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患合并呼吸道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对1996年12月至2001年12月住院87例肺心病合并呼吸道深部念珠菌感染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患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特皮质激素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念珠菌中致病力最强的真菌。结论:临床医生应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营养支持治疗,以达到预防念珠菌感染,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miR-140-3p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同江医院确诊治疗的60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实验组,另收集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本次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患者血清中miR-140-3p表达水平,收集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采用卡泊芬净降阶梯治疗方案对实验组人群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miR-140-3p表达水平变化、临床疗效情况,根据患者疗效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痊愈+显效)与预后一般组(进步+无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140-3p在实验组中表达降低(P<0.05),而1-3-β-D葡聚糖在实验组中升高(P<0.05),两者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2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iR-140-3p表达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miR-140-3p表达随着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明显上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miR-140-3p低表达、年龄偏高、有糖尿病史是影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miR-140-3p在侵袭性念珠菌患者中低表达,联合miR-140-3p检测可提升1-3-β-D葡聚糖检测对ICI的灵敏度,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潜在的预后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已经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胃癌、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全球范围共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耐药性已经成为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原因。为了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失败率,众多学者在不断研发新的治疗方案,该篇将综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方案的新进展,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标本中分离鉴定出的念珠菌,总结其临床分布情况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真菌感染的依据。方法:统计本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取自各类患者的不同标本中鉴定分离出的188例念珠菌,对其耐药性、种类及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在标本来源方面痰液占第一位(71.3%),尿液占第二位(17.0%),引流液占第三位(5.3%),胸腹水占第四位(4.3%),血液占第五位(2.1%)。结果:经分离鉴定,188株念珠菌种类主要为白色念珠菌(66.0%)、热带念珠菌(14.8%)、光滑念珠菌(9.6%)和克柔念珠菌(9.6%);白色念珠菌主要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性低(0.0~1.1%),热带念珠菌也主要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性低(0.0~1.1%)。结论:188株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的标本以呼吸道感染的痰液和泌尿道感染的尿液为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低的耐药性,临床疗效明显;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性较高,应引起临床的注意,因此监测念珠菌的耐药性对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妇科阴道炎症中常见的疾病 ,大多数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所致 [1]。孕期妇女阴道感染念珠菌的发病率大约是非妊娠期妇女的二倍 ,我院应用单剂克霉唑 (商品名凯妮汀 )治疗孕期妇女阴道念珠菌病 5 2例 ,疗效显著 ,同时能预防新生儿念珠菌感染 ,特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 0 0 0年 3~ 9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念珠菌阴道炎的妊娠妇女 82例 ,用药组 5 2例中早期妊娠 6例 ( 1 1 .5 % ) ,中、晚期妊娠 46例 ( 88.5 % ) ,未用药组 30例均为晚期妊娠。年龄 2 2~ 46岁 ,平均年龄 34岁 ;病程最…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建立稳定的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57BL/ 6小鼠模型,选用国际标准型白色念珠菌10231(Candida albicans),经小鼠尾静脉直接注射白色念珠菌酵母细胞; 接种后从感染小鼠的脾中能够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病理学检查肾组织可见肾盂内有大量白色念珠菌的孢子、菌丝体和炎性细胞浸润.噬菌体展示的白色念珠菌HSP 90多肽和热灭活的白色念珠菌菌苗能明显减少感染小鼠肾脏负荷的真菌量.结果说明经尾静脉注射合适剂量的白色念珠菌可建立稳定的小鼠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免疫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理地区妇科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念珠菌检出状况、菌群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取有自觉阴道症状到妇科门诊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92份标本中念珠菌阳性标本55例,检出率28.6%,汉族和少数民族妇科门诊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32.2%和25.7%,差异无显著性(P=0.324);56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32株、光滑念珠菌12株、克柔念珠菌5株、热带念珠菌4株、其它2株。56株念珠菌对KETO、FCZ、5-FC和Amb的耐药率最高的是KETO,达73.2%;最低的是Amb,无耐药株。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疾病,白色念珠菌仍是主要致病菌,光滑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多。本地区妇科患者阴道异常分泌物检出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存在普遍耐药现象,对两性霉素B基本无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8.
对71例颌面部牙源性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感染部位以及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牙源性间隙感染以成人占多数76%;牙源性感染的扩散途径与牙齿所有的骨壁的厚薄与肌肉的附着有密切的关系,常表现的急性炎症过程具有一般脓肿和蜂窝织炎的特征。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采用全身及局部相结合治疗的方法,有65例效果满意占91.5%。  相似文献   

9.
