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分子在Cu(100)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CO分子以垂直方式在3种不同吸附位置吸附时CO分子和Cu(100)表面原子的电荷分布。结果表明:与碳原子最近邻的铜原子表面上发生明显电荷转移.而其他表面原子及体相原子的电子结构没有变化。Mulliken集居数及局域态密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CO分子与表面Cu原子相互作用主要是CO分子内杂化轨道和3d,4s,4p(Cu)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分子在Cu(100)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CO分子以垂直方式在3种不同吸附位置吸附时CO分子和Cu(100)表面原子的电荷分布。结果表明:与碳原子最近邻的铜原子表面上发生明显电荷转移,而其他表面原子及体相原子的电子结构没有变化。Mulliken集居数及局域态密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CO分子与表面Cu原子相互作用主要是CO分子内杂化轨道和3d,4s,4p(Cu)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氢分子与Cu (111) 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氢分子是否解离取决于氢分子距表面的初始距离和其初始构型。当氢分子垂直于Cu (111) 表面放置时,在距离表面0.37~4.0 ?范围内,氢分子与Cu (111) 表面相互作用后均不会解离,物理吸附在Cu (111) 表面;当氢分子平行于Cu (111) 表面放置时,有的氢分子解离成氢原子后化学吸附于表面六角 (hcp) 或面心 (fcc) 位。氢分子在桥位 (bri) 并沿[211]方向平行靠近Cu (111) 表面时,氢分子解离的临界距离约为1.35 ?,其他情况下在0.65~0.85 ?之间。  相似文献   

4.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1/2ML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Cu(111)-c(2×2)-Cl吸附结构中两个不同的Cl原子分别吸附于Cu(111)表面的fcc谷位和hcp谷位,每个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eV,氯原子的平均吸附高度ZCl-Cu。为0.209nm。Cu(111)-c(2×2)-Cl表面的功函数为5.778eV。  相似文献   

5.
Pt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电催化剂,为研究H2在Pt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构造表面层模型方法,对H2分子在金属态和电极Pt(111)表面Top、Bridge和Hollow三种吸附位进行研究。 H2在Pt(111)表面Hollow位吸附能最大,Top位吸附能最小;电极表面吸附能远大于金属态表面吸附能。吸附过程中H—H键被拉长,吸附后H—H键振动频率比自由分子振动频率减少,产生明显红移。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2分子向电极Pt(111)表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相近,从理论上解释了H2在电极Pt表面的电吸附和电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1/2ML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Cu(111)-c(2×2)-Cl吸附结构中两个不同的Cl原子分别吸附于Cu(111)表面的fcc谷位和hcp谷位,每个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eV,氯原子的平均吸附高度ZCl-Cu。为0.209nm。Cu(111)-c(2×2)-Cl表面的功函数为5.778eV。  相似文献   

7.
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并分析了氧分子在Ag(111)表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态,分别计算了顶位,单桥,双桥,谷位四种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Ag(111)表面的弛豫特性、吸附能量、功函数等一系列物理量.研究表明,双桥位吸附为最佳吸附位,其O-O键长最大,吸附能最低,达到-4.111eV;因O2吸附位置的不同而导致每层Ag原子层距的不规律变化;O2在Ag(111)上成1πg*健.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自洽的格林函数方法和复能积分技术研究了卤素原子在 NaCl 离子晶体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化学吸附过程由 Anderson—Newns 理论处理,离子晶体用一堆半无限交替排列 A—B 原子链模型来描述。分别计算了 F、Cl、Br、I 在 NaCl 晶体表面上的化学吸附能△E 和电荷转移△Q,并绘出了△E 和△Q 随吸附原子与表面原子相互作用强度 V。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磷化钴(CoP)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前途的析氢反应(HER)电催化剂之一,本工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对吸附在钴封端表面上的氢原子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CoP(111)晶面的HER活性并通过掺杂改善其性能.计算结果表明:CoP(111)晶面具有较好的析氢活性,并且表面掺杂Mn、O s等原子可提高其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乙腈加氢反应机理的研究,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HCN在Ni(111),Ni(100)和Ni(110)表面上的吸附,并在1/4覆盖度的基础上讨论了表面吸附结构及吸附能.结果表明:在Ni(111)面,最稳定的吸附构型为HCN分子中C-N键,几乎平行吸附在表面上,其吸附结构为f-η3(N)-h-η3(C),吸附能为1.369eV.在Ni(100)上,最优吸附构型为HCN吸附在表面上的fcc位,其中C-N键与4个相邻的Ni原子成键,吸附能为1.932eV.在Ni(110)上,HCN吸附构型与其它两个表面相类似,位于两个long-bridge位,其吸附能为1.780eV.同时,也通过电子电荷及态密度分析了HCN在Ni(111),Ni(100)和Ni(110)表面上的成键机理,表明吸附的HCN在表面上已重新杂化,形成了非线性弯曲的吸附结构,这更有利于加氢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