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多裂骆驼蓬提取物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不同浓度的多裂骆驼蓬提取液浸种处理玉米,研究对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提取液浸种处理种子的萌发和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强,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弱。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浸种处理可显著提高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根和茎叶生长量增加,根冠比增大。多裂骆驼蓬提取液浸种后显著降低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酶(ACO)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促进根系和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的数量表达。  相似文献   

2.
硫丹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紫色土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佰炼  张进忠  代娟  邢赜  徐卫红 《生态学报》2013,33(15):4649-4657
采用室内避光培养,研究了硫丹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硫丹硫酸盐和硫丹二醇)在紫色土中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α-、β-硫丹在紫色土中的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2—99d和69—116 d。代谢产物硫丹硫酸盐浓度在前20 d增加较快,30 d后基本趋于稳定;硫丹二醇浓度先增加后减小,15 d时达到最大。5 mg/kg的硫丹处理5 d时对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起激活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硫丹处理对脲酶活性从无显著影响逐渐转向抑制,第60天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大;高浓度处理(100 mg/kg)强烈抑制脲酶活性,最大降幅达到94.5%。硫丹处理(除5 mg/kg外)对硝酸还原酶活性起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最大降幅达到89.9%。5 mg/kg的处理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10—20 mg/kg的处理30 d后由激活逐渐转向抑制;100 mg/kg的处理起激活作用,第15天时酶活性达到最大,随后持续下降,第60天时恢复到对照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硫丹硫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硫丹硫酸盐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与α-、β-硫丹、硫丹硫酸盐和硫丹二醇浓度的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外源人参皂苷对人参种子萌发和幼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浓度外源人参皂苷(人参总皂苷,人参二醇组皂苷,人参三醇组皂苷, Rb族,Rb3,Re共4种皂苷混合物和两种单体皂苷)对人参种子萌发,幼苗根长、鲜重,幼根中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试人参皂苷对人参种子萌发、人参幼苗根长生长和幼根鲜重增加均具有抑制化感效应,且抑制程度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人参幼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方面,不同浓度人参总皂苷,人参二醇组皂苷,人参三醇组皂苷处理后,人参根系中SOD,POD和CAT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呈现出各酶活性随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的效应;人参皂苷Rb族处理后,SOD活性在低中浓度处理时,与对照差别不大,中高浓度处理后低于对照,POD活性在中高浓度处理后显著提高,高浓度处理后活性降幅较大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CAT活性均低于对照;人参皂苷Rb3处理后,SOD活性均低于对照水平,POD活性在低浓度处理时与对照相当,中高浓度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水平,CAT活性逐渐降低,在低中浓度处理时略高于对照,高浓度处理后低于对照水平;人参皂苷Re处理后,SOD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人参幼根中MDA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水蒸气蒸馏提取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地上部分精油的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匹配度74以上的活性组分有柠檬烯、α-佛手柑油烯、顺式-β-麝子油烯等萜类化合物,反式-对-薄荷-2,8-二烯醇、顺式-对-薄荷-2,8-二烯-1-醇、香芹醇、反式香芹醇等醇类化合物,s-香芹酮等酮类化合物。通过纸上种子发芽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小蓬草地上部分精油对受体植物油菜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50%抑制作用的丙酮溶液的适宜浓度IC50为0.6 mg/mL。  相似文献   

5.
胜红蓟地上部化感作用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琦  曾强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4):360-366
 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杂草,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本文利用色谱和波谱技术对胜红蓟地上部化感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化学结构鉴定,得到两个化感作用物质:胜红蓟素(6,7—二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和5,22—二烯—3β—豆甾醇。对这两个作用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表明:胜红蓟素对受体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500×10-6处理对稗草生长达到完全抑制,对萝卜的抑制率也高达90%。浓度降到25×10-6对稗草和萝卜幼苗生长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石菖蒲醇提物作为一种中药杀菌剂对病菌寄主植物本身防御酶体系的影响,该研究以番茄欧粉贝幼苗和川产道地中药石菖蒲为材料,采用冷浸法制备石菖蒲醇提物,经不同浓度石菖蒲醇提物对番茄幼苗进行处理,用比色法测定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石菖蒲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第1天,醇提物浓度在0.04~0.08 g·mL~(-1)时,PA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随后PAL活性随浓度升高降低;当浓度在0.04~0.16 g·mL~(-1)时,P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浓度为0.32 g·mL~(-1)时,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0.64 g·mL~(-1)时,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当浓度在0.04~0.32 g·mL~(-1)时,P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0.64 g·mL~(-1)时,PPO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三种酶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少。第4天时,各处理组之间PAI,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当浓度为0.04 g·mL~(-1)和0.64 g·mL~(-1)时,PPO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余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当浓度在0.08~0.32 g·mL~(-1)时,POD活性数值上均高于对照。以上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醇提物可以增强防御酶活性,未破坏植物的防御酶体系。因此,该醇提物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杀菌剂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利用GC-MS联用技术,可从醇提物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这些物质中多为苯丙素类物质,如β-细辛醚、α-(细辛醚和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等,其中含量最高的物质为β-细辛醚(42.48%)。这提示在后续的研究中,可针对β-细辛醚等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  相似文献   