王伟  项和平  王文斌 《科技信息》2010,(31):412-41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取保守治疗策略患者的预后,分析预防性抗生素的疗效及感染患者的细菌谱;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作用;腹腔间室综合征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25例采取保守治疗,死亡率为8%,全组患者均采用降阶梯抗生素策略,感染者9例,全组患者感染率为30%,白色念珠菌感染1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5例,肠内营养组感染率小于肠外营养组(25%vs40%)。采用疏通肠道、负水平衡、血液净化和外科干预4项措施可有效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实施"个体化治疗"。结论:重症胰腺炎可以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策略,早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及肠内营养非常关键,手术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CSG→CAG→IM→DYS→GC的病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且HP感染引起的胃部病变过程与人体免疫关系密切.HP致病过程与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子学行为的改变有关.而Se也与人体免疫关系密切,且Se与胃黏膜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也关系密切.最近,有资料显示胃窦炎患者胃窦组织中Se与HP感染有关.在胃癌前病变胃黏膜损害的患者中Se水平相对降低,并有资料显示在HP感染的CSG→CAG→IM→DYS→GC过程中Se水平是有明显改变的.  相似文献   

11.
石春蕊  韩永智  骆志成  董永霞 《甘肃科技》2006,22(12):200-201,248
目的探讨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与分泌性蛋白酶活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布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文件)检测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携带者所分离的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将其分为敏感组、剂量依赖敏感组、耐药组三组。同时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氨基黑染色法分别测定三组阴道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然后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线性回归及菌株分组间两两比较统计结果显示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与其分泌性蛋白酶活力无显著相关性(r=0.004,P=0.979),三组阴道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与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可能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00例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合理氧疗、纠正不良饮食及排便习惯、正确的肺功能训练等。结果:经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症状能得到控制或缓解达95%以上。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给予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心功能,从而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能大幅度地降低肺性脑病的发生率,这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的最新进展.方法:综合分析近年国内外有关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的文献资料.结果:感染HBV基因型A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基因型D,基因型B高于基因型C;HBV基因型与核苷类似物治疗疗效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基因型E、F、G、H是否影响抗病毒疗效报道较少.结论: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BV基因型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前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机会感染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机会致病菌之一,并且临床上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小儿口腔疾病、常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有较大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究不同测定方法对阴道内念珠菌感染的检出效果。以阴道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始时间为2018年6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5月,均在入院后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并分别接受凝集法以及培养法2种不同的微生物检验方式,统计阳性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凝集法阳性检出率为80.0%(96/120),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5.0%(78/120);经比较,凝集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5。在对阴道内念珠菌感染的微生物测定方法中,相较于培养法,凝集法具有着更高、更快,更便捷的阳性检出率,因此,在对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中,凝集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情况,探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是否存在HPV16感染及HPV16感染与乳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采用半巢式PCR(semi-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80例乳腺癌及6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HPV16感染的情况.结果 80例乳腺癌病例中,有22例(27.5%)检测到HPV16的DNA片断;6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有2例(3.3%)检测到HPV16的DNA序列,检测结果作χ2检验,χ2=14.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疆汉族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存在HPV16感染,HPV16在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体微生态环境紊乱状态下酵母菌(条件致病菌)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常规真菌培养、分纯、鉴定。结果:258株酵母菌中念珠菌属251株,占总数的97.2%,且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埃切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球念珠菌为主,共239株占95.2%(239/251)。结论:临床酵母菌为主的真菌泌尿生殖道感染以念珠菌居首且日趋增多,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以乙肝病毒(HBV)的表面抗原(s抗原)为基础的生物制剂,目的是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终止HBV慢性感染.HBV的e抗原与s抗原无抗原性关联,对e抗原的反应也与病毒及感染细胞的清除无关,因此以II期临床试验者血清有关病毒e抗原的数据结果,尚不能判断“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否有效.疫苗的应用是抵御病毒入侵,而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在病毒已经进入人体后应用,在患者肝细胞可能广泛受累的情况下,疫苗一旦打破耐受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除能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和s抗原颗粒外,将直接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由于无法估计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感染程度,所以无法推测免疫反应发生后,免疫病理所致的肝损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在应用上隐含如此风险,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走不出实验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急性左心衰竭,慢性全心衰竭患者作了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定量测定,同时与排除感染、恶性肿瘤等心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组中81.2%患者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浓度迅速下降。两者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疗前血清CRP浓度轻微升高,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对照组CRP含量正常,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探讨HBV感染模式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为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对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标志物作定性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DNA定性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在66.7%以上,临床意义的乙肝恢复模式对肝细胞依然有很大的损害.[结论]长期HBV感染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诱因之一,对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员应定期做肝功能检查,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