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草珊瑚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确定最佳干燥方法、提高草珊瑚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40、50、 60、70℃)、不同烘干时间(4、6 h)10种方法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草珊瑚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绿原酸、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5个有效成分的含量;运用TOPSIS综合分析法对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干燥方式对有效成分含量影响显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下有效成分含量由高至低的排序为:50℃烘干4 h40℃烘干4 h50℃烘干6 h阴干40℃烘干6 h60℃烘干4 h60℃烘干6 h晒干70℃烘干4 h70℃烘干6 h。结论:50℃烘干4 h为10种干燥方式中最优的草珊瑚干燥方法,可为草珊瑚的产地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祖师麻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祖师麻甲素和伞形花内酯、紫丁香苷含量,流动相均为乙腈-0.1%甲酸水(15∶85),检测波长依次为326,265 nm;利用UV测定总香豆素含量,检测波长326 nm。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自然晒干、自然阴干、烘箱干燥、真空干燥对祖师麻中祖师麻甲素、伞形花内酯、紫丁香苷和总香豆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干燥方式对祖师麻甲素质量分数的影响顺序为真空干燥>80℃烘干>40℃烘干>50℃烘干>自然阴干>60℃烘干>105℃烘干>自然晒干,伞形花内酯为80℃烘干>自然阴干>真空干燥>105℃烘干>50℃烘干>60℃烘干>40℃烘干>自然晒干,紫丁香苷为40℃烘干>自然阴干>自然晒干>真空干燥≈50℃烘干>60℃烘干>80℃烘干>105℃烘干,总香豆素为真空干燥>自然阴干>50℃烘干>自然晒干>60℃烘干>80℃烘干>40℃烘干>105℃烘干。结论:真空干燥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各有效成分,其次为自然阴干和50℃烘干。建议产地加工生产时采用自然阴干;若产地或饮片厂家条件允许,建议采用35℃真空干燥,其次选择50℃烘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建立射干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对采收期的射干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55℃、85℃、105℃烘干5种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射干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晒干、阴干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鲜药材有所下降,晒干样品含量降低了27%,阴干样品含量降低了9%;三种烘干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其中以105℃烘干2h效果为最佳,85℃次之。结论:研究表明105℃烘干2h为射干最佳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有效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晒干、阴干、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5种干燥方法对远志筒及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HPLC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对远志筒及根中远志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远志酸、远志皂苷元、细叶远志皂苷的组成和含量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OPSIS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远志筒和根的干燥方法优选顺序存在差异,远志筒不同干燥方法对有效成分影响的优劣排序为微波干燥60℃热风干燥50℃热风干燥7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40℃热风干燥阴干晒干;远志根中,不同干燥方法的排序为微波干燥60℃热风干燥阴干晒干50℃热风干燥40℃热风干燥7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结论结合生产实践,微波干燥和60℃热风干燥是远志筒和根较适宜的干燥方法,可为远志不同规格药材产地干燥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黄芩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HPLC测定黄芩苷含量为指标,比较自然晒干、自然阴干、60℃烘干、真空干燥、远红外干燥及微波干燥6种方法处理黄芩药材的优劣.结果:采用远红外干燥方法时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的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14.43%;从成本和成分含量及实用性综合分析黄芩应采用自然晒干方法.结论:优选的干燥方法稳定,可控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五种产地加工干燥方法对黄芪药材的外观性状、内在成分的影响规律,以期选出最佳的黄芪药材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方法:对新鲜黄芪药材进行晒干、阴干、热风干燥(50、60、70℃)的处理,比较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对A药材外观性状、浸出物、复水比;采用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HPLC-UV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UV-Vis测定黄芪多糖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对实验数据分析,黄芪物效含量为60℃烘干>晒干>阴干>50℃烘干=70℃烘干,其中60℃烘干和晒干的贡献得率达93.936%,具有绝对优势。阴干,晒干,50℃、60℃、70℃热风干燥五种干燥方法使黄芪达到安全含水(10%)所需时间分别为132 h、60 h、13.5 h、9.5 h、4.5 h。