7.
小蓬草精油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L.)Cronq.]地上部分分离出精油,利用GC-MS技术对该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精油提取率为0.07%;该精油主要含有2,3-二甲基-4(3H)-喹唑啉酮、α-佛手柑油烯、柠檬烯二醇、反式-β-金合欢烯和α-姜黄烯等成分,其中,2,3-二甲基-4(3H)-喹唑啉酮的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4.41%.以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白菜[B. pekinensis (Lour.)Rupr.]、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为供试植物,采用培养皿法对不同质量浓度(0.75、1.5、3.0和6.0 g·L-1)小蓬草精油的化感效应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经不同质量浓度小蓬草精油处理后4种供试植物的种子最终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以及幼苗的根长和株高等4个生物测定指标总体上均低于对照,且随精油质量浓度的提高不断降低,其中,0.75 g·L-1 精油处理组的4个生物测定指标均与对照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6.0 g·L-1精油处理组的4个指标与对照则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4种供试植物的4个生物测定指标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几乎均为负值,且随精油质量浓度的提高敏感指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说明小蓬草精油对供试植物的化感作用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的强度与精油质量浓度有关.在4种供试植物中,小蓬草精油对青菜种子的最终发芽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半抑制浓度(IC50)约为3.0 g·L-1;在4个生物测定指标中,种子最终发芽率以及幼苗根长对小蓬草精油的化感作用较敏感.研究结果表明,小蓬草精油具有一定的化感活性,可将其作为植物源除草剂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在前期巨桉挥发性物质鉴定及其林龄效应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预备实验选择含量较高且随林龄变化较为明显的两种挥发性化合物(正癸烷和 2,2,4,6,6-五甲基庚烷), 研究其对受体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绿豆 Vigna radiata、莴苣 Lactuca sativa)萌发、生长及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1)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 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根长呈低促高抑现象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正癸烷对三种受体植物苗高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 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莴苣苗高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对绿豆苗高呈现高浓度显著抑制作用。正癸烷对萝卜、绿豆苗/根鲜重比随浓度增加呈现不显著或促进作用, 对莴苣苗/根鲜重比作用不显著; 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绿豆的苗/根鲜重比呈现低浓度无显著变化高浓度促进作用, 而对莴苣苗/根鲜重比影响不显著。2)正癸烷和 2,2,4,6,6-五甲基庚烷对莴苣、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的 SOD活性含量无显著影响, 这两种物质对其它受体植物的 SOD、CAT 活性均具有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 高浓度时显著抑制作用。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 MDA 含量具有低浓度抑制或无显著变化, 高浓度促进作用。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幼苗根系活力(TTC)均呈现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山茱萸中抗过敏活性成分,采用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对山茱萸中活性组分进行初步筛选;采用细胞脱颗粒抑制实验对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较高的组分进一步评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extract of Corni Fructus,COPE)具有显著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11 mg/mL;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更高的组分,其中组分COPE-8对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更显著,呈剂量依赖形式且具低细胞毒性。经20μg/mL COPE-8处理后,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分别减少46%和39%;经GC-MS分析,COPE-8中主要活性物质为萜类物质,包括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和香紫苏醇。结果表明COPE-8具有显著的抗过敏活性,在抗过敏活性物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盾叶薯蓣内生真菌Dzf13抗细菌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从盾叶薯蓣内生真菌菌株Dzf13中分离到两个具抗细菌活性的化合物1和2,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和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根癌土壤杆菌、黄瓜角斑病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等三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结果还表明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的抗细菌活性要比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强.  相似文献   

11.
江月玲 《植物学报》1997,14(2):41-44
用0、50、100和150 X 10-6浓度的苯酚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苯酚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苯酚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150 ppm是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经苯酚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其根和茎的生长都抑制了,而鲜重、干重、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则明显减少,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2.
对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海洋链霉菌H41-59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研究。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甾醇类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25-四醇(4)、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5)、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6)、麦角甾-8(9),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7)、麦角甾-8(14),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8)、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β-二醇(9)、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这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发现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5、7和8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50μg/m L。  相似文献   

