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类型以及油井产能变化情况,建立了3个缝洞型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即:溶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孔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并研究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分析得到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特征。试井模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重介质模型、复合油藏模型和视均质类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均质性油气藏和单相渗流范畴内,数值试井作为一种新型的试井技术,在我国油气田引用的范围还比较小,同时对其的具体操作以及解释方法了解程度相对较浅。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围绕数值试井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在介绍数值试井方法与该方法的优势同时,分析数试井在多井试井中的解释方法,并通过某气田案例深入分析数值试井方法在试井中的实际应用,以供我国相关行业加以借鉴、参考,推动我气田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HG油田储层储集空间类型较多,主要为孔隙与裂缝及其组合,储集层的结构特征较复杂。在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使得常规不稳定试井解释存在局限性。为此,采用了数值试井分析法进行不稳定试井解释。通过油气藏空间离散化,实现对油气藏内部不同区域储层渗流条件和流体渗流特征的精细刻画,通过对不同单元的描述,分析油气藏内部井间干扰,从而对目的井单元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数值试井模拟技术在油气藏解释分析中的应用在对油气藏的解释分析中,传统的试井解释技术是建立在描述均质储层和单相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渗流方程解析解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已很成熟。对于复杂、多变的非均质油气藏以及多相流的试井问题,由于渗流方程高度非线性,只能采用数值试井解释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传统试井解释方法不能处理复杂非对称边界和非均质储层的难题,与常规解释方法相比,在处理复杂边界、非均质油藏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拓宽了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提高了试井解释的精度。下面简要叙述如何使用数值试井方法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黄于  王蕾  林加恩  张静 《辽宁化工》2012,41(10):1077-1078,1090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是全球开发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油气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而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大,一般对此类油井都需要进行压裂技术.对于低渗透油田,以前的试井软件模型中只考虑了裂缝情况,没有考虑到非达西渗流情况,从而使试井解释结果与实际有所差异.为此运用低速非达西压裂井模型在考虑启动压力的情况下,建立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双线性流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提高试井解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试井压力曲线的相似性导致难以量化分辨储层发育、渗流机理、油水关系、井筒-地层耦合的复杂性及其差异,多解性强,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普适性好的解释方法。利用现场低渗储层压力恢复试井资料,开展常规试井解释和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对比分析。通过归纳分析,从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论证了复合模型的适用性和裂缝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在研究的典型超低渗储层中,复合模型是压力恢复试井解释首选模型。低渗透油藏压力恢复试井过程中,即使没有出现压力导数水平段,依然可以得到较可靠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对于低渗透油藏,渗流不遵循达西定律,渗流时必需克服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才能流动,由于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的存在,试井曲线后期上翘,这与达西渗流不渗透边界反应的曲线特征相同,实际试井解释时,应选择合适的解释模型,才能获取较好的参数。本文通过探讨研究该类型油藏试井曲线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模型诊断方法,并在中原油田w200-6抽油井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压力恢复测试后,受多缝洞地质特征影响,双对数曲线往往呈现串珠状,常规试井解释无法建立该类油藏模型并得到准确地层参数。分析了串珠状油藏模型试井特征,利用有限元数值试井技术,并结合物探、地质研究成果,对井眼位于缝洞内和裂缝通道位置2口井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全压力史拟合验证,最终准确描述油藏内外边界,得到不同渗流区域储层渗流特征,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为该类型复杂多缝洞体油藏试井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吐哈油田自开展化学调剖矿场应用以来,效果评价方面主要通过水井注水压力、注水量、吸水剖面、吸水指示曲线、压降曲线以及油井产状的变化综合评价,但这些方法均未对调剖剂在地层中的成胶情况及封堵深度给出评价。本文提出采用试井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首先通过对吐哈油田实测试井资料分析,研究了试井解释理论模型及流体渗流特征,建立了四种试井解释模型。