定期进行临床JOA评分及颈椎MRI扫描。利用MRI工作站软件测量病变节段颈髓最狭窄处面积;依据改良Schneiderman’S灰度值评分标准,测量并计算移植椎间盘信号强度并予比较分析;另外,在本次研究终末随访时行钆喷酸增强MRI扫描,通过对比分析椎间盘内信号强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移植椎间盘营养通道的建立情况及其存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充分的颈椎管减压,病变节段脊髓横截面积由术前(112.7±20.5)ram。增大为072.2±29.6)mm。沪〈0.05),相应颈椎退变病例JOA分值由术前10.7±1.7增加为随访时15.1±1.5(P〈0.05)。与相邻正常椎间盘信号值比较,5例移植椎间盘信号值明显下降,1例移植节段发生了自发性融合。移植椎间盘内髓核T1像灰度分值呈降低趋势,由术后即刻0.36±0.17降至随访时0.21±0.15(P〈0.05)。通过T1加权像测量钆剂增强后椎间盘信号强度,移植间盘髓核T1像灰度分值由0.46±0.19增加至0.59±0.24(P〈0.05)。结论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疾患的一种有效手段,安全可靠;虽然长期随访移植椎间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但术后椎间盘可以存活并有效重建其营养通道,进而参与宿主的机体代谢活动并承担一定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Zero-P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在三节段颈椎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采取Zero-P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的26例三节段颈椎病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32~75岁,平均(56.21±8.13)岁。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Bazaz评分评估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采用手术节段Cobb’s角和C_(2~7) Cobb’s角评估术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并对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组26例均获得术后1年的随访,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为7.69%,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3.23±32.41)ml,手术时间为(161.26±51.33)min。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NDI评分分别为(16.14±1.77)分、(11.53±2.14)分、(11.29±1.82)分,均明显低于术前(23.42±4.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1.52±0.93)分、(12.83±1.18)分、(14.25±1.47)分,均显著高于术前(8.64±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Cobb’s角(12.74±1.91)°及C_(2~7) Cobb’s角(19.33±4.47)°均较术前(4.52±2.73)°、(7.92±4.20)°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比较手术节段Cobb’s角和C__(2~7) Cobb’s角均无明显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螺钉断裂及融合器移位。结论 Zero-P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全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施行全脊柱内镜下治疗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9~65岁,平均51.3岁。21例均有单侧上肢放射痛症状,其中19例合并轴性疼痛;9例为右上肢痛,12例为左上肢痛;多节段钙化型患者4例。记录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结果 21例手术时间90~158 min,平均102 min,多节段钙化型患者手术时间108~158 min,平均126 min,全组病例住院时间平均5.2天,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年。术前上肢VAS评分为(7.2±0.8)分,末次随访时为(1.3±0.9)分;术前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3.9±0.6)分,末次随访为(1.6±0.8)分;结果显示,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上肢VAS评分、颈部轴性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标准,21例末次随访时,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4%。4例多节段钙化型患者末次随访优3例,良1例。结论全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