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牙锁(ya he)的矫治及其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牙锁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畸形,以第二磨牙正锁更为多见,也可见到第一磨牙及前磨牙锁 ,可表现为个别牙锁或多个牙锁 ,影响患者咬合功能,并对美观及口腔健康带来危害.锁牙齿不仅存在水平向(颊舌向)而且存在垂直向及近远中方向.针对不同锁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牙锁的固定矫治方法有改良腭杠腭侧牵引矫正法、方丝"T"形曲矫正法、附弓丝固定矫正法、腭杠或腭弓缩弓法、舌弓扩弓法、固定矫治器弓丝矫正法及拔牙矫治法等.在治疗后牙锁中,解除拥挤开辟间隙是前提,对锁牙齿进行垂直向控制是关键,根据锁类型确定矫治方法是保证.拔牙矫治不失为一种治疗锁的简便方法. 后牙锁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畸形,以第二磨牙正锁更为多见,也可见到第一磨牙及前磨牙锁 ,可表现为个别牙锁或多个牙锁 ,影响患者咬合功能,并对美观及口腔健康带来危害.本文针对临床常见的后牙锁类型及其矫治方法、效果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改良Nance弓矫治后牙锁(牙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牙锁[牙合]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以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更为多见.锁[牙合]牙齿不仅在水平向,而且在垂直向及近远中向同时伴有其它各种畸形.临床根据不同情况矫治锁[牙合]的方法较多,本文介绍应用改良Nance弓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伴前牙深覆[牙合]12 例,既矫正了锁[牙合]又能快速打开咬合,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方法7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非开[牙合]病例,减数双尖牙矫治,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结合摇椅弓控制前牙覆[牙合],种植体同时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用于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后的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43mm,MP/SN角平均减小3.35°,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下颌磨牙平均压低1.79mm,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2.63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垂直向控制手段为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在内的牙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分析矫治力作用在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 ,认清牙齿移动的机理。结果 利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 |6 7畸形可以使后牙远中直立并压低 ,前牙在垂直牵引力作用下会抵消“摇椅形”弓丝对其的压低作用而牙合向移动。但要注意“摇椅形”弓丝的弧度不能太大。结论 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符合开牙合畸形治疗机理 :前牙牙合向移动 ,后牙直立及压低。可以取得与应用多曲方丝弓治疗开牙合的同样效果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开牙合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在内的(牙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矫治力作用在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认清牙齿移动的机理.结果利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 67畸形可以使后牙远中直立并压低,前牙在垂直牵引力作用下会抵消"摇椅形"弓丝对其的压低作用而(牙合)向移动.但要注意"摇椅形,,弓丝的弧度不能太大.结论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符合开(牙合)畸形治疗机理:前牙(牙合)向移动,后牙直立及压低.可以取得与应用多曲方丝弓治疗开(牙合)的同样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开(牙合)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上颌牙槽弓宽度的变化及对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不拔牙矫治患者20例,使用口外弓颈牵引及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测量分析矫治前后记存模型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间牙槽弓宽度的变化。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及尖牙牙槽弓宽度矫治后分别增加了2.39、3.17和1.65mm,与矫治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扩大腭弓改善上颌牙槽弓宽度的不调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不拔牙矫治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锁[牙合]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分为正锁[牙合]和反锁牙合。处于游离端位置的第二磨牙区锁[牙合]的矫治一直是正畸治疗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微小种植体支抗腭移或颊移上颌后牙,颊移下颌后牙解决第二磨牙区正、反锁[牙合]的方法,并对如何解决矫治中会出现的锁[牙合]伴上下后牙近中倾斜、拥挤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8.
在正畸矫治的后期 ,常常出现双尖牙牙合接触欠佳甚至无牙合接触、而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为中性牙合关系的情况。笔者设计了一种利用细圆丝小摇椅弓加前牙轻力垂直牵引来改善后牙牙合接触并建立完美Tweed牙合的方法 ,现就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1.样本选择 :选取己进入矫治后期的存在双尖牙牙合接触欠佳或无牙合接触而其余情况正常的病例 2 6例 ,其中 18例为拔牙病例 ,8例为非拔牙病例 ,拔牙病例中 7例为直丝弓技术矫治 ,其余均为方丝弓技术矫治。 2 6例患者中 ,男性 11例 ,女性 15例 ,年龄范围 11岁~ 2 5岁 ,平…  相似文献   

9.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18(4):314-316
目的验证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在内的(牙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矫治力作用在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认清牙齿移动的机理.结果利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 67畸形可以使后牙远中直立并压低,前牙在垂直牵引力作用下会抵消"摇椅形"弓丝对其的压低作用而(牙合)向移动.但要注意"摇椅形,,弓丝的弧度不能太大.结论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符合开(牙合)畸形治疗机理前牙(牙合)向移动,后牙直立及压低.可以取得与应用多曲方丝弓治疗开(牙合)的同样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开(牙合)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改良腭弓矫治伴有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错位的单侧或双侧正锁(牙合).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8月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正畸患者20例,男7例,女14例,年龄15~36岁.采用直径1.2 mm不锈钢丝弯制改良腭弓拉颊侧错位的上颌第二磨牙入牙列,根据错(牙合)情况下颌牙弓采用固定矫治器和/或交互牵引配合矫治,观察临床疗效.每个病例正锁(牙合)纠正前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比较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在2~4.5个月内完成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矫治,磨牙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颅面软硬组织测量值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改良腭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装置.  相似文献   

