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中药处方调剂差错现象的原因,探究相应管理对策,减少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方法:查阅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记录资料,归纳整合出现的差错,并分析差错原因。针对各类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再对采取干预措施后一年中出现的差错及其原因进行记录和分析。最后对比采取措施前后的统计数据。结果:经过分析差错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调剂差错实际发生数量由50例降低到12例,差错明显减少(P0.05)。结论:门诊中药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证中药处方调剂质量,减少处方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药房整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医院中药房调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管理对策,提升中药房调剂管理质量。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2019年。医院自2019年1月起开展专项管理活动,调查2018年中药房调剂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随机各抽取2018年、2019年的400张中药处方为调查对象,比较两个时期中药房调剂工作存在的问题,评价管理质量。结果:2019年中药房调剂差错率为0.8%,显著低于2018年的6.8%(P<0.05)。结论:对中药房调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准确数据,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提升中药房的调剂质量,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医院中药房自2022年起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工作中。从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含中药配方颗粒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从2022年5月—2023年3月期间中药房录入含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分别在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评估医院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质量,统计实施前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临床患者对中药房管理及调剂用药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情况,分析新管理模式在中药房调剂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结果: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房管理和调剂用药相关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的实施开展,能明显提升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减少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差错和不良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院门诊中药药房处方差错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方法:对2011年1-12月门诊中药房调剂出错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分析处方差错的原因,并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年之后,再统计2012年1-12月门诊中药房调剂出错的处方及原因,对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中成药调剂差错、中草药调剂差错、患者满意度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2011年度中成药调剂差错例数为32例,明显多于2012年度(10例)(P0.01);2011年度中草药调剂差错例数为21例,明显多于2012年度(P0.01);2011年度门诊患者对中药治疗满意度为74.0%,明显小于2012年度(96.0%)(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2011年度生存质量总得分为(102±5)分,明显小于2012年度(P0.01)。结论:采取积极的、正确的中药房处方差错干预对策,能够明显改善医院门诊中药房的调剂质量、患者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在中药调剂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2018年7月医院开始实施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比较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情况中药调剂管理过程中配方差错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程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后门诊中药房配方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在院治疗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实施方法在中药调剂管理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配方差错情况发生,进而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中药调剂质量监督管理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浙江省宁海县中医医院中药房实施强化调剂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前后的各120例处方,将实施前的设为对照组,实施后的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房常规调剂质量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中药分类和质量管理,及中药调剂人员素质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医师处方及中药的核对工作。以两组中药调剂对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中药调剂疗效的满意度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中药调剂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不同调剂质量监督管理,观察组处方对患者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处方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调查患者对调剂人员服务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强化调剂质量监督管理应用到药房药品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了医师处方与药物不匹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大程度提高了医师处方药剂对患者的救治质量,而且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增添了保障,提高了患者对医师处方治疗及药师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药房开展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探讨如何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方法:选取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中药房开展服务质量监管前的28993张处方为开展前组,选取开展服务质量监管后的28174张处方为开展后组,对开展前和开展后两组处方相关不良事件数和调剂差错数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中药房开展管理前后由于管理疏忽造成的不良事件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房开展管理前后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不良事件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管理前后中药房中药调剂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房通过在常规管理措施基础之上开展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显著减少了不良事件和调剂差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门诊中药房调剂差错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防范,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对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出现的36例差错及产生差错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中药调剂工作中发生的主要差错包括:处方初审差错、调剂差错、复核发药差错。结论:加强药品调剂管理有助于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方法工作中容易忽视出现的差错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针对中药调剂工作中出现差错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中药调剂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提高中药调剂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结论防范调剂过程中出现差错有助于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差错的记录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差错类型实施分类整理,分析导致差错的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通过整理结果显示60张处方调剂出现漏配、错配、用法用量错、多配、脚注错误、发药错误等。