结论:从黄芪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含量等因素考虑,其产地加工方法以60℃热风干燥为宜,但综合经济因素考虑,晒干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桂枝药材中苯丙素类(香豆素、肉桂醇、肉桂酸、桂皮醛、邻甲氧基肉桂醛)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桂枝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后桂枝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6种干燥方法对麻花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6种干燥方法对麻花艽品质的影响.方法 测定干燥时间、折干率、外观色泽.采用自然晒干、自然阴干、杀青后阴干、100℃烘干、微波干燥、冷冻干燥6种干燥方法,HPLC法测定龙胆苦苷、马钱苷酸、6'-O-β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微波干燥、冷冻干燥、杀青后阴干下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积雪草适宜干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晒干、晒半干后热风干燥、阴干、微波以及真空干燥对积雪草全草鲜品进行干燥加工,并测定干燥时间和折干率;参考药典方法对积雪草药材性状特征、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进行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酸、羟基积雪草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和槲皮素的含量;并采用加权评分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排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耗时差异大,其中晒干、阴干和50℃真空干燥超过100 h,微波干燥低至1.5 h;折干率均值为24.83%;不同干燥方法对药材性状影响主要反映在色泽和气味,其中50~70℃热风干燥色泽较佳,为浅绿色,80、85℃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气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水分和灰分含量虽有一定差异,但均符合药典标准;干燥方法对浸出物也有一定影响,晒干方式的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为45.70%,阴干方式的浸出物含量最小,为29.67%;HPLC法测定的7个有效成分含量总和最高的是较为温和的干燥方式阴干,为83.032 mg/g,最低的为75℃热风干燥,为40.982 mg/g;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总和含量最高的为80℃热风干燥,最低的为75℃热风干燥;加权评分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70℃热风干燥、晒半干后50℃热风干燥、50℃热风干燥,85℃热风干燥排在末位。结论积雪草产地的适宜干燥方法为70℃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引种紫锥菊药材的最佳干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晒干、阴干、烘干的方法对紫锥菊药材进行干燥,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紫锥菊植株内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苣酸含量影响最大的为叶;地上部位中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从高到低均为:晒干>阴干>烘干;根部以阴干法菊苣酸含量最高。结论:为有效成分最大提取量与成本最低化,建议药材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别干燥处理,并且地上部分采用晒干法,地下部分采用阴干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干燥方法 和提取温度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量的影响,为确定板蓝根、大青叶规范化生产的干燥技术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晒干、阴干和不同温度的烘干方法 干燥板蓝根、大青叶,采用不同温度水浴提取有效成分,HPLC法测定靛蓝、靛玉红的量.结果 6 0℃烘干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损失最少,以60℃烘干为标准,高温(90℃以上)干燥使板蓝根有效成分损失40%~60%、大青叶有效成分损失30%-60%,阴干也降低了板蓝根、大青叶中的有效成分的量;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水浴温度为80~85℃时对靛蓝、靛玉红的提取率最高,其次是90、75℃,95℃的提取率最低.结论 50~80 ℃烘干和晒干是板蓝根、大青叶适宜的干燥方法 ,阴干和高温烘干的方法 不可取.采用索氏提取方法 、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时,80~85℃水浴温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刘培  陈京  周冰  许源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4):2653-2659
探索药材初加工过程中不同干燥方法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优化和建立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杭白芷鲜品洗净,经烘干、晒干、阴干、硫薰后晒干、石灰掩埋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粉碎,过60目筛,得24组样品。UHPLC-PAD同时测定其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GC-MS测定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含量。将24个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样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100 ℃)干燥>带皮(40 ℃)干燥>去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40 ℃)干燥>去皮晒干>带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100 ℃)干燥>去皮微波干燥>去皮热风(80 ℃)干燥>带皮晒干>带皮硫熏干燥>去皮硫熏干燥>带皮热风(120 ℃)干燥>带皮冷冻干燥>带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120 ℃)干燥>去皮冷冻干燥>去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80 ℃)干燥>去皮阴干>带皮阴干>带皮微波干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杭白芷产地初加工方法以传统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处理为宜,次之为带皮热风(100 ℃)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蟾酥不同干燥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水分含量和三种蟾毒配基类成分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的含量为指标,检测室内避光阴干、室内晾晒、室外晒干、45℃烘干、80℃烘干五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蟾酥质量的影响。