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GIMD)系指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病因病机的一些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但这些疾病的发生除胃肠动力障碍外,可能与胃肠分泌功能、内脏感知、精神心理与应激、感染与炎症、神经与激素及免疫功能等有关。现仅就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Cajal间质细胞(ICC)与胃肠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就ICC的主要形态学、分布特点、生理功能及其与胃肠动力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ICC有可能作为特异性治疗或药物的靶细胞。有关ICC的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反应是如何传到邻近平滑肌细胞、起搏机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细胞水平研究中药对ICC功能、结构的作用,有可能为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量化、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胃肠道运动功能是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非常多见,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延迟及肠蠕动减缓,因此,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动力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有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片)及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等,但这些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1]。健胃冲剂属纯中药制剂,其组方中有些中药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2-4],但其促进消化药理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将对其促消化功能进行研究,以探明其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机制。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西沙必利 ( cisapride)作为第四代胃肠动力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了解其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我们在 1997- 2 0 0 0年进行西沙必利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缓解各种症状的疗效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儿 3 8例 ,男 2 1例 ,女 17例。年龄 15个月~ 11岁。选择病例包括 :胃食管反流 2例 [1 ] ,胃食管反流病 3例 [2 ]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 ) [3] 13例 ,胃轻瘫综合征 2例 [3] ,假性肠梗阻 6例 [3] ,便秘 10例 ,胃食管反流相关性疾病 2例 [3] 。1.2 病例特点 :1本组病例多有饮食不当及感染等诱因 ;2…  相似文献   

5.
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所致。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相似文献   

6.
胃运动障碍性疾病在临床极为常见,以往多采用药物治疗,而胃肠起搏是近年兴起的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新方法,我科自2008年以来使用莫沙必利联合体外胃肠起搏治疗胃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肠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许国铭 《云南医药》1997,18(4):312-315
胃肠动力研究进展许国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约50%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就诊,其中30%~40%最终确诊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人们对胃肠动力的机制及其调控的认识有了重要的发展,消化道动力学及其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已成...  相似文献   

8.
胃肠动力药主要用来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轻瘫、返流病等。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胃动力药主要有: 甲氧氯普胺 是应用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一种。它的作用机制是,可阻滞中枢性和外周性多巴胺受体,并可增加肠肌丛释放乙酰胆碱,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和加强胃及上部  相似文献   

9.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仅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就高达10%左右。虽然促动力药物能改善部分患的症状,但多数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国内外许多学在致力于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胃肠电起搏治疗。现将我们12例(113次)体外胃肠电起搏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佳家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63-3064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ANS)、肠肌间神经丛(ENS)和胃肠道平滑肌等各个水平或相互间功能障碍有关。由于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应用胃肠动力药时,症状的好转往往不与生理参数的改善同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3大杀手,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系列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中药防治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对基于肠道菌群新靶点的中药单体成分(小檗碱、根皮苷、大黄酸等),中药单方(肉桂精油、黄连花薹、前胡总香豆素等)和中药组方(葛根芩连汤、升降散、补中益气汤等)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糖尿病防治药物的开发及防治方法与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和生姜5味药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是中医常用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不仅对体温、汗腺分泌、血压、免疫功能及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还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血糖和心血管保护等作用。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桂枝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桂枝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柴胡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挥发油类等,主要有保肝、调血脂、抗炎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柴胡常作为君药,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中医组方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泽泻汤、温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已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NAFLD)。对柴胡有效成分及经典名方改善NAFLD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下瘀血汤中大黄生熟互换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ig 热性中药结合sc 盐酸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热结血瘀大鼠模型。大鼠ig 热性中药28 d,第22 天起sc 盐酸肾上腺素,并ig 相应的药物。第29 天,眼眶取血检测检测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股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含生大黄(复方A)和熟大黄(复方B)下瘀血汤均具有改善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微循环的作用;与复方A 相比,复方B 各剂量组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ET、NO、PGI2、vWF 因子水平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0.01)。结论 含熟大黄下瘀血汤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强,可能是通过调节ET、NO、PGI2、vWF 因子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小儿健脾膏整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离体胃、回肠平滑肌的作用,辨识该方中具有促胃肠动力的味药,为探讨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 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小儿健脾膏整方及其单味药对正常大鼠胃、回肠平滑肌收缩张力的变化,并比较其作用大小。结果 整方及其单味药对胃肌收缩的促进作用:整方 > 丁香 > 山楂 > 肉桂,白胡椒作用不显著;对回肠平滑肌的促进作用:丁香 > 整方 > 山楂,肉桂、白胡椒作用不显著;吴茱萸对胃、回肠收缩呈双向调节,小剂量促进,大剂量抑制。结论 小儿健脾膏整方对离体胃、回肠平滑肌收缩有促进作用;单味药中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丁香和山楂,吴茱萸呈双向调节作用;丁香和山楂是该方中促胃肠动力作用的主要味药。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常见的染病菌株,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性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存在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或严重以及易产生耐药性的风险。相对于抗菌类药物的局限性,现代研究显示中药有良好的抗Hp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本文对中药抗HP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中药抗Hp的进一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败酱草为我国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活血化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痈、肺痈、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近年来化学成分研究显示败酱草中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甾醇、香豆素及有机酸类,药理研究发现败酱草具有抑菌、镇静、胃肠、抗肿瘤、抗氧化及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其来源植物黄花败酱草和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两种来源败酱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深度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徽贝母生物碱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清华  吴宗好 《药学学报》1986,21(10):767-771
从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鳞茎中分离出四个生物碱Ⅰ,Ⅱ,Ⅲ及Ⅳ,通过光谱数据及与标准品对照,碱Ⅰ为浙贝乙素(verticinone,peiminine),碱Ⅱ为贝母辛(peimisine),碱Ⅲ为异浙贝甲素(isoverticine)。碱Ⅳ是一种新的生物碱,定名为皖贝甲素(wanpeinine A)。根据IR,MS,1HNMR以及13CNMR光谱解析和衍生物制备,推定其结构为5α,14α,22β-cevanine-3β,6α,20β-triol。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运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进行的研究与日俱增,通过线虫的直观表型及其深入的作用机制来探讨中药抗AD活性,从而实现药物的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六味地黄丸、提取部位银杏叶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石杉碱甲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对中药资源研发具有一定的优势。综述利用线虫模型筛选的中药复方、提取部位、有效成分及其抗AD的作用机制,为抗AD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回顾马兜铃酸、雷公藤、八角莲、槟榔、仙灵骨葆胶囊、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等引发的中药安全性事件,旨在探讨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对中药毒性成分、生产工艺、储藏条件、体质差异、给药剂量、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源头控制以确保质量合格、探明配伍机制以增效减毒、提高生产标准以推进质量统一、完善法规政策以加强管控、健全安全性评价体系以确保质量达标等建议,以期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中药安全性事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