13.
铜胁迫对拟南芥幼苗生长和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Murashige and Skoog(MS)培养实验,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Cu2+胁迫对拟南芥幼苗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甲基化模式的变化,同时比较其与幼苗鲜重、根系生长对Cu2+胁迫的敏感性。结果表明:0、0.25、1.0 mg獉L-1Cu2+处理15 d后,幼苗根长及鲜重变化差异不显著,而幼苗基因组MSAP率随Cu2+浓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5.93%、16.28%和15.83%;高浓度Cu2+胁迫下(3.0 mg獉L-1),根长显著变短,鲜重显著降低,MSAP率为14.26%;Cu2+胁迫(0.25~3.0 mg獉L-1)下,拟南芥幼苗基因组超甲基化(M型)位点及去甲基化(D型)位点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Msp I酶较Hpa II酶对胁迫反应更敏感。因此,拟南芥幼苗MSAP变化对低浓度Cu2+胁迫响应敏感,可作为Cu污染的早期诊断和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4.
黄花棘豆水提液对燕麦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燕麦种子和幼苗为受体,采用室内培养皿法、室内盆栽法和生化分析法,研究了甘肃天祝草地有毒植物黄花棘豆水浸提液对燕麦种子、幼苗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黄花棘豆水提液均可抑制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化感抑制作用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大显著增强;燕麦幼苗根在高浓度的黄花棘豆水提液作用下表现出畸形.(2)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大,根尖有丝分裂逐渐减弱及分裂高峰时间逐渐推迟,种子淀粉酶活性也逐渐下降.(3)燕麦幼苗茎叶部和根部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大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则逐渐升高.(4)随着黄花棘豆水提液浓度的增大,其对燕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研究发现,黄花棘豆水提液通过降低燕麦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抑制保护性酶活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伤害,导致根尖细胞分裂缓慢,抑制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从而表现出化感作用,且化感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竹叶楠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得坡  王发松  张宏达  任三香   《广西植物》2000,20(2):181-184
利用 GC- MS联用技术从竹叶楠 (Phoebe faberi)叶挥发油中鉴定了 2 6个萜类化合物 ,如(Z) - (R) - (+) - 3,7,11-三甲基 - 1,6 ,10 -十二碳三烯 - 3-醇 (相对含量 39.34% )、β-丁香烯 (2 9.18% )、姜烯 (5.16 % )和氧化丁香烯 (4 .2 1% )。该挥发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在培养基油浓度小于2 .0 μL/ m L的情况下 ,能够完全抑制新型隐球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球毛壳霉等皮肤真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6.
铜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2,他引:60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污染对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污染(<10mg·L^-1)对三叶草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甚至促进幼苗生长,植株干重、鲜重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略微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略微升高,保护酶系统仍保持平衡.但随Cu浓度(10~100mg·L^-1)增加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三叶草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须根短且数目少,植株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叶片发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并随Cu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更显著。同时,随Cu浓度增加,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电导率显著升高,MDA水平上升,且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7%和71.3%,而POD活性却明显上升,比对照升高了10.6倍。  相似文献   

17.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二萜化合物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各浓度冬凌草甲素处理均降低了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至最终萌发时间,12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分别为对照的87.76%、70.37%、83.19%、27.72%,说明高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对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2)冬凌草甲素处理后培养拟南芥幼苗2周,6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拟南芥根甚至出现侧根不生长的现象;12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幼苗主根长度比对照组降低了79.05%,其鲜重、干重和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为对照的58.41%、63.33%和93.91%。(3)不同浓度和时间的冬凌草甲素处理整体上显著促进了拟南芥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与冬凌草甲素的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均密切相关;拟南芥幼苗能通过增加自身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体酚类化合物污染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0、50、100和150×10-6浓度的苯酚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苯酚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苯酚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150ppm是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经苯酚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其根和茎的生长都抑制了,而鲜重、干重、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则明显减少,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9.
苘麻是旱田常见杂草,可造成作物减产,化感作用是造成减产的可能原因之一。本研究分析了苘麻挥发油成分对3种旱田作物小麦、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苘麻挥发油中鉴定出26种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1%,其中,低分子量萜类成分有α-蒎烯、桉树醇、α-松油烯、β-松油烯、反式α-紫罗兰酮、反式β-紫罗兰酮。苘麻挥发油饱和水溶液能通过滤纸和土壤2种基质抑制3种作物种子萌发。苘麻挥发油能通过空气、滤纸和土壤3 种基质抑制3种作物幼苗生长,对小麦的抑制作用最强,玉米和大豆次之。苘麻挥发油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以空气载体最强,滤纸和土壤载体次之。挥发油中低分子量的萜类成分可能是重要的化感成分。  相似文献   

20.
研究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Leukamenin E对拟南芥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以及根生长发育的作用模式,并探讨植物激素生长素和乙烯可能介导Leukamenin E影响拟南芥主根生长、侧根和根毛发育的初步机制。结果表明:Leukamenin E浓度在10~160μmol·L~(-1)范围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Leukamenin E(80~160μmol·L-1)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速率。Leukamenin E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下胚轴的抑制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Leukamenin E通过阻滞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伸长进而抑制主根的生长,并能促进侧根提前发生并影响其形成数量,同时减少根毛密度及降低根毛长度。Leukamenin E联合乙烯利(乙烯释放剂)处理可阻止乙烯利单独使用对拟南芥幼苗根毛生长的促进作用,与Ag+(乙烯竞争抑制剂)联合乙烯利的作用效果相一致,表明Leukamenin E可能通过干扰根细胞乙烯途径而抑制根毛发育。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和酶联免疫检测的结果发现,Leukamenin E显著上调拟南芥幼苗根组织中生长素(IAA)水平,表明生长素可能作为主要因子介导了Leukamenin E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