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介入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等发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凭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基本功能,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合作,使人工智能技术朝向可持续、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受政策推动,以智能技术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信息化2.0阶段,其本质内涵是强调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社会认知分析表明,公众关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关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的智能技术应用问题。当前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关注点包括支持学生学习的学习分析技术和自适应学习,未来教师的能力转型和持续提升,教学管理上的流程变革和新型评估,教学资源上的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学习环境上的技术升级和环境设计。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逐步融入,提升学习、教学、管理、资源与环境等关键要素,最终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3.
张海生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37-43,96
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占领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高地”的必然之路。人工智能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还面临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刚刚起步,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目标;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专业新结构;坚持分类分层培养,构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国内建立的72所高校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形成动因、存在价值和如何建设等问题构建了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战略驱动、高校自身改革等层面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其次依据高校肩负的三大基本职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审视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多重价值;最后从"必然与偶然""共性与个性""肯定与否定"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展开哲学思考,旨在进一步明晰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地方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推动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分析了贺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体制障碍、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等地方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一个风口,对科技跃升和产业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得诸多国家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布局和抢占竞争高地。人工智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要放眼世界发展大势,审视当前存在问题,重点在促进学科升级与交叉融合、推动校企产教融合、实行分层培养等三个方面聚焦发力,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蕴含的基本命题。以数据分析、学习分析、图像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进行全方位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使其发生根本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亟须高校秉持人文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在重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转换人才培养重心,推进科学研究变轨换道;实现教育模式的更新迭代、学习模式的裂变式革命,以及治理模式的科学优化;遵从国家、高校、社会层面的整体制度变革逻辑,构建多元共生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对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82所直属高校人工智能机构设置、学科设置、学科建设模式现状等进行调研分析显示,两部委高校人工智能机构设置比例分别达84%和100%,增设了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比例分别达7.3%和13.4%。学科建设模式有“人工智能+优势学科”“人工智能+N学科”“人工智能+企业”等。高校应增强学科规划,提升人工智能机构建设内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建设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合作交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已进入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新工科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国际竞争局势以及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和国内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基本现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必须把握新工科内涵,重点关注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教育教学各要素重构与多元化革新等关键内容,同时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链条中,保障师资队伍的快速建设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推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后勤社会化、内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高校内部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早就引发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提出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而内涵建设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应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使用与评价"、"培训与提高"问题。  相似文献   

11.
段伟伟 《河南教育》2013,(12):54-55
高校毕业生就业反映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导向,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将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起着导向、桥梁、推动作用。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来看,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布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和职业能力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政府制度安排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高校兴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热”。文章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在数量上得到迅速增加,但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基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视角,文章认为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应先做好顶层设计,既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又要遵循相应的建设原则。此外,立足于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实际,文章从凝练未来技术特色、教师队伍与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国际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其建设路径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现阶段,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高校定位缺失与师生认知片面的认知困境、跨学科组织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组织困境和跨学科课程设置碎片化的实施困境。高校应通过优化学校定位,强化师生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认知,建设科研项目与科研平台等多类型跨学科组织,完善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等课程体系,改进和提升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4):131-13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明确高等学校功能定位、构建高等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还存在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力不足、供给需求不平衡、人才结构性流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决策机制,打造新型"智库联盟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坚守人才培养底线,挖掘多元结构性投资可获得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专业类别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等可操作性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超颖 《考试周刊》2016,(6):161-162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创业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应对高校就业困境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是深化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机遇,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从对35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入手,揭示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思路目标、学科建设交叉融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现实困境。从转变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深化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优化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06-2015年的高等教育跨越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阶段,从各方面都确定了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回溯过去十年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的历程,反思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的趋势,对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高校办学特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推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融合;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开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当下正是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新科技产品和生产力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我国在航天航空技术领域,桥梁、隧道、铁路与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领先地位,在生物科技、工程技术等领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也正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而拓展,科技、人才、智力等元素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则是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保障的重要根基和动力。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方向.高校教学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应用型高校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提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与社会联系等多个角度进行改变,有效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