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脊髓损伤后的临床急救方法和治疗安全性分析.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4月32例多发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其中29例进行手术治疗,占90.63%,余下的3例进行保守治疗,占9.37%.结果 无因抢救死亡病例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15~24个月的随访,28例骨折愈合良好,15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13例恢复程度为一级以上,其余4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损害控制可以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手术的时机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因不同原因所致创伤性脊髓损伤合并其他多器官损伤的特点,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相关因素,总结此类损伤的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的132例包含脊髓损伤的全身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伤者的年龄分布,受伤原因,合并伤情况,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和程度,处理方式,以及临床后果。结果 本组132例伤者中,男性94例,女性38例。年龄14~65岁,以青壮年为主。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车祸,占62%,其次为坠落伤,占24.5%。最常见的合并伤是四肢创伤(约51.5%),其次为头伤(约32%)和胸伤(约30%)。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发生在C1-2,C6-T1,T6-T8和T12-L1。合并伤越重,后果越差,本组共死亡34例(约为26%),主要死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呼吸衰竭和重型颅脑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中有41例(约54%)经治疗后按ASIA标准可恢复Ⅰ级以上。结论 合并伤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临床后果有助于早期判断和处理这类复杂的多发创伤,也对制定有关安全防护措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多发伤处理失误的原因,以提高其诊治水平,降低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9月~2005年10月收治的93例处理不当的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处理失误方法、原因以及产生的临床后果.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2例(23.7%).其余存活病例经随访6个月~2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Frankel分级,恢复到D,E级共有15例,56例无恢复或恢复不佳,病残率78.9%.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多发伤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预后,整体治疗方案既要优先处理危重伤情,又要顾及到脊柱脊髓伤,及早治疗,尽量避免处理失误,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对急性脊柱脊髓损伤进行早期治疗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168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程度与部位进行对症治疗,对出现的合并伤进行专科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有12例合并症患者死亡,出现器官衰竭3例,呼吸衰竭5例,脊柱不稳5例,脊髓压迫2例,其他患者经治疗恢复良好,3个月后痊愈135例,4个月后痊愈141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临床上重视治疗合并伤,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治愈率,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5.
刘宝音  那仁朝格图 《吉林医学》2007,28(17):1853-1854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伤情、合并伤和并发症,提出早期治疗原则。方法:对52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3例先后死于并发症。早期手术完全性截瘫34例,术后5例由A级恢复到B级,6例由A级恢复到C级,其余无恢复,有效率32.4%,不完全截瘫恢复率为72.6%。结论:应重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现场急救,进行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应重视处理合并伤,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早期康复指导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995年7月~2005年3月收治的11例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年龄3~15岁,因局部直接撞击致伤9例,车祸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属Ⅰ、Ⅱ级胰腺损伤7例,4例行保守治疗,其中3例因合并伤予以手术治疗,均顺利恢复;Ⅲ级损伤3例,2例予以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后手术治疗;Ⅳ级损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0例随诊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多因上腹部直接撞击伤。Ⅰ、Ⅱ级胰腺损伤均可予以保守治疗,Ⅲ级损伤最宜于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Ⅳ级损伤行保守治疗待假性囊肿形成后再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为130~240 min。术后对患者进行3~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平均为1.8级;患者接受治疗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为(87.5±12.1)cm,明显高于治疗前(43.7±14.8)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具体脊髓损伤程度、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脊柱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资料选自2008年4月~2010年11月所收治的脊柱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共6例,其中腰骶部损伤5例,颈椎损伤1例.脊髓损伤的分类,可以依据神经功能Frankel分类法,将其分成三个级别,A级1例,B级2例,C级3例.保守治疗4例,采取后路减压手术患者1例.结果 全部患者均经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行X线与CT的检查,结果显示硬膜囊前后未出现压迫现象,腰椎管的有效矢状径明显恢复,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有1~2个级别的恢复.结论 对脊柱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治若及时,特别是在诊断中对存在脊柱损伤的患者,经CT与X线诊断不能发现脊柱异常情况下,必须及时给予MRI诊断,从而为治疗争取时间,保守治疗若无效,应采取后路减压或者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法.  相似文献   

9.