11.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2 3例(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12 .1岁)。1)AngleⅡ/ 1牙性错牙合,替牙合或年轻恒牙合。2 )所有病例均未拔牙治疗。3)采用颈带-口外弓推磨牙向后解除Ⅱ类错牙合。4 )治疗后后牙关系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双侧后牙咬合关系好。1.2 临床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取记存模,采用方丝弓或直丝弓技术,矫治结束后均用hawley保持器保持。对深覆牙合患者应注意保持器舌侧塑料的位置,以防止牙齿牙合向伸长。应用颈带向后牵引时,口外弓应根据患者面下1/ 3的高度而确定…  相似文献   

12.
舌侧钮在临床通常是用于粘贴在正畸牙齿舌侧 ,作为矫治施力点 ,配合活动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 ,经弹力牵引矫治牙颌畸形 ,如固定矫治治疗中利用与对牙合牙交互牵引进行矫治正锁牙合、反锁牙合 ,或者活动矫治治疗中粘固于活动矫治器基托上 ,作为矫治力源支抗矫正扭转牙齿。现介绍将舌侧钮粘贴在正畸牙唇侧 ,牙轴线上 ,托槽下方位置 ,在此处有三种特殊用途。  在方丝弓矫治第二阶段 ,将舌侧钮粘上牵尖牙向远中移动中 ,临床上常用圆不锈钢弓丝 (直径 0 .2mm或 0 .45mm) ,作为正畸治疗中排齐整牙弓后的尖牙运中移动弓丝 ,此弓丝仍结扎入槽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正治疗中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18岁8个月至25岁6个月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患者24例,分析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加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Ptm-6与So-6AP虽有增大(P〈0.05),但支抗磨牙的前移量不到拔牙间隙的1/5;6-PP、MP-FH及ANS-Me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支抗磨牙在垂直方向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水平方向上无支抗磨牙的舌向倾斜及近中舌向扭转。结论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稳定支抗磨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中设计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的病例进行调查,观察关闭间隙后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情况。方法:选择病例41例,男10例,女31例,初诊年龄平均21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2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的拔牙间隙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病例除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差别无显著性以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减数第二磨牙矫治病例除上颌第一磨牙牙轴倾斜度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一磨牙牙轴夹角无显著性差别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后牙不易达到根平行,下颌后牙容易达到根平行。结论: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的矫治方法可以实现下颌拔牙间隙相邻后牙的根平行,但对于上颌拔牙间隙两侧的牙齿很难实现根平行。原因主要是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密切,对上颌后牙的牙根移动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15.
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时常发生,正畸临床矫治有一定的难度.依据错(牙合)的不同情况,作者提出4种临床矫治方法:一是上下颌牙齿交互牵引;二是利用上下颌的正畸弓丝移动上下牙齿向颊、舌方向;三是拔除锁(牙合)牙,让第三磨牙自动近移替代第二磨牙;四是利用种植钉作支抗,用皮链牵引其达到正常牙位;评估了4 种矫治方法的优、缺点.在讨论中叙述了矫治的临床应用、如何选择矫治方法以及在矫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前牙反牙合伴严重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矫治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应用多用途口外弓矫治前牙反牙合伴严重牙列拥挤患者12例,在推磨牙远移的同时前牵引上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拥挤的牙齿提供间隙。结果 12例患者通过治疗在较短的时间内磨牙远移的同时矫治了前牙反牙合,并为拥挤的牙齿提供间隙,从而避免拔牙矫治。结论多用途口外弓将口外弓与前牵引合二为一,利用前牵引上颌的反作用同时推磨牙远移,可与头帽配合使用,可缩短疗程,有效减少拔牙矫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正畸病人后牙段腭弓形态的规律,为临床预成腭杠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60例正畸病人,按牙齿萌出情况(牙龄)分为3组,灌取上颌模型,测量第一磨牙区腭弓的高度、宽度和弧长,统计分析.结果:恒牙列组后牙段腭弓高度、宽度及弧长测量值最大,替牙组最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由替牙列向恒牙列的发育过程中,腭弓也在发育,其趋势是高度,宽度和弧长的不断增加,尤其以替牙列向恒牙期过度时,此变化最为明显(P<0.01).临床使用腭杠时需注意腭部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马力杠扩弓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单侧或双侧后牙反[牙合]病例,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经过初步排齐整平后,在上颌加入马力杠用结扎丝固定。扩弓前、后取石膏模型,测量上颌尖牙间距、第一、二前磨牙间距,第一磨牙间距、第一磨牙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扩弓前、后的变化。结果:马力杠扩弓后上颌尖牙间距、第一、二前磨牙间距,第一磨牙间距分别增加了3.3mm、3.4mm、2.9mm、4.8mm,第一磨牙牙冠颊倾9.9°,远中颊向扭转﹣4.8°,具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反均解除,并过矫正,平均疗程5.4周。结论:利用马力杠扩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快速解除后牙牙性反[牙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摇椅形"弓丝矫治前牙开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摇椅形”弓丝对前牙开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 14例前牙开牙合的患者应用“摇椅形”弓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进行矫治 ,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 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内收 ,下颌磨牙直立 ,牙合平面改建 ;同时控制了开牙合患者垂直方向的生长。结论 应用“摇椅形”弓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符合利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开牙合的机理 ,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拔除1~3颗第一磨牙,采用0.022×0.028英寸直丝托槽,常规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疗程19~32个月,平均为25个月。颌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FH-MP、SN-MP减小,OP-SN、PP-MP增大,且OP-SN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L1-MP减小,U1-PP增大,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U6-PP减小、L6-MP增大,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FMIA、y-轴角、NBa-PtGn减小,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第一磨牙矫治,下后牙及上前牙伸长,下切牙压低,(牙合)平面角增大,(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关闭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前后,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无明显变化,但对高角及开(牙合)患者仍需要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