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分型及其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F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皮质厚度、灰白质界限、白质信号及脑回和脑沟形态。分析病变区信号变化和皮质厚度,对FCD的MRI表现进行分型。结果 FCD的MR影像表现可分为3型: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放射带型10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白质内异常信号从皮质向侧脑室延伸;高信号型25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片状T2WI/FLAIR高信号,皮质增厚,但无放射带;轻微型19例,表现为无皮质下高信号,皮质T2WI/FLAIR轻微高信号,皮质增厚。结论 FCD的病变表现多样,可分为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3种类型,FCD的影像分型有助于其影像诊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特征性表现,探讨不同病理类型FCD各自的特异性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FCD患者的MRI表现.将44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FCD Ⅰ型和Ⅱ型,观察以下MRI征象在两种类型中的出现情况:(1)局灶性皮层增厚;(2)灰、白质分界不清;(3)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或)T2WI上白质内向脑室方向延伸的锥形异常增高信号;(4)脑叶发育不全;(5)FLAIR上灰质信号强度增高;(6)T2WI上灰质信号强度增高;(7)FLAIR上皮层下白质信号强度增高;(8)T2WI上皮层下白质信号强度增高;(9)T1WI上皮层下白质信号强度减低.2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校正χ2检验.结果 44例FCD患者中FCD Ⅰ型30例,FCDⅡ型14例.共32例患者MRI表现异常,灰、白质分界不清为最常见征象(23例).其中FCD Ⅰ型患者中MRI表现异常者21例,特征性表现为脑叶发育不全11例,FCDⅡ型脑叶发育不全0例,两种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5.0286,P=0.0249).FCDⅡ型患者中MRI表现异常者11例,特征性表现为局灶性皮层增厚10例,FCD Ⅰ型为11例(χ2=4.6234,P=0.0315);FLAIR上白质信号增高9例,FCD Ⅰ型为7例(χ2=6.9180,P=0.0085);白质内向脑室方向延伸的锥形异常增高信号4例,FCD Ⅰ型为0例(连续性校正χ2=6.2883,P=0.0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征象两种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FCD的MRI表现各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不同病理类型FCD的早期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3.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病理分型的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行癫痫手术治疗后病理符合FC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检查。根据Palmini的FCD分型标准,分型后分别总结患者的MRI特点。结果共28例患者符合标准,其中FCDⅠ型与Ⅱ型各14例。FCDⅠ型患者中,9例病灶位于颞叶,6例合并海马硬化。其中MRI表现异常者8例,表现为灰白质交界不清,局部皮层增厚、形态异常等特征;FCDⅡ型患者中,病灶位于额叶7例,2例合并海马硬化。其中MRI表现异常者11例,多表现为脑回形态异常,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WI上白质信号增高,以及白质内条带状异常增高信号向脑室方向延伸等特点。结论不同病理分型的FCD在MRI上表现的特点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对手术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FCD的110例患者的MR表现.按照Palmini分类,将其分为Ⅰ型及Ⅱ型.统计FCD的脑内分布及影像诊断阳性率.结果 FCD Ⅰ型81例,FCDⅡ型29例;单一合并海马硬化49例,单一合并占位性病变3例,有三重病理表现7例.病灶位于颞叶共86例.影像诊断FCD阳性17例,其中FCD Ⅰ型诊断率14.8%(12/81),FCDⅡ型17.2%(5/29);海马硬化诊断特异度90.7%,灵敏度42.9%.常规MR扫描,FCD Ⅰ型异常表现不明显,FLAIR序列可见稍高信号;FCDⅡ型可有典型的皮层增厚、灰白质分界模糊、压水高信号及局限性脑萎缩;多重病理者海马硬化或占位性病变周围见皮层的影像学异常.结论 FCD好发于颞叶,以Ⅰ型为多,可合并多重病理表现,虽然FLAIR序列对FCD较为敏感,但目前影像诊断率仍较低.海马硬化或占位性病变要注意病变相邻皮质的微小异常或占位周围的灰白质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CD )M 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FCD患者74例,根据 FCD的M RI表现,把FCD分为3种类型:放射带型、高信号型、轻微型。分析FCD的M RI分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74例患者中,放射带型12例,表现皮层和/或皮层下T2 WI/FLAIR上高信号,白质内三角形或带状异常信号从皮层向侧脑室方向延伸。高信号型32例,表现皮层和/或皮层下片状 T2 WI/FLAIR高信号,伴有皮层增厚,但是无放射带表现。轻微型30例,仅表现皮层T2 WI/FLAIR略高信号,伴有皮层增厚,但无皮层下高信号表现。放射带型FCD的病理类型多为ⅡB型,高信号型 FCD的病理多表现为ⅡA型及ⅡB型,轻微型FCD病理稍多见于ⅠA型和ⅠB型。