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白芥子膏与加味白芥子散涂法对于冬病夏治敷贴疗法治疗哮喘的不同疗效。方法:随机分组,治疗组外用加味白芥子膏进行穴位敷贴,结合中药汤剂内服;对照组外用加味白芥子散涂法进行穴位贴敷,结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均明显较治疗前减轻或好转,治疗组患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较少。结论:冬病夏治敷贴疗法运用加味白芥子膏结合中药汤剂对哮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药物对患者造成皮肤过敏等不适,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咳喘病     
咳喘病【方术来源】永吉县中医院“外治法治疗咳喘病118例”(刘桂洁,等.吉林中医药,1902;(2):17/何清湖选介)。【适应病证】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所致咳喘病。【方术内容】①基本方:延胡索、北细辛、白芥子各30g,甘遂、丁香、肉桂各1....  相似文献   

3.
陈峰教授、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浙江省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老师精于针刺手法,擅长运用隔药饼灸治疗结肠炎、腹泻、哮喘等多种疾病。陈老师临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拘一法,针刺、隔药饼灸联合使用,提倡分期治疗,临床疗效佳,现将陈老师治疗该病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白芥子配桑枝治疗肩周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性温、味辛、归肺经。《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是治疗慢支、肺气肿咳喘痰多的良药。因它能散寒凝,消肿止痛,而广泛应用于由风、寒、痰湿引起的疼痛。笔者用白芥子配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冬病夏治”方中有、无白芥子配伍以及经穴、非经穴给药,对延胡索乙素皮肤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弗氏完全佐剂法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模型,随机将48只模型家兔分为空白组(不加白芥子)、非经穴白芥子低剂量组、非经穴白芥子中剂量组、非经穴白芥子高剂量组、非经穴组(处方量)、“足三里”白芥子低剂量组、“足三里”白芥子中剂量组和“足三里”白芥子高剂量组,每组6只,取模型家兔“足三里”穴位处皮肤,非穴位处皮肤,Franz扩散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U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的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绘制12 h内释放曲线图,比较累积渗透率。结果:空白组的累积透过量、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率显著低于白芥子配伍的高、中、低剂量组(P <0.01)。在白芥子促进下,经穴给药的累积透过量、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率均显著高于非经穴给药(P <0.01),白芥子高剂量组促渗效果倍数高于中、低剂量组。结论:白芥子在“冬病夏治”方中起到“药物-透皮促进剂”的“双重”作用。透皮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穴位用药优于非穴位用药;二是随白芥子用量增加而增强。因此,该方更优的透皮给药方案应当是方中重用白芥子,于穴...  相似文献   

6.
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传于民间的冬病夏治的贴敷疗法,用中药研粉做成的药饼,贴敷于有关的穴位上,进行隔药饼灸,待药饼加热灸火熄灭后,再贴上膏药固定,用来治疗哮喘、老慢支。我院中医科在1978年起开展冬病夏治工作,笔者曾参与其间,体会颇深,该法具有不同于其他疗法的特别之处,它用艾灸加热药饼,  相似文献   

7.
加味九宝汤治疗咳喘41例小结怀化中医院(418000)黄抗纯主题词咳嗽/中医药疗法,@加味九宝汤/治疗应用咳喘病症系临床常见多发病,尤以小儿及老年多见。近10余年来,笔者运用“加味九宝汤”治疗41例,获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1例中,...  相似文献   

8.
导师于志强教授是全国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在临证中一直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内伤杂病从肝论治”。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证,尤其擅长运用中药对药治疗高血压病。匠心创制“降压护心煎I号”、“降压护心煎Ⅱ号”和“高血压病从痰论治三法”。现将其常用对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凤琴  宋宏儒 《陕西中医》1996,17(10):450-450
采用自拟咳喘特灵(麻黄、杏仁、苏子、白芥子、菜菔子等)治疗咳喘病400例,总有效率97.5%。提示本方具有清热宣肺,平喘化痰,增加食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天灸疗法治疗咳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咳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自制咳喘灸饼三伏天穴位敷贴,对照组给予生姜药饼三伏天穴位敷贴,每周1次,共3次。观察次年咳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及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灸疗法防治咳喘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正>戴锡孟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多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老师运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验案以飨同道。1散偏汤其方散偏汤出自清·陈士铎的《辨证录》卷二头痛门第四则,由川芎、白芍、白芷、白芥子、柴胡、香附、郁李仁、甘草八味药组成,用治偏头风,故名散偏汤。原文描述其症状为:"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其病有时重有时轻,  相似文献   