其次,研究了如何采用试井方法评价调剖封堵效果,并在现场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区别较大,孔洞及裂缝交错发育,大型溶蚀孔洞作为主要的流体储存空间,裂缝作为流体流动通道,由孔洞和裂缝组成的渗流空间形成了典型的双重介质模型。通过实例井分析了该类缝洞型储层试井双对数曲线所反应出的双重介质模型,为类似储层类型试井解释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透率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应力敏感导致渗透率的变化均不能忽略,且裂缝性储层具有裂缝和基质双重介质,本文考虑二次梯度项和介质变形对渗流方程的影响,推导并建立了低渗透双重变形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差分方法进行求解,以渤海B油田裂缝性油藏为例,进行试井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模型的非线性化问题,可采用无因次化和拉普拉斯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再求解。且采用模型绘制的压力动态曲线特征符合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对同类油田试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解决注入溶液窜流突进及沿优势渗流通道无效循环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以及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值模拟示踪剂方法研究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反映特征,筛选出影响和标志优势渗流通道存在的主要参数指标并分析其相关特性,制定基于油藏模拟的优势渗流通道判别标准和成果表征,实现定量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对油田开发控水提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值试井是一种全新的试井解释技术。相对解析试井技术而言,具有假设条件比较少,描述范围大,更加符合油气藏开发实际和渗流特征的特点。在解释多相流、开发井网、复杂边界和非均质油藏等复杂性试井资料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从一数值试井应用实例出发,说明了多相流数值试井方法在确定压力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稳定试井分析,建立起气井及气藏的基本模型,获取气井和地层基本参数,用动态的分析方法认识气藏地质特征。本文主要针对不稳定试井资料较丰富的高#区块进行分析,结合气藏动态特征,将本区块的不同气井试井资料以及同一气井不同阶段的试井对比分析,解释气井完善程度,储层均质地层特征,渗流能力,各井地层均存在的不渗流边界等,对落实气藏储量起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优选凝析气井试井分析解释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凝析气井试井解释时,多解性是十分常见的,而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进行曲线拟合的试井解释模型不唯一。为了能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试井解释结果,在进行现代试井分析时如何选择凝析气井试井模型呢?这是试井工作者常常头痛的问题。在对大量凝析气井进行试井解释的基础上,本文选出具有代表性的D20凝析气井作为例子,并在参考地质的情况下,分别用5种不同的凝析气井试井解释模型进行曲线拟合。通过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在进行凝析气井试井分析时,建议最好优先选用考虑相态变化的复合试井模型进行解释,这样得出的结果之准确、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椭圆渗流的概念,建立并求解了三重介质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椭圆渗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压力动态曲线,针对试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7个不同的流动阶段,最后分析了溶洞窜流系数、基质窜流系数、溶洞储容比及天然裂缝储容比等参数对压力动态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三重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由于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导致非达西流的出现,目前,试井解释软件均是以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的,在实测解释资料的应用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于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试井理论的研究,并编制了基于非达西理论的试井解释软件,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今后油田低渗资料解释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试井基本理论,给出了无因次井底压降表达公式;采用轮南油田的流体、地质特征参数计算了油藏无因次压降曲线图版。基于该井实测的井底压降资料,利用无因次压降图版进行了注水优势流动通道识别,判别结果是存在优势流动通道。此外,示踪剂资料、生产动态资料和吸水剖面资料也证明该井存在注水优势流动通道,并确定了优势通道发育的纵向层段。  相似文献   

19.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对安28断块开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28断块在短短的三年开发中暴露出压力下降快,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利用率低,开发效果差等矛盾。通过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对其地层、构造、储层特征等进行了多方面细化研究,认为:储层中优势渗流通道是影响开发的主要原因。通过精细研究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及其变化规律,采取了有效的注采井网调整和部署,最终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阐述了水平井的各流动阶段及各阶段的试井曲线特征,通过实例应用总结出了模型识别及曲线拟合经验,为以后水平井试井解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