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CBM、EBSCO等数据库中有关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章,合并结局指标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3篇文献,共12 283例患者,出现感染的人数为773例,感染发生率为6.29%。危险因素共9项,包括导管留置时间≥7 d(OR=5.30,95% CI:3.39~8.27)、合并糖尿病(OR=21.15,95% CI:11.45~39.08)、置管前使用抗生素(OR=6.63,95% CI:5.12~8.58)、高龄(OR=3.01,95% CI:2.74~3.31)、穿刺次数>2次(OR=60.10,95% CI:30.63~117.94)、APACHEⅡ评分较高(OR=16.07,95% CI:8.97~28.77)、股静脉置管(OR=12.41,95% CI:3.82~40.30)、男性(OR=7.93,95% CI:3.69~17.04)、经历过急诊手术(OR=8.12,95% CI:3.43~19.19), 均P<0.05。  结论  导管留置时间≥7 d、患者合并糖尿病、置管前使用抗生素、患者年龄>55岁、置管次数>2次、APACHEⅡ评分较高、选择股静脉为留置部位、男性、经历过急诊手术是ICU患者发生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高危人群和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 CI:1.712~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病例研究,探讨NMOSD的危险因素和复发特点。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重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确诊的204例NMOSD患者,男性54例,女性150例,平均年龄37.5岁。对照组818例, 与NMOSD组年龄相匹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AQP4-IgG水平,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劳累史、既往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发生风险增加2倍以上(OR=2.473,95% CI: 1.714~3.486;OR=2.319,95% CI: 1.573~3.349;OR=2.210,95% CI: 1.001~4.740),低经济收入水平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妇科手术/产科手术史、饮酒史和创伤手术史的研究对象发生NMOSD风险增加1.5倍以上(OR=1.502,95% CI: 1.020~2.121;OR=1.651,95% CI: 1.121~2.382;OR=1.712,95% CI: 1.060~3.375;OR=1.830,95% CI: 1.011~3.184;OR=1.928,95% CI: 1.032~3.516)。   结论  经济收入水平、劳累史、上呼吸道感染史、妇科手术/产科手术、创伤手术史、饮酒史和既往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NMOSD发生的危险因素,NMOSD患者复发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感染患者5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结果分为CRAB组(387例)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s sensitiv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SAB)组(185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572例AB感染患者中,CRAB感染率为67.66%(387/572)。单因素分析显示,CRAB组和CSAB组的糖尿病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使用切口引流管、支气管镜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替加环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2.884,95% CI:1.105~7.206)、使用切口引流管(OR=5.106,95% CI:1.834~14.270)、支气管镜检(OR=4.497,95% CI:1.704~12.365)、使用替加环素(OR=3.514,95% CI:1.482~8.945)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5.282,95% CI:2.146~15.308)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CRAB感染患者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CRAB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  结果  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管移动(OR = 2.421)、化疗次数(OR = 6.475)、合并糖尿病(OR = 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高凝状态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完全血凝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完全血凝堵塞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ICU收治的高凝状态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完全血凝堵塞分为堵塞组(n=29)与非堵塞组(n=106),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U高凝状态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完全血凝堵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患者中,发生完全血凝堵塞29例(21.48%),堵塞发生于输液间歇期22例(75.86%),全胃肠外营养时3例(10.34%),输液过程4例(13.79%);堵塞组年龄>60岁者比例高于非堵塞组(χ~2/P=5.122/0.023);堵塞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高于非堵塞组(t=6.839、4.848、6.833、5.084,P均=0.000);堵塞组置管类型为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37.93%)、置管时间> 14 d(41.38%)、封管方式为生理盐水(86.21%)、冲封管操作不规范(27.59%)所占比例均高于非堵塞组(χ~2/P=4.133/0.042、4.088/0.043、4.442/0.035、4.069/0.0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95%CI)=3.543(2.112~5.994)]、D-D[≥3.0 mg/L,OR(95%CI)=5.223(3.387~8.054)]、FDP[≥25.0μg/ml,OR(95%CI)=3.755(2.717~5.188)]、PLT[≥200×10~9/L,OR(95%CI)=2.776(1.040~7.411)]、Fib[≥5.0 g/L,OR(95%CI)=3.206(2.108~4.877)]、置管类型[CVC,OR(95%CI)=3.130(1.184~8.274)]、置管时间[>14 d,OR(95%CI)=5.842(2.994~11.397)]、封管方式[生理盐水,OR(95%CI)=3.068(1.018~9.249)]为ICU高凝状态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完全血凝堵塞的危险因素,冲封管规范操作为其保护因素(OR=0.360,95%CI 0.144~0.900)。结论 ICU高凝状态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完全血凝堵塞发生率较高,老年、高凝状态、CVC置管、置管时间> 14 d、生理盐水封管均为完全血凝堵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一次性无菌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堵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6根鱼骨图分析PICC堵塞的可能原因,制定护理对策,包括建立PICC维护小组,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规范置管操作流程及导管日常维护,加强巡视,并进行院外指导。结果:PICC置管96例患者,发生堵管8例,发生率为8.33%。包括与患者疾病有关的因素2例;与置管有关的因素1例;与导管选择和输注药物有关的因素2例;与出院维护中断有关的因素1例;与日常维护有关的因素1例;与液体中断输入时间过长有关的因素1例。结论:应用鱼骨图可以分析老年患者PICC堵塞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非预期拔管,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儿童急性白血病(AL)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结果提出预防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40例儿童AL患者,分为呼吸道感染组(72例)和非呼吸道感染组(68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儿童AL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  结果  重度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2×109/L、血小板<20×109/L、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延长、化疗方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儿童白血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贫血(OR=2.440, 95% CI:1.073~5.546)、血小板<20×109/L(OR=1.972, 95% CI:1.061~3.663)、低蛋白血症(OR=2.959, 95% CI:1.115~7.853)、IA化疗方案(OR=3.799, 95% CI:1.207~11.957)是影响儿童AL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儿童AL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贫血、血小板<20×109/L、低蛋白血症、IA化疗方案,临床需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146-15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00例,年龄18岁以上。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有无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结果 200例肿瘤化疗留置PICC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0%,其中,血流感染2例,局部感染18例,分别占10.0%和90.