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中医院李清文教授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具丰,是河北省第二批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师从于李老,获益匪浅,现就李老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经验简介如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视网膜微血管受到损伤,产生微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形成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甚至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影响视网膜功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04例203只眼,其中单纯型41例82只眼,治疗后有效率为92.68%;增殖型63例121只眼,治疗后有效率为77.69%。治疗后视力、眼底和血糖均有一定程度好转,并对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辨证分型为主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观察以中医辨证论治结合降糖西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共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8例55只眼,其中单纯型31只眼,增殖型24只眼,并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病变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效17只眼(30.9%)有效25只眼(45.5%,无效11只眼(20.0%),恶化2只眼(3.6%),总有效率76.4%。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约70%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我们用自制的糖视明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在我院内科确诊的Ⅱ型糖尿病病人,采用国内统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诊断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60例,111只眼,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61只眼。对照组27例,50只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发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特点和构成比。方法观察对象为有1次以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和眼底彩色照相资料,并明确诊断为Ⅰ期和Ⅱ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除外其他眼底病变和影响眼底检查的屈光间质病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和眼底照片为准。无灌注区长径小于1/3视盘直径者未列入统计。结果符合统计标准的观察病例316例,男性139例(44.0%),女性177例(56.0%)。平均年龄56.8岁。接受检查距发现患病的时间平均为7.9年,时间中位数为4年。统计病例中有1次检查记录者289例,2次记录者18例,3次记录者9例。接受检查前最后一次检查空腹血糖水平4.6~12.8(平均数±标准差为9.1±2.8mmol/L)。316例患者632只眼中排除未得到眼底照片者,实际统计眼数为609只眼。其中Ⅰ期病变256只眼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者33只眼(12.89%),Ⅱ期病变353只眼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者为144只眼(40.79%)。结论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和Ⅱ期患眼中存在包括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在内的微循环异常对有效保护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30例(6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与20例(40只眼)正常人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进行了检查对比。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主要为:血柱不匀、毛细血管弯曲、血流缓慢等。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球结膜微循环可做为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分别用活血化瘀中药和尿激酶治疗,疗效良好。其中43例进行治疗前后外周微循环观察,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外周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微血流中红细胞聚集以及局部血流停滞。活血化瘀治疗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善表现为微血流颜色的改善,微血流区域性停滞的减轻,红细胞聚集的离散,微血流速度的增加和微血管周围出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配合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配合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104只眼,对手术时间、术后1~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玻璃体出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耗时40~146 min,平均(82.36±22.83) min.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62只眼,占59.6%;视力不变者29只眼,占27.9%;视力下降者13只眼,占12.5%.术后出血共11只眼,占10.6%,其中4只眼出血自行吸收,7只眼行玻璃体腔冲洗术.结论 对于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手术前后配合应用除风益损汤加味,有助于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眼底的视网膜病变。方法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视网膜静脉扩张、新生血管等病变,对可疑阳性病症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95例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3例,占4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越长且血糖控制不良者,其视网膜病变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85例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200只眼,阴阳两虚型37只眼,血瘀气滞型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1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0只眼,增殖前期64只眼,增殖期79只眼。  相似文献   

11.
血塞通注射液与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与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血塞通400m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14天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银杏叶胶囊2片,每日3次。结果:本组病例38例(42只眼),显效:22只眼,占52.38%,有效:15只眼,占35.74%,无效:5只眼,占11.90%,总有效率为88.10%。结论:血塞通注射液与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特别是对增殖型Ⅳ期、Ⅴ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促进玻璃体积血尽快吸收,为顺利实施激光光凝治疗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与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血塞通400mg,溶于25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休息5~7d,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银杏叶胶囊2片,3次/d。结果该组病例38例(42只眼),显效22只眼,占52.38%;有效15只眼,占35.74%;无效5只眼,占11.90%,总有效率为88.10%。结论血塞通注射液与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特别是对增殖型Ⅳ期、Ⅴ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促进玻璃体积血尽快吸收,为顺利实施激光光凝治疗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80例(160只眼)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均接近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组方以活血祛瘀,益气养阴为主。随访观察全部病例6个月-12个月,定期对视力,眼底病变,眼底荧光造影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显效40只眼(50%),有效32只眼(4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33只眼(41.3%),有效29只眼(36.3%),总有效率为77.55。治疗后眼底变化,荧光素渗漏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好的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避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严重视力损害和致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眼底的视网膜病变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方法: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视网膜静脉扩张、新生血管等病变,对可疑阳性病症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95例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3例,占4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越长且血糖控制不良者,其视网膜病变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评价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159眼确诊为早期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中药治疗前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3年治疗期满再进行一次FFA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①80例(159眼)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经中药干预治疗3年后,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由52.8%下降至23.9%,且视网膜病变程度减轻。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均以微血管病变为主,以微血管瘤最为常见。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客观地评价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DM)是以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改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变部位广泛,常累及全身不同器官,涉及不同的生理病理系统,临床治疗属于不同临床分科,有各自的专科特点,如典型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因其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已存在微血管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散血明目片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重度非增生性及增生性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1例(141只眼)并随机分组、对照治疗。根据FFA结果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先行黄斑部格栅样或局灶性光凝,再行全视网膜光凝。药物联合激光组41例(72只眼),光凝后口服散血明目片,连续3月;单纯激光组40例(69只眼)采用单纯光凝治疗。结果:药物联合激光组有效率为91.7%,优于单纯激光组的79.7%(P〈0.05)。药物联合激光组视力提高和不变率为90.3%,优于单纯激光组的76.8%(P〈0.05)。结论:散血明目片联合激光治疗可有效地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8.
1概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其最早出现的眼底改变包括微血管瘤和出血。血管的改变可以发展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导致出血数量增加、棉絮斑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1RMA)  相似文献   

19.
以自拟清热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6例,经治疗最短者20天,最长者100天,结果:痊愈36例,占63.1%;显效15例,占26.3%;好转5例,占8.8%;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达98.2%。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色素变性辨证分型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73名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检测发现:RP病变过程中存在着球结膜微循环异常改变,这种改变男性组重于女性组,并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的趋势;肝肾阴虚组(43例)以微血管走行异常、微血管瘤出现率增高和网格密度增高为主要表现,与脾肾阳虚组(30例)共同表现为微血管口径宽窄不一,动静脉比(A:V)异常,血流减慢和红细胞(RBC) 集聚;睥肾阳虚组的异常积分值明显高于肝肾阴虚组。结果表明:RP病变过程可能与微循环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