邓志强 《当代医学》2014,(34):75-75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50例脊柱脊髓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患者的救治程序及脊髓减压等情况。结果在选取的50例患者中,痊愈或好转患者有46例,生存率为92%,痊愈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32.2±1.1)分;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为8%,死亡患者的ISS评分平均为(46.3±0.9)分,ISS评分死亡者明显高于治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13个月,8例骨折患者痊愈,10例神经症状患者得到了完全的康复。结论正确的掌握救治程序,有效控制损害的程度,加强脊髓减压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并且能有效治疗脊柱脊髓损伤,让患者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蒋勇  彭星俊  叶黎明 《西部医学》2009,21(8):1308-13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其他严重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32例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脾脏手术后再行其它合并伤的治疗17例;先行合并伤的手术治疗,再行脾脏手术11例;脾脏手术与合并伤的手术同时进行2例;合并伤手术治疗,脾脏损伤行保守治疗2例。结果治愈28例,好转转院2例,死亡2例。平均随访2.32年,术后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无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发生。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合并其他严重损伤患者,准确辨别危害生命的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措施及程序,可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残、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9年2月间采用局麻方式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62例,根据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形成因素分为3类,其中Ⅰ类11例,Ⅱ类34例,Ⅲ类17例。Ⅰ类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Ⅱ类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Ⅲ类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术)。根据JOA评分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个月,6个月,1年及终末随访,其中终末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达88.7%。术后出现颈后路表浅感染2例,C5神经根症状5例。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失败、后路单开门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在局麻方式下采用颈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减压(和/或融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致伤因素在局麻方式下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raumatic instability of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raumatic instability of the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as well as its prognostic assessmen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Methods The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83 patients of traumatic instability of the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whose average age was 35 year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llen-Ferguson classification, general health and concomitant traumatic conditions, neurological function, position of compression materials, concomitant traumatic disc herniation/damage, concomitant locked-facet dislocation, the involved numbers and position, and the pati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An anterior, posterior or combination approach was used to decompress and reconstruct the cervical spine. No operations with an anterior-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three years and nine months. Distraction-flexion and compression-flexion were the most frequent injury subtypes. There were 46, 28 and 9 cases of anterior, posterior and combination operation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motor index improved from 11.2, 7.8 and 53.5, respectively, before operation, to 15.3, 2.6 and 67.8, respectively, at final follow-up. For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SCI), the average ASIA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ale was improved by 1-2 levels.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CI had no neurological recovery, but recovery of nerve root function occurred to different extents. After surgery,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improved to different extents.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nd 12 developed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 best surgical strategy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subaxial cervical injury, patients' general health, local pathological anatomy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3.
王君婷  郝友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74-2775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眼外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15例眼球钝挫伤(115眼)病例进行VEP、ERG等检查。结果:眼外伤视神经损伤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VEP对视神经损伤程度反应灵敏。结论:VEP是一种客观、定量、定位评定视神经功能的方法,是目前视神经病变最敏感的客观检查方法,借此可以对眼外伤视神经损伤程度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4.
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的手术指征、方案、时机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44例,38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6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钢板固定、植骨术,22例为早期手术.结果 随访6~36个月,42例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约1.4级,早期手术者提高约1.8级.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时机可以改善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者脊髓神经功能,早期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和JOA17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5.3±2.5)分,术后随访末次JOA评分为(12.2±3.7)分,改善率为5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过伸性损伤致急性颈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入此类手术治疗患者21例,1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自体髂骨、钢板内固定术,4例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早期手术患者12例。结果:随访4~26个月,除2例患者术前Frankel分型A型无恢复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3级,随访中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颈椎过伸性损伤致急性颈间盘突出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手术时机,脊髓功能可获得较理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效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7例,C级7例,D级2例,E级1例),均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除2例Frankel分级A级和1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1~2个等级,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钢板松动、断裂、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可使受压脊髓充分减压,脊柱恢复稳定,损伤脊髓获得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近4年来17例曾诊断为无脊髓损伤的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受伤机制、致伤力分级、辅助检查和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13例,观察治疗前后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结果保守治疗的4例患者中,有共2例治疗效果良好,骨折愈合差的有1例、关节突脱位复位后颈椎稳定性差的有1例,但均未出现脊髓受损伤的情况。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术后当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治疗效果良好的有7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的有1例、暂时性声音嘶哑的有2例,供骨区疼痛的有3例。术后6个月随访的患者颈椎的稳定性重建效果均达到良好。所有病例患者无脊髓神经受损或加重,无食管瘘及颈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无脊髓损伤的稳定性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应行坚持牵引、制动、复位、固定的原则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中前路手术除了可以达到减压及恢复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的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的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个体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情况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标。结果根据对每例患者特点的具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手术入路。前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联合前方入路11例,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73°矫正至平均15°。随访3个月~6年,1例在融合固定的下端发生新的成角和节段性不稳,其余11例矫正度无明显丢失。3例瘫痪者均恢复正常神经功能。颈椎MRI检查表现高信号的18例患者中,没有发现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不稳,术后MRI信号变为正常。结论不同病因、不同畸形程度和不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采用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矫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颈髓损伤手术时机选择的问题。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的外伤性颈髓损伤64例患者,分为无骨折脱位型和骨折脱位型两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脱水消肿、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骨折脱位型给予牵引复位,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分别对术前和随访1年时Frankel分级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所有患者随访12-38月,平均19月。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内固定位置及骨愈合情况,所有患者最后一次X线片均显示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7月,平均为3.5月,显示颈椎高度无明显丢失,颈椎生理曲度无明显减小或消失,未见植骨块、椎间融合器脱落、钉板松动、拔出,开门后关门等情况发生。按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神经恢复情况,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优良率为80.5%,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优良率为82.6%。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积极应用药物治疗,阻断继发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于1-2周后全身状况稳定时行手术治疗,可以更好的促进颈髓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