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礼华  刘来宝  蔡攀 《水泥》2014,(4):11-14
采用Marsh筒法和净浆流动度法研究了玄武岩的掺量、粉磨方式和细度等因素对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粉磨再混合粉磨的方式有助于改善掺玄武岩水泥粉体群的颗粒级配,减小堆积空隙率,进而改善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在试验范围内,掺6%玄武岩粉的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最佳,甚至优于未掺玄武岩粉的水泥。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将玄武岩和熟料采取预先粉磨后再混合粉磨的处理方法,并控制玄武岩掺量在6%以内。  相似文献   

2.
"分别粉磨"工艺实施后,通过优化熟料粉和矿渣粉的比表面积,提高了水泥中混合材掺量,改善了水泥性能,可以生产不同品种的水泥。通过提高水泥中混合材的掺量,能大幅度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提高水泥产量,为公司创造可观的效益。矿渣粉的活性高于粉煤灰,水泥中混合材应优先掺用矿渣粉。  相似文献   

3.
采用矿渣与熟料分别粉磨再混合粉磨的技术,研究了不同细度、掺量的矿渣微粉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水泥中SO3的最佳掺入量和高掺量高细矿渣水泥的组成,认为高细粉磨的矿渣以高掺量与熟料、石膏混合可制备出各项性能良好的水泥.  相似文献   

4.
张旭 《水泥工程》2016,29(6):22-27
威顿水泥公司将其原有的Φ3.8m×13m闭路粉磨系统进行了辊压机预粉磨改造,同时新建了一台TRMS32.3矿渣立磨,将原有的混合粉磨生产工艺改造成为了分别粉磨工艺。对在矿渣中分别掺入石灰石及炉渣配制不同强度等级水泥进行了实验,通过比较水泥性能确定了最佳的粉磨方式及混合材掺量,对实行分别粉磨后的一些生产问题也给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曹红红  韩涛 《水泥》2012,(3):18-21
水泥熟料和矿渣分别粉磨再混合制成水泥的工艺,可以解决传统的混合粉磨工艺中水泥熟料和矿渣的易磨性与水化速度的矛盾,是"从新的粉磨技术中获得水泥性能"的重要实践,因此,国内钢铁和水泥生产企业建设了大量矿渣粉的立磨或球磨生产线[1],国家也颁布了矿渣粉的产品标准。矿渣粉不仅可以在水泥厂与P.I型硅酸盐水泥混合制成普通硅酸盐水泥、  相似文献   

6.
振动磨粉磨方式对掺粉煤灰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中分别掺入原灰和磨细粉煤灰,利用振动磨,进行混合粉磨和单独粉磨5min、10min和20min,对比混合粉磨和单独粉磨对水泥细度、凝结时间和净浆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在混合粉磨中起粉磨介质的作用,使得经混合粉磨的水泥细度比进行单独粉磨的水泥要大,从而混合粉磨比单独粉磨的水泥凝结时间缩短,抗压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粉磨方式,尤其优化粉磨对矿渣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磨方式、矿渣掺量以及矿渣熟料粉比表面积会影响矿渣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胶砂强度;优化粉磨矿渣水泥的3d和28d强度分别与矿渣熟料粉比表面积及矿渣掺量有关;与传统42.5强度等级的复合水泥相比,优化粉磨矿渣水泥的熟料用量可降低约40%,大幅度降低水泥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电石渣掺量,磷渣与电石渣的不同混合粉磨方式以及改性后磷渣掺量对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磷渣等量取代水泥后,凝结时间随磷渣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磷渣掺量下,凝结时间随电石 ,渣掺量增加而减小.对于改性磷渣不同的混合粉磨方式,分别粉磨后在水中浸泡12h后效果最好,当磷渣掺量为30%,电石渣掺量为磷渣的40%时,初凝时间为143min,终凝为232min,略低于纯水泥的凝结时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粉磨时间对建筑垃圾细度和活性的影响.同时就粉磨方式、建筑垃圾掺量、与其它工业废渣及外加剂复掺对砌筑水泥性能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的易磨性较好.粉磨15 min其比表面积即可达到434 m~2/kg;随着建筑垃圾掺量的增加。试样强度下降明显。凝结时间显著增加;相同建筑垃圾掺量下分别粉磨得到水泥的强度显著高于混合粉磨。建筑垃圾与其它工业废渣复掺制备的砌筑水泥强度均高于单掺建筑垃圾;当水泥配合比为熟料:石膏:建筑垃圾:粉煤灰:钢渣=35:5:30:15:15时,在外加剂的作用下,得到的水泥满足GB/T 3183—2003《砌筑水泥》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分别粉磨对粉煤灰水泥性能及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半工业化试验球磨机中对粉煤灰水泥的组分进行了单独粉磨,然后在混合机中进行混合配制,研究了分别粉磨工艺和传统共同粉磨工艺磨制的粉煤灰水泥在颗粒分布、水泥性能及粉磨电耗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利用分别粉磨工艺生产粉煤灰水泥的最佳技术方案。结果表明,采用分别粉磨工艺,是解决传统共同粉磨的粉煤灰水泥需水量大、早期强度低等缺点的有效措施。选择合适的配制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水泥的物理性能和与减水剂的适应性,也可适当提高水泥中粉煤灰的掺量和节约一定的粉磨电耗。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绿色水泥的试验探讨——分别粉磨和活性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的易磨性系数不同,同时粉磨时,工业副产品的掺量低;如果采用分别粉磨工艺,工业副产品的掺量将大幅提高,可实现绿色水泥生产。如果同时使用新型水泥复合激发剂,可大大提高工业副产品的掺量,提高水泥的产量,从而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水泥性能影响不大,并可改善水泥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时代发展的进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对水泥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备高性能水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为了调整粉体的粒度分布,本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粉磨方式,选用不同的混合材种类及掺量,制备出不同粒度组合的水泥样品,单独粉磨体系的水泥可以通过改变混合材的掺量及细度设计其粒度分布,混合粉磨体系的水泥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到混合材及熟料的分布情况;通过不同的计算模型,对各个体系的水泥进行堆积密实度的研究,进而分析了粉磨方式、混合材种类及掺量、粒度分布及堆积情况对各体系水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矿渣已成为水泥的一种重要混合材,但矿渣的易磨性很差,因此选择适当的工艺显得尤为重要。对共同粉磨、分别粉磨、混合粉磨以及基于辊压机的联合粉磨工艺分别做了分析比较,认为采用辊压机对矿渣进行预粉磨能够提高水泥质量,节约能源,同时,预粉磨系统中分级设备的选择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配制生产法试制矿渣、粉煤灰、石灰石三掺混合材复合水泥,混合材总掺量50%以上。研究了配制法生产与传统混合粉磨生产的复合水泥在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复合水泥中各种物料细度、矿渣掺量等对强度的影响,得出了采用配制法生产高掺混合材高强复合水泥的粉磨参数和大致配比。  相似文献   