导致调剂差错的因素分别为临床医师因素10例(16.67%,10/60)、中药饮片质量问题10例(16.67%,10/60)、中药房因素40例(66.66%,40/60)。结论:中药调剂工作是中药房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调剂质量因素复杂,应总结并有效地解决调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加强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来探讨如何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方法: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中药房开出的28944张处方,其中处方中有13924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15020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后开出的处方。其中,对开展前和开展后的两组处方中出现的中药房药剂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中药房调剂时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后发现,调剂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出现的不良事件数量和相关差错的发生都高于质量调剂监管工作后的处方差错数值(P0.05)。结论:通过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调剂中常见的差错及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在本院门诊中药房发生的中药调剂差错病例103例,回顾性整理分析病例相关资料和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每类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全部病例的年龄和性别对本研究中药调剂差错的统计均无影响。103例中药调剂差错病例中,因药品因素导致调剂差错的病例共41例,其中药品包装相似9例、药品名称相近12例、药品质量问题2例、药品摆放不规范18例;因调配因素导致差错的病例共33例,其中剂量误差8例、饮片调剂过程浪费8例、饮片替代17例;因处方因素导致差错的病例共29例,其中处方录入差错13例、审方差错11例、忽视处方注脚5例。结论中药调剂中常见差错及原因较为复杂,针对这些差错应采取及时准确的应对措施,提高中药调剂质量,确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药调剂管理对中药房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3~10月的中药房使用常规管理办法为对照组。选择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6月的中药房使用中药调剂管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处方错误、查对制度不符、配伍禁忌、未执行脚注及饮片质量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及腹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药房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应用中药调剂管理可以增强对重要调剂的监管力度,促进医务人员在书写处方时更加规范化,同时也减少了差错事件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中药房出现调剂差错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抽取门诊登记中21份中药房调剂差错事件的资料,整理总结调剂差错的原因,分析其处理对策。结果:降低了调剂差错的出现,改善了服务质量,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论:防止门诊中药房调剂差错事件的发生是医院一项长期工作,必须不断完善该项工作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调剂管理问题及强化对策。方法:将2018年医院中药房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32 635张设为管理前,将2019年医院中药房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26 777张设为管理后。对管理前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处方出错事件的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纳入管理后的调剂管理中。比较管理前后中药饮片处方错误事件发生率。结果:管理后的处方错误事件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P0.05)。结论:通过分析中药饮片调剂管理问题构成,能够有效指导中药饮片的调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减低错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药房处方调配有效的管理对策,以便减少调配差错率,提高中药房处方调配水平。方法:医院中药房处方调配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作为观察组,而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未开展PDCA循环管理作为对照组,两组期间均随机选择中药房处方400份进行调查分析,记录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并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看出,存在的调配差错事件主要有药物品种调配错误、药物缺少、药物剂量错误、处方未加脚注,总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处方调配管理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减少调配差错事件发生,促进调配水平持续提升,值得在调配工作中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药调剂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对中药调剂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保证其临床疗效.结果:中药调剂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处方、调剂及人员三大因素,应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保证处方规范性、规范调剂人员操作行为及强化调剂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等.结论: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提出正确处理措施,以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的PDCA管理实践分析。方法:为提升临床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医院药剂科自2022年6月开始试行中药颗粒剂调剂的PDCA管理,2022年6月—2023年2月为实施后,2021年9月—2022年5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随机从药剂科录入的含中药颗粒剂处方及其患者资料中选择8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药剂科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剂科中药颗粒剂处方单方调剂时间和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用药管理和指导服务相关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提升临床整体调剂水平,降低调剂差错发生率,缩短单方调剂时间和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对促进中药颗粒剂调剂效率提升,以及保障中药颗粒剂调剂、用药安全均有重要意义,患者对用药管理的总满意度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现代化信息管理在中药房处方调剂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选择13700份处方。对照组7500份为未进行现代化信息管理时的处方。观察组6200份实施现代化信息管理。观测中成药调剂差错率(包装不规范、中药种类差错、中药剂量差错、处方书写潦草)、中草药调剂差错率(信息沟通不畅、药学知识不专业、中药剂量差错、处方书写潦草)。[结果]中成药调剂差错率(包装不规范、中药种类差错、中药剂量差错、处方书写潦草)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中草药调剂差错率(信息沟通不畅、药学知识不专业、中药剂量差错、处方书写潦草)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中草药调剂差错率(信息沟通不畅)两组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现代化信息管理在中药房处方调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降低处方调剂差错率,利于于中药房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调配差错出现的原因,探讨中药调配差错预防的管理措施。方法:通过走访多家中药房,查阅文献,了解中药调配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度分析。结果:中药调配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原因主要包括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审方制度不规范、饮片外形相似导致错配、生品与炮制品错配、饮片剂量调配错误、饮片漏配多配等;针对这些差错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完善调剂配制工作制度、提高调配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奖惩制度、合理排班、增加饮片上架的科学性、使用电子处方等。结论:对中药饮片调配差错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差错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对中药饮片调配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调配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