结论了解FCD的M RI表现及分型有利于提高FCD的正确诊断,并有助于提示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SPGR(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分析对神经元移行异常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采集常规SET1WI、FSET2WI和针对脑组织解剖的3D-FSPGR T1WI序列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最终诊断包括15例多小脑回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1例无/巨脑回畸形、6例灰质异位以及3例脑裂畸形。单纯常规MRI诊断了21例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9例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在常规MRI上不能诊断,包括4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及1例脑裂畸形合并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多小脑回畸形常规MR表现为局限性脑皮层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增厚并浅小脑沟。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常规MRI表现侧脑室形态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侧脑室体后部旁、前角室管膜下类圆形灰质结节信号影。脑裂畸形合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常规MRI表现为仅有脑裂畸形,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除脑裂畸形外,还有局限性脑灰白质分界欠清。结论 3D-FSPGR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解剖结构,帮助其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7.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特征。方法分析5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灰质异位23例,脑裂畸形12例,多小脑回9例,巨脑回5例,无脑回1例。脑灰质异位MR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区,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多小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而浅。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宽,灰质增厚,白质变薄。无脑回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呈肾形,正常脑沟和脑回消失,皮质增厚,白质变薄。结论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最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内真菌感染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诊断为脑真菌感染患者的MRI形态及信号表现特征。结果6例脑内真菌感染MRI均有清晰显示,其中2例为单发,位于额叶皮层和皮层下;4例为多发病变,位于半球脑皮层、皮层下、深部白质和基底节区,呈多发斑片状。MRI T 1WI均呈等低信号,T 2WI均呈周围高中间稍低信号,DWI呈等和稍高信号;MRI增强检查病灶表现为斑片状、不规则环状或脑回样较明显强化,病灶中心坏死区均无强化。结论脑内真菌感染临床和影像缺少特异性,但部分患者MRI如果表现为多发,累及范围较大,T 2WI呈周围高中间低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检查表现为斑片状、不规则环状或脑回样较明显强化,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我院神经内科及儿内科确诊为脑皮质层状坏死患者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在发病后MRI均有异常表现,病灶区呈层状短T1、长T2改变(13/13),其中6例(6/13)呈短T1、长T2改变出现在病灶侧皮质表面或沿脑回走行;3例(3/13)同时出现在病灶侧皮质表面或沿脑回走行、病灶侧基底节区和皮质下;2例(2/13)仅出现在病灶侧基底节区和皮质下;2例(2/13)呈斑点状出现在病变区内。FLAIR像上均呈高信号(13/13),即使T1WI高信号消失后,FLAIR高信号仍可持续1年左右(2/13)。DWI像上有9例(9/13)表现为弥散受限,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较T1WI高信号显示病变范围更广有3例(3/13)。GD-DTPA早期即可明显强化,多呈线样、脑回样强化。结论:引起脑皮质层状坏死的病因较多,影像学上有特征性改变,T1WI脑回样高信号和长时间FLAIR高信号是其特异征象,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MRI表现及其与临床分度及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9例无窒息史的正常新生儿作对照,观察46例HIE患儿初期的MRI表现及28例复查病例的MRI表现。结果 (1)MRI能显示HIE患儿的12种早期异常征象,其中T1WI皮层高信号、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高信号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硬膜下出血(SDH)3种征象在轻度组与中、重度HI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另外6种征象(弥漫性脑水肿、T1WI双侧基底节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实质出血、脑回征、灰白质分界不清及胼胝体水肿),在中、重度与轻度HI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这些征象是脑损伤严重的表现。(2)双侧基底节区广泛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水肿。大面积脑梗死,脑回征以及脑实质广泛出血5种早期征象提示预后不良。常常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MRI可以客观反映新生儿HIE早期脑损伤的严重情况,并可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