15.
由于熟料与混合材(矿渣、粉煤灰等)易磨性的差异,二者混合粉磨时,矿渣等混合材不能真正磨细,其潜在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混合材的掺加量受到限制,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有效利用当地的工业废渣,发挥工业废渣在水泥中的活化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厂于2006年5月份开始将串联粉磨的两台球磨机(其中#1磨机带离心选粉机,#2磨机为开路磨机)改造为开路高细磨机,采用熟料及混合材分别粉磨工艺,配制法生产水泥。  相似文献   

16.
行业动态     
《水泥》2006,(4)
在不同的磨机内熟料和混合材共同粉磨当前掺有混合材水泥的生产日益增多。掺加混合材不仅对水泥的需水量、水化热、耐久性等性能有影响,而且涉及水泥的易磨性。因此,在试验室对球磨、辊压机及立磨混合粉磨水泥的情况进行了试验。前人的工作表明在球磨中混合粉磨时,由于各组分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别粉磨配制水泥"生产工艺,可以实现高效利用矿渣的目的,通过优化熟料粉和矿渣粉的比表面积控制指标,提高矿渣的活性,增加高活性矿渣粉在水泥中的掺入量,可实现对矿渣的资源优化和高附加值再利用,不仅可节省较多的硅酸盐熟料,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要充分发挥"分别粉磨配制水泥"工艺的优势,还必须重视工艺类型、设备、生产控制指标以及生产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8.
高钢渣掺量钢渣矿渣水泥粉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4种粉磨工艺与高钢渣掺量钢渣矿渣水泥性能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分别预磨后再混磨的工艺是最佳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田力 《水泥工程》2016,29(3):68-73
通过提高矿渣粉的活性增加其在水泥中的掺加量,可有效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本文分析了高炉矿渣中化学成分及其差异对矿渣活性的影响,对物理激发条件下采用"高细分别粉磨"提高矿渣粉活性的必要性和工艺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化学激发条件下在矿渣粉磨过程中加入矿渣助磨剂或石膏、钢渣等生产原料提高矿渣粉活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矿渣粉活性的工艺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三明水泥厂矿渣和熟料易磨性不同,制约了 2.2 m×6.5m闭路水泥磨系统的产质量,导致产量低仅12 t/h;矿渣掺量低,仅7%;水泥强度低R28仅达47.0MPa。为此该厂增加了2台 2.2m×7.5m开流磨单独粉磨矿渣,实现熟料矿渣分别粉磨工艺。同时对 2_2m×6.5m矿渣磨进行结构改造和工艺操作参数调整。这样二套粉磨系统可根据熟料和矿渣的不同粉磨特性分别进行操作控制,工厂实现了高产高质,高矿渣掺量(达15%)和低成本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