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宜昌市城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家庭功能和应激感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21年9月抽取宜昌市城区5所中学4 674名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家庭关怀度指数、应激感受量表(P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宜昌市城区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24.22%(1 132/4 674),女生MSSMHS除心理不平衡外,其他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高中生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1),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感和情绪波动因子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13、2.21,P<0.05)。单亲家庭、非父母抚养学生的总评分及各因子分亦均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父母抚养者(P<0.01)。Pearson分析显示,MSSMHS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与家庭关怀指数呈负相关(r=-0.51~-0.37,P<0.01),而与应激感受呈正相关(r=0.41~0.5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是否单亲家庭、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应激感受得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β=0.112、-0.400、-0.385、0.400,P<0.01)。结论 宜昌市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功能与环境、应激感受、性别、年级均对其有影响。需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联动,坚持家校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早期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中等发展水平的两个区随机选择4个社区的1~3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城市幼儿社会情绪评估量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拟的社会人口学问卷,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异常检出率为24.44%(231/945),男童外显行为异常率高于女童(11.0% vs 7.1%,χ2=4.493,P<0.05),12~18月龄能力异常检出率为15.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3.6%~6.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年龄、母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母亲参与养育时间、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年龄、母亲职业、母亲参与养育时间、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问题发生率高,应开展早期筛查,制定家庭养育早期干预策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 抽样选取铁岭市3 654名中学生、按班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半年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评估两组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及干预效果。结果 中学生总体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2.81%;心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行为问题相关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男生除分裂样、不成熟和多动因子外,其他相关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女生除分裂样、不成熟多动因子外,其他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患者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37例,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高血压患者和常模的比较,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SCL-90总分及五个因子(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t1=4.377,P1<0.05;t2=2.429,P2<0.05;t3=3.627,P3<0.05;t4=3.380,P4<0.05;t5=2.263,P5<0.05),应对方式中面对因子显著高于常模(t=6.545,P<0.05)、回避因子显著低于常模(t=-3.246,P<0.05)、屈服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对因子与除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回避因子与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屈服因子与除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外的其他因子与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人;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屈服应对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济宁市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3—4月随机抽取济宁市2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5名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16分者218人(30.5%);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影响抑郁自评得分(F=7.397、4.169、P<0.05),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留守状况的学生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留守状态的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8~0.4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离异(b=7.037)、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下(b=2.219、2.212)、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b=1.555)、性虐待(b=0.615)和情感忽视(b=0.203)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济宁市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减少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海市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于2011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7个区34个中学125个班级4 53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学生版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以及自编儿童青少年家庭环境问卷采集信息,分析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 共收回问卷4 536份,其中有效问卷3 615份,有效率为79.7%。中学生总体心理问题异常检出率为9.1%,临界为11.0%。经常存在母子冲突和父子冲突的学生总体心理困难得分显著高于亲子关系和谐和一般的学生(P<0.05)。家庭因素中经常不和的父母关系(OR=1.351,95%CI:1.015~1.799,P=0.039)、母子冲突(OR=1.584,95%CI:1.133~2.216,P=0.007)和父子冲突(OR=1.461,95%CI:1.030~2.073,P=0.034)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结论 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父子冲突和母子冲突均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示改善亲子冲突对维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ADHD患儿的智力特征以及智商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第Ⅳ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185例6~16岁ADHD患儿进行智力测试和行为评估,并与健康儿童对比。结果 1)研究组的智力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亚型之间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认知效率指数和认知效率相对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HD患儿智力和行为问题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ADHD患儿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认知效率低下的智力内部特征,其智商与学习行为和焦虑情绪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4个区11所小学共2 446名儿童,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上海市7~12岁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7%~25.9%,其中困难总分检出率为9.6%,男生注意多动不能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儿童在SDQ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总的困难问题上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PSQ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上得分均高于女生(P<0.001)。除焦虑和身心障碍,各年级儿童在SDQ和PS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与其他家人关系密切、与父亲关系密切、过分溺爱和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的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时应加以区别和侧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降低自杀意念检出率提供指导。