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冲突是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对幼儿冲突的回应行为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教师对幼儿冲突事件的回应行为主要有权威控制、忽视放任、积极帮助三种,其中以权威控制为主;对男孩表现出更强的控制行为;不同年龄班新教师的回应行为差异不显著,不同活动类型、不同冲突起因新教师的回应行为差异显著,积极帮助的回应行为对幼儿冲突事件产生积极影响。据此,研究者对新教师的回应行为进行了分析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了解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不同的行为表现,采取有的放矢的专业引领策略,我们分别在婴、小、中、大不同的年龄班,观察记录教师在教学、生活、区域、户外教学各环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历经两个月的细致观察,我们发现教师每天对幼儿有着各种各样的反应性行为,根据教师行为的结果看,分为积极反应性行为、中性反应性行为和消极反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自然观察法研究63名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后发现.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类型使用频次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女幼儿告状行为使用频次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男女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类型在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幼儿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得出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原因和...  相似文献   

4.
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及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其失范性主要表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语言以及专业行为的失范。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教育观念不科学,专业伦理意识薄弱;幼儿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忽视伦理素养的培育和评价;国家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不力。其重构需要:幼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伦理素养;幼儿园构建良好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约束和规避专业伦理失范;国家建立健全教师专业伦理体系和专业伦理标准;相关机构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言语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言语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幼儿教师言语中消极语言过多。这使得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幼儿的养护者、榜样、中介者等角色,同时也阻碍了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改善幼儿教师言语质量,学校需要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觉醒,提升教师自我监控意识与能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外在条件;提升教师专业伦理意识,重塑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6.
集体教学是幼儿学习基础知识技能、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策略不当等方面的原因,幼儿在集体教学中出现失范行为的频率很高,这些失范行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课题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集体教学中出现的幼儿失范行为和教师回应行为的现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观察到的教师回应行为和现有理论,对改进教师回应行为提出建议,探讨更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师回应行为。  相似文献   

7.
怎样关注托班宝宝的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状态对个体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不同的情绪下个体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状态能提高一个人的活动效率,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降低一个人的活动效率。这在幼儿的认知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幼儿记忆、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托班宝宝的情绪变化多端,因而关注托班宝宝的情绪,让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消除消极的情绪,在实际教养工作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幼儿较易以自我中心为主且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及协调技巧,因而同伴间常常发生冲突行为,如争论、争执及肢体动作冲突甚至攻击现象。幼儿同伴冲突的消极与积极作用并存:如果任凭冲突事件的发生而未适当疏导,可能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互动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及如何介入处理幼儿冲突行为颇有探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支配策略是指支配者为达成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根据支配者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取向,幼儿的支配行为策略分成了亲社会策略、强制策略和一般策略三种。亲社会策略主要指幼儿为达成支配目的而采取的可能引发对方积极反应的行为方式,其行为体现出明显的友好情感取向,如协商、帮助等;强制策略主要指幼儿为达成支配目的而采取的可能引发对方消极反应的行为方式,其行为体现出明显的敌对情感取向,如攻击、威胁、命令等;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为方式为一般策略。笔者经过一年多对幼儿的观察,从托班到大班,从晨间活动到下午的自由活动,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为更好地履行保教职责、维护专业声誉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支持、指导幼儿园教师在保教活动中采取最有利于幼儿发展行为的准则.建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有利于规约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行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制定,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制定程序;应以培养幼儿园教师内在的自觉自律精神为宗旨;应以“底线伦理”的划定为主要任务;应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应重视专业伦理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个别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幼儿教师伦理素养的关注,缺乏专业伦理敏感性,不能领会和解释保教情境中的伦理信息可能是导致幼儿教师伦理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以Q市203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调查伦理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教师的伦理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婚育状况、年龄、教龄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研究发现,忽视专业伦理教育、缺乏人文关怀、职业认同度不高、学前教育立法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着幼儿教师伦理敏感性。优化幼儿教师的伦理敏感性需要建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思维,优化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场域,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行为,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完善幼儿教师评价晋升机制。  相似文献   

12.
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本研究对特殊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讲 ,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够理解或偏见 ,甚至存在对残疾人拒绝、隔离的倾向。盲校教师的态度相对其他三类特殊学校的老师来说最积极 ,聋校教师的态度最消极。目前随班就读师资的培训对提高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识有一定作用 ,但一般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对提高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作用不大。教师的性别、所教的科目、职称、年龄等因素对特殊教师的态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情境模拟法,探讨小学生对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管教信息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公正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愉悦情绪和服从行为,其次是权威型教师,冷漠型教师的管教信息易引起学生的愤怒情绪和对抗行为;(2)不同性质的管教信息教育效能不同。诱导教诲和困扰担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服从反应,愤怒批评最易引起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和对抗行为倾向;(3)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反应不同。三年级学生对各种类型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均表现出较多的愉悦情绪与顺从行为,五年级学生则表现出较消极的情绪反应与违抗行为。(4)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一致性很高。学生对教师管教信息的行为服从倾向显著高于情绪愉悦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适宜的互动行为是建立积极和谐师幼关系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广州市幼儿园教师互动行为的现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教师的积极互动行为多于消极互动行为,但差距并不明显;在主、配班教师之间,公办园和民办园教师之间,以及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互动行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对如何提高教师互动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安市4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及其亲子班中的102名年龄在18个月到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的玩具呈现方式——提示式呈现方式和随意式呈现方式,研究玩具呈现方式对儿童社交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儿童积极社交行为和消极社交行为的表现差异。研究发现,婴儿组和幼儿组的儿童社交行为受到玩具呈现方式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在随意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认知状况及其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不甚了解,学科和年龄差异显著;部分教师对失范行为的判断存在偏差,学科差异较显著;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认知较为消极悲观,存在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采取措施转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学术道德认知来提升其学术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摘要】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混龄班大组幼儿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的社会性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组幼儿的责任意识发展得分高于其合作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高于其自信心、自信心的发展高于其组织能力的发展;不同性别大组幼儿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与非独生的大组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混龄实验班与混龄非实验班大组幼儿在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自信心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不同混龄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大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家长、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进行专业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事实和伦理行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教师职业发展、道德成长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教师专业伦理基本内涵解读出发,分析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的现象及原因,探究教师专业伦理重塑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