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住ICU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4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1)观察组70例在拔除气管插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漏气试验阳性时,分析其原因及拔管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气囊漏气试验转阴时则拔除气管插管。(2)对照组75例按传统方式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上气道狭窄发生率、再插管率,分析发生上气道狭窄的原因,评估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的价值。结果:观察组发生上气道狭窄7例(10.0%),对照组发生上气道狭窄24例(32.0%),观察组发生上气道狭窄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可预防拔管后的上气道狭窄、再次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可抽液式气囊套管结合改良式护理的研究。方法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80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金属气管套管(内套管可取出),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可抽液式气囊套管,结合改良式气切术后护理。对两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2,误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发生切口出血3例,切口感染3例,气道误吸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可抽液式气囊套管,给予改良式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可明显减少患者气道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53例头位难产产妇,运用气囊助产术后转为顺产36例(67.9%),产钳助产12例(22.6%),剖宫产5例(9.4%),而对照组剖宫产率为92.5%。表明该技术可明显降低头位难产之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时监测并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是否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行有创通气患者分为测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225例有创通气患者中,测压组109例,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分别为15.6%和27.6%(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h和(132.82±52.11)h(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时监测并维持合适气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并探讨术前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可否作为气囊扩张治疗压力选择的依据.方法 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7例为对照组,2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中再根据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为两组,压力大于20mmHg为一组(20例),小于、等于20mmHg为一组(8例).所有病例均在胃镜直视下行气囊扩张术,测定治疗前、治疗后3d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随访半年,观察症状积分.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全部45例患者经扩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症状评分由(5.1±0.6)降至(1.3±0.6) (P<0.05).其中研究组中的2组患者从症状评分和术后3d LESP、LESR的组间比较分析,气囊扩张治疗有效,且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疗效肯定,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高低可作为扩张治疗时气囊压力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种目标气囊压力监测下吸痰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30例,30 cmH2O气囊压力)、研究组(30例,25 cmH2O气囊压力),比较吸痰后气囊压高压时间、气道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气囊压大于30 cmH2O、大于60 cmH2O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研究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 0.05。结论 25 cmH2O气囊压力可有效缩短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后气囊压高压时间,降低气道损伤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气囊助产术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于绵阳市人民医院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200例产妇分为气囊助产组(n=100)和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间的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结局以及分娩结局等指标。结果:两组的产时及产后2 h的阴道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囊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气囊组的新生儿结局及分娩结局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中应用气囊助产术可以缩短产程,改善新生儿及分娩结局,其效果确切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腔导尿管气囊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放置膀胱内及腺窝内的优缺点,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50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中,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A组气囊留置在膀胱内,B组气囊置于前列腺腺窝内,观察压迫止血效果,就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冲洗液用量,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S),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RU)比较,均得到显著改善,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A组少于B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留置导尿管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导尿管治疗效果相同,但A组术后出血量少,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留置导尿管时间短,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囊法、手指分离法及IUPU法建腔应用于泌尿外科常规后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0例,依据建腔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IUPU法组200例,采取IUPU法建立后腹腔;手指法组200例,采取手指分离法建立后腹腔;气囊法组200例,采取自制气囊法建立后腹腔。比较3种术式的建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曲卡切口愈合状况。结果 IUPU法组、手指法组、气囊法组建腔时间分别为(4.2±1.3)min、(5.3±2.9)min、(7.4±3.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法组1例患者因气囊破裂转为开放性手术,其余患者均成功构建后腹膜腔;三组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各组患者曲卡切口愈合状况良好。结论IUPU法、气囊法、手指分离法均可为术者创造可操作的后腹腔手术空间,气囊法用时最长,且存在破损的风险,患者术后腰肋部外凸;IUPU法最简洁,用时最少,切口最小;而手指分离法的优劣性介于两者之间。采用IUPU法构建后腹膜腔更为简单、省时,值得在临床上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普通气管导管及普通吸痰管为原材料,制作可冲洗的气管导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与市售可冲洗气管导管比较,观察两种导管的通畅程度、冲洗管堵塞例数、每日声门下分泌物总量、切口感染例数,并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种可冲洗导管比较,留管3 d以上,市售导管抽吸阻力增加,管腔堵塞6例(85%);自制导管抽吸阻力无变化,管腔堵塞0例(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声门下分泌物:市售导管组(16.55±8.66)mL/d,自制导管组(40.12±25.48)mL/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普通导管组5例(50%),市售导管组2例(28%),自制导管组2例(15%),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气囊充气后以直尺实物测量冲洗管背侧边缘与气囊背侧边缘的距离为2~4 mm。结论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可有效清除声门下分泌物,不会压迫患者气管壁,安全可靠,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2.
李玉兰 《海南医学》2012,23(20):145-146
目的 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探讨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管的方法.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对照组(24例患者)和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的观察组(24例患者),分析两组气管痰痂堵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痰痂堵管;对照组出现8例因痰液黏稠而堵塞套管.结论 应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清除痰痂同步进行,可保证气管套管的清洁,是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塞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行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加用气囊导尿管作为宫腔支架并以预防粘连液冲洗宫腔预防再粘连的疗效.方法 对82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分离后,随机分组采用两种不同辅助治疗方法.术后宫腔放置节育环+人工周期治疗为对照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气囊导尿管作为宫腔支架并以预防粘连液冲洗宫腔为观察组(42例...  相似文献   