方法 2018年3-5月选取潍坊市4 250名青少年,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心理健康自评量表(K10)、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9.55%(406/4 250),肥胖检出率为6.94%(295/4 250);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P<0.001),城市超重肥胖青少年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0.001);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社会支持分别与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378和-0.449,P<0.0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对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78和-0.197,P<0.01;R2=0.459),且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通过改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支持,从而降低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 所中学的7 8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筛选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中学生,并对其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中学生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更低(χ2=176.637、194.786、202.284,P<0.05),更倾向于采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t=9.620,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认知重评得分高和家庭亲密度高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保护因素(OR=0.55、0.65、0.98),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得分高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1.08,P<0.05)。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密切相关,对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可能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安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10):1147-1150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青少年忽视经历及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并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在伊犁地区6所中学生初一至初三共调查2 044人,对其进行自编忽视问卷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调查。结果 伊犁地区初中生忽视率为73.04%;乡村(76.00%)高于城市(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P<0.001)。忽视学生平均得分为(8.34±2.83)分;城市学生得分为(8.21±2.71)分,乡村为(8.46±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P=0.024)。青少年心理健康意志行为因子得分为(17.15±2.88)分,认知得分为(16.67±2.88)分,个性因子为(19.75±3.70)分,思维因子为(16.44±3.42)分,情绪因子为(9.56±2.23)分。心理健康等级主要集中在“一般健康”和“较好健康”等级。无忽视经历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有忽视经历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3、3.571、3.039、3.337、4.388,P均<0.01)。结论 伊犁地区青少年忽视状况较重,忽视经历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柳州市柳南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制订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柳州市柳南区南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点学校4 807名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常见病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5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体重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9~11岁女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同龄男生,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同年龄女生(P均<0.05)。6~7岁与14~15岁男生平均体重均高于同龄段女生(P均<0.05)。男生低体重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视力低下、沙眼和龋齿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均<0.01)。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龋齿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减趋势(P趋势均<0.01)。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和龋齿检出率更高(P均<0.01)。结论 柳州市柳南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和龋齿检出率较高。应关注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干预,加强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郑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制定中学生亚健康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郑州市随机抽取初中2所、高中2所,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4个年级共1 461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自编中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为67.15%,身心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25.26%,男生躯体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高中生躯体亚健康症状、心理亚健康症状和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均P<0.05)。非单亲家庭、三餐饮食规律、采纳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饮食、少熬夜、增加课外锻炼时间、减少上网时间、学习成绩中下等以上、学业负担小、有3位以上知心朋友均可降低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均P<0.05)。 结论 郑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较严重,可能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学业负担较大等危险因素有关,建议采取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心理指导、体育社团活动等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西安市小学生的睡眠打鼾现况,分析其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小学生的睡眠相关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儿童OSAHS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OSA-18) 量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学校为单位,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2—6月西安市4区4所小学1 813名6~14岁小学生,对其进行睡眠相关情况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57.2 %的小学生睡眠时伴有打鼾,40.2%有夜间梦话/夜惊,33.8 %睡眠时伴有磨牙,表明睡眠问题在小学生中也普遍存在。2)男生打鼾(54.9%)所占比例高于女生(45.1%)(P=0.002);打鼾组小学生出现夜间梦话/夜惊、磨牙、白天嗜睡及好动的比例(48.2%、41.8%、28.7%、58.5%)均高于非打鼾组(29.8%、23.1%、20.2%、51.5%)(P<0.01)。3)在OSA-18调查表总评分方面,打鼾组与非打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睡眠障碍、身体状态、情绪问题、白天功能、对监护人影响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整夜睡眠时间与白天功能得分呈负相关(r=-0.212,P <0.05)。结论 睡眠障碍问题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且睡眠打鼾为其最主要表现形式。睡眠打鼾是影响儿童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多方的重视,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海南省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为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海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小学和初中共12所,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中抽取1~2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 结果 共调查5 006名学生,其中男生2 636名,女生2 370名;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8.5%,生长迟缓检出率4.6%,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初中生,乡镇学校学生高于县城学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消瘦检出率为9.8%,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消瘦检出率14.1%,黎族学生较高且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初中生,乡镇学校学生高于县城学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海南省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率较高,尤其是男生、小学生以及乡镇学校学生,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山市三至六年级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3-6月由中山市博爱医院抽取中山市8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共计2 236名学生。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心理健康状况,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表调查影响因素。结果 中山市学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38%(232/2 2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母亲孕期情绪不良(OR=3.18),出生窒息(OR=2.39),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溺爱、混合)(OR=2.11、1.66),学习成绩(良好、一般、差)(OR=1.57、1.97、3.53)是危险因素;父亲职业(公务员或技术人员)(OR=0.34)和低年级(OR=0.54)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山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个人、家庭及学校三方面,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