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导管出现移动(OR=2.342)、化疗次数多(OR=6.397)、合并糖尿病(OR=3.253)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导管出现移动、化疗次数多、合并糖尿病等,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症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IC-ECG)辅助定位技术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经上肢PICC置管患儿2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ECG组和对照组。IC-ECG组按传统体表测量结合IC-ECG辅助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按传统体表测量定位法行PICC置管,每组患儿10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导管相关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置管日龄、导管留置时间、疾病类型及穿刺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ECG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ECG组的静脉炎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   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IC-ECG辅助定位,可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张玉宝  王汇  程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1):1611-1615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COPD机械通气病人382例临床资料,按照病人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COPD机械通气病人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将各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 结果COPD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率为29.58%(113/3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1.075,95% CI:1.008~1.146)、使用镇静药(OR=2.013,95% CI:1.185~3.420)、使用身体约束(OR=2.673,95% CI:2.673~5.362)、机械通气时间(OR=1.134,95% CI:1.064~1.207)、住ICU时间(OR=1.154,95% CI:1.075~1.239)均为影响COPD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基于影响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0.813~0.904);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模型拟合较好(χ2=4.73,P>0.05)。 结论基于影响COPD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可为预防COPD机械通气病人谵妄的发生提供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怒族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8年7至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年龄 ≥ 60岁怒族老年人108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以及体格检查。   结果   高血压检出率为29.5%(95%CI:26.8%~32.3%),正常高值检出率为29.3%(95%CI:26.5%~32.0%)。高血压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正常高值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 < 0.05);高血压检出率,离婚或丧偶的怒族老年人群高于有配偶人群;超重人群高于正常BMI人群;企事业单位人群高于农民人群;中度医疗人群负担高于轻度人群;一直饮酒人群高于曾经饮酒人群和从未饮酒人群,曾经饮酒人群高于从未饮酒人群;中度和轻度抑郁人群高于正常人群;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P < 0.05)。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饮酒的跨层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体水平协变量BMI(OR = 1.057,95%CI 1.007~1.111)、离婚或丧偶对高血压有正效应(OR = 1.901,95%CI 1.296~2.788)。   结论   怒族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饮酒、BMI、离婚或丧偶、超重、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度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结石日间手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1—12月泌尿系结石日间手术的749名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间将其分为延迟出院组(71例)和正常出院组(678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1 h生命体征和常见血液学指标等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术后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  结果  泌尿系结石日间手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发生率为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209,95% CI:1.621~6.352,P=0.001)、PCNL治疗(OR=2.212,95% CI:1.290~3.793,P=0.004)、体温(OR=4.363,95% CI:1.967~9.682,P < 0.001)、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NEUT;OR=1.973,95% CI:1.156~3.370,P=0.013)、血红蛋白(hemoglobin,Hb;OR=2.776,95% CI:1.170~6.582,P=0.020)和血清钾(serum potassium,K+;OR=2.680,95% CI:1.162~6.177,P=0.021)是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行PCNL、术后1 h体温>38 ℃、NEUT>70%、Hb<90 g/L和低血钾的日间手术患者延迟出院风险增加,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并及时应对,以减少日间手术风险,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甲状腺疾病与尿碘等指标的相关性及甲状腺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以2018年1月至12月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内分泌科体检和就诊的患者共266例,将其分为有甲状腺疾病组(207例)和非甲状腺疾病组(59例),并测定尿碘、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研究对象的甲状腺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甲状腺疾病的患病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甲状腺疾病组的尿碘水平中位数(143.30 μug/L)低于非甲状腺疾病组(178.30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140、95%CI:1.033-1.257、P = 0.009)、尿碘(OR 0.983、95%CI:0.971-0.996、P = 0.008)及TPOAb(OR 1.018、95%CI:0.979-1.059、P = 0.020)为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水平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有关,尿碘、TPOAb和年龄是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维护率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高PICC规范维护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8月金华市4家市级医院120例间歇期PICC带管出院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置管后均建立PICC维护记录,治疗间歇期携带、完善维护记录,统一问卷调查了解维护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患者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率和不规范事项,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PICC规范维护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PICC规范维护率较低,规范维护率52.50%(63/120),不规范维护包括PICC个案不完善(7.50%)、自我观察和专业检查缺失(15.83%)、敷贴和封管固管方式不正确(10.00%)、PICC定期维护和消毒不及时(25.83%)、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非正常拔管(18.33%),单因素分析,年龄、合并T2DM、置管时间、体温、D-二聚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3.467,95%CI:1.755~6.453)、是否合并T2DM (OR=5.225,95%CI:2.612~10.774)、体温(OR=2.596,95%CI:1.387~5.895)、D-二聚体(OR=7.515,95%CI:2.369~19.454)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率较低,高龄、合并T2DM、发热、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PICC不规范维护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干预提高PICC规范维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