14.
杨小颀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22-1323
目的:探讨宫腔留置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复发性宫腔积脓的疗效。方法:36例宫腔积脓患者,经阴道宫颈扩张术后留置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1016F),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抗厌氧菌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治愈。随访24月,34例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宫腔留置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复发性宫腔积脓疗效显著,可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8年10月在省内首先开展经皮穿刺气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所用气囊导管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制造的聚乙烯气囊扩张导管,充气后呈梭形;一种为江西医院仿制日本的双层橡胶夹—尼龙网球囊扩张导管,充气后呈哑铃形。实践中,我们摸索出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气囊导管,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气囊面罩给氧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分娩发生重度窒息的45例新生儿抢救成功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气囊面罩给氧组(22例)与气管插管给氧组(23例)通气后Apger评分及15min后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值。结果:气囊面罩给氧组5minApgar评分高于气管内插管给氧组(P<0.05),两组患婴10minApger评分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确使用气囊面罩给氧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效果确切,适合新生儿窒息的急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双腔气囊导尿管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 后作肾造瘘管的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明确诊断为上尿路结石且应用mPCNL治疗的137例 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病例资料分为气囊导尿管组(实验组,n=69)与普通造瘘管组(对照组,n=68)。对照研究两组 术后出血量、出血天数、管道脱落情况、疼痛程度,并总结mPCNL术后肾造瘘管的护理经验。结果:实验组术后出 血量、出血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术后脱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未由于放置气囊导尿管而出现其他 并发症和不适症状。结论:上尿路结石行mPCNL后,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替代普通肾造瘘管是安全的,能有效减少 术后出血,并且可降低术后脱管率,不增加患者术后疼痛,可降低术后护理难度及风险。  相似文献   

18.
黄金星   《中国医学工程》2015,(2):112+116
目的探讨在自然分娩中气囊仿生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80例患孕妇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290例,给予常规自然分娩,观察组39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气囊仿生助产术,观察治疗后两组各产程的时间、产妇的分娩和会阴情况、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产程的时间更少,总产程为(6.42±0.57)h,对照组(10.90±1.11)h,分娩过程更快速;分娩方式的顺产率增加;出血率和新生儿的窒息率降低。结论在孕妇的分娩过程中,采取气囊仿生助产的效果良好,有助于产妇顺利且健康地分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负压对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取间断普通吸痰,观察组20例采取CASS,比较两组首次气囊压力校正后2h、4h、6h、8h的气囊压力变化以及各时间点气囊压20cmH_2O的发生率。结果在首次气囊压力校正后,两组的气囊压力均逐渐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要明显大干对照组,8h后观察组气囊压20cmH_2O的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后的气囊压降低较明显,临床应每隔3h监测调整一次气囊压。  相似文献   

20.
改良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常规换管组(A组)和改良早期换管组(B组),B组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作为支架在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漏气时即予更换,观察一次性换管成功率、换管时间、漏气期间与换管后3d内平均每天发生气促次数、发现气囊漏气时及发现漏气后5d取痰行细菌培养并行床边胸部X线拍片以了解肺部感染情况、漏气期间及换管后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气囊漏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现气囊漏气后I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早期更换组一次性换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换管时间亦短于常规组、换管期间SpO2下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局部出血少于常规组(均P<0.05)。换管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率、漏气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B组均明显少于A组(均P<0.05)。结论: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可靠、有效,有利于改善氧合,可减少人机对抗,可更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