12.
风寒咳喘首当宣肺祛痰 咳喘的发病,每因感受外邪引起,老师治从宣肺祛痰入手,方用自拟经验方“止咳定喘汤”,该方由蜜麻黄、杏仁、苏子、白芥子、草苈子、蜜款冬、蜜桔红、、茯苓、半夏、炙甘草等组成。具有宣肺平喘、祛痰止咳功效。治疗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疗效。老师常用此方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病患。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胸闷不舒者加瓜蒌、郁金。如风寒外束痰热壅肺,症见咳嗽痰黄,喘促,烦热口干者,即用定喘汤加葶苈子、白芥子等治之。  相似文献   

13.
咳嗽喘鸣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因婴幼儿咳喘的绝大多数系由病毒、过敏等非细菌所致,故用抗菌素治疗少效。笔者常用中药治疗获效甚佳。切磋运用中医药治疗婴幼儿咳喘的经验,对于解决滥用、乱用抗生素所致“抗生素危机”,必大有裨益。按照中医传统理论辨治咳喘,必以寒热虚实为纲,以临床外在症状为据。如痰黄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属热证;痰稀色白,舌淡苔白,脉迟缓为寒证等等。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致病因素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单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感病相对减少,而临床所见,由感染病毒、环境污染、食物过敏以及就诊前已…  相似文献   

14.
<正>洪广祥教授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长期从事呼吸系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洪广祥教授通过对慢性咳喘病的深入研究,在中医药治疗咳喘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三子养亲汤方出《韩氏医通》,能化痰降逆定喘,原治老人痰多气滞。全方由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组成,即“三子”。紫苏子性温、归肺、大肠经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白芥子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  相似文献   

16.
正李发枝教授系河南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原主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李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学宗内经,法崇仲景,旁及东垣,方采诸家,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擅长诊治内、妇、儿科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李教授运用大柴胡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咳喘的经  相似文献   

17.
李士懋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嬲,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李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内科杂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5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连建伟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精于脉理,擅长运用经方及后世各家医方,尤对脾胃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有幸从师临证,获益匪浅,兹撷其运用加味逍遥散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压耳与穴位敷药,严重者配合口服中药相结合的“三联法”治疗了161例支气管哮喘病人。临床结果提示,对支气管哮喘这种常见而顽固的疾病采用水红花籽压耳穴(支气管、、平喘、肾上腺、前列腺),与自拟中药止喘散(由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防风、炙麻黄、光杏仁等药组成),鲜生姜糊调敷于心俞、肺俞、隔俞、膻中,严重者加服中药,三者协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运用于“冬病夏治”,预防哮喘病发作,而且“三九”天加一次强化并辩证加用引经药治疗四时发作的哮喘疗效也比较显著,且病人易于接受。161例中治愈68例,好转86例,无效7例,治愈率42.2%,好转率53.4%,总有效率95.6%。其原理是:压耳穴经络传感,“三俞”为治喘要穴临近肺脏,敷药后药效直达病所,加中药扶正祛邪,化痰平喘,“三联”治疗,效力专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血乳酸(BLA)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CFS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假药饼灸组和中药灌胃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与力竭游泳交替进行21 d的复合应激造模方法复制CFS大鼠模型。隔药饼灸组以逍遥散组方的药物制成药饼,于大鼠“神阙”“关元”“足三里”“期门”进行隔药饼灸,每穴灸5壮;假药饼灸组用赋形剂制备的假药饼,每穴灸5壮;中药灌胃组选择逍遥散悬浊液(60 mg·kg-1)灌服。以上干预均每日1次,共10 d。旷场实验与悬尾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BLA、趋化因子CXC配体9(CXCL9)及β-内啡肽(β-EP)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股四头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股四头肌磷酸化(p)-AMPK与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站立次数与水平跨格数均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假药饼灸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