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LEISTRIZ多相混输泵在渤西油田是首次使用,现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混输泵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及对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分析混输泵的功用及特点的基础上,从现场应用角度对混输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LEISTRIZ多相混输泵在渤西油田是首次使用,现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混输泵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及对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分析混输泵的功用及特点的基础上,从现场应用角度对混输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螺杆多相混输泵在输送任意气液比的多相流体,高凝固点、高粘度流体时都具有较好的增压性能,倍受石化行业青睐,但国内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制约了其国产化的进程。文章概述了双螺杆多相混输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及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密封装置设计、螺杆加工、混输泵装配过程及工艺要求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研究和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多相混输泵的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多相混输泵可以降低井口回压,扩大集油半径,增加油气产量,降低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根据多相混输泵现场应用的经验,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开发条件选择多相混输泵的类型、型号及进行安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螺杆多相混输泵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双螺杆多相混输泵依靠螺杆相互啮合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输送流体,在设计上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成功地降低回流损失,从而提高泵的容积效率。简述了泵的原理、结构、工作性能及特点。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泵可提供中小流量和低中高各种压差,可输送0~100%范围内任何含气率的流体,对多相流介质具有良好的增压效果,适应陆地及海上等多种工况条件。以多相泵为核心的多相混输技术已在石油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对边际油田和卫星油田的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双螺杆多相混输泵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气田开采逐渐进入深度开采的后期以及边远低产油气井的陆续开采,为了保证井口回压和降低井场的建设成本,油气混输增压的工艺流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油气混输泵作为流程中的关键设备,其选型的合理性及运行可靠性对于保证整个流程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多相混输泵中,双螺杆混输泵以其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混输工况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双螺杆混输泵的选型设计也一直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文章结合某计量混输站油气混输泵的工程选型实例,梳理和总结了双螺杆油气混输泵的选型设计过程以及重要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CFX软件油气混输泵压缩级流场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CFX软件,在多重参考坐标系下采用欧拉方法的双流体湍流模型来计算油气混输泵单级内三维气液两相流场。通过压力场、速度场及气液相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气液混合介质在油气混输泵单个压缩级内部的流动规律,并对单个压缩级外特性进行了预测。模拟和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多相混输泵在较低入口含气率工况下的性能,而当多相混输泵入口含气率比较高时,模拟值和试验值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使用混输泵代替接转站中的输油泵,可以简化站内设施,如可取消分离缓冲罐、事故罐,并可将气液分输两条管线改用一条油气混输管线,同时可降低油气进站的压力。文章介绍了多相混输泵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塔河油田属于滚动开发油田,井间距大,原油黏度高,采用混输泵站与传统接转站相结合的布局,可减少接转站数量,扩大集输半径,降低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9.
油气多相混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相混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大油井集输半径,简化集输流程,降低油田建设投资,而且可以井口回压,提高油井产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沙漠、滩海及一边际小油田应用油气混输技术的优势,详细介绍了国外混输泵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油气混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双螺杆多相混输泵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明  李艳凤  杜玉琴 《石油机械》2003,31(Z1):66-69
采用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已成为油田油气集输的必然趋势,多相混输泵是多相混输系统的关键设备。在简要介绍大港油田中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双螺杆多相混输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后,给出了泵的特点、主要技术参数及在油田油气集输中的应用模式。以大港油田第七采油作业区采油四队小七站为例,全面分析了应用双螺杆多相混输泵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并对推广应用双螺杆多相混输泵做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