结果:室内阴干、室内晾晒、室外晒干5 d后,水分达到《中国药典》要求,45℃烘干、80℃烘干干燥的样品分别于48 h、12 h达到要求;不同干燥方法的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总量都大于6.0%,且室内阴干室内晾晒阳光晾晒恒温45℃恒温80℃。结论:综合考虑蟾毒配基类成分含量、成本及操作难易度等因素,蟾酥的干燥宜采用室内避光阴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优选黔产天花粉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阴干、晒干、烘干、微波干燥、水浸后捣碎晒干等不同加工方法对新鲜天花粉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天花粉蛋白、多糖、皂苷、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天花粉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结果天花粉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综合评分值差异较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微波干燥(0.71)﹥烘干(0.47)﹥晒干(0.25)﹥阴干(0.17)﹥水浸后捣碎晒干(0.00)。结论微波干燥为天花粉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最佳工艺为:取天花粉鲜药材,除去杂质泥土,刮去外皮,切成0.5cm厚的斜片,于55℃微波干燥箱中烘干。该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天花粉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收牡丹皮新鲜药材,分别采用3种现代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下4个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及晒干、阴干处理,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串联法(UPLC-TQ-MS)技术,对牡丹皮中酚及酚苷类、单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类型共1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将14个干燥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牡丹皮药材中化学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红外(40℃)干燥红外(50℃)干燥微波(60℃)干燥红外(60℃)干燥微波(40℃)干燥热风(50℃)干燥微波(50℃)干燥热风(40℃)干燥红外(70℃)干燥微波(70℃)干燥热风(60℃)干燥热风(70℃)干燥阴干晒干。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中各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牡丹皮药材干燥方法以红外(40℃)干燥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连翘叶清除自由基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连翘叶的最佳干燥方法,为连翘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晒干、阴干、烘干、蒸后阴干、煮后阴干5种方法对连翘叶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选取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体外抗氧化模型评价其清除自由基活性,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连翘叶样品中总黄酮和总酚酸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芦丁、连翘苷、连翘酯苷的含量。结果:蒸后阴干、煮后阴干的连翘叶样品清除自由基活性强于晒干、阴干和烘干处理,蒸煮处理可提高连翘叶清除自由基活性,且总酚酸、总黄酮、绿原酸、芦丁、连翘苷、连翘酯苷含量均较高。蒸后阴干样品清除自由基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均最高,而晒干均最低。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连翘叶清除自由基活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较大,蒸后阴干为最佳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干燥方法对大黄9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切片阴干、切片晒干、个子阴干、个子熏干和4种温度(50℃、60℃、70℃、80℃)烘干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为大黄产地加工选用合理的干燥方式、提高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方法:采用HPLC分别测定酚酸类、二蒽酮苷类及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以方差分析比较评价。结果:总游离蒽醌含量,只有个子阴干、个子熏干、切片晒干、切片阴干和80℃烘干处理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0.20%;番泻苷A含量,以个子阴干处理最高,切片阴干方式次之,60℃烘干最低,但均高于16版《日本药局方》规定的0.25%。结论:个子阴干所需时间过长,切片晒干是目前适宜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黄芩叶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6种主要黄酮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芹菜素、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比较自然晾晒、室内通风阴干、烘箱鼓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等5种干燥方法处理黄芩叶的优劣。结果:采用微波干燥的方式黄芩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23.00%;野黄芩苷在黄芩叶中含量较高,其中以微波干燥最高(3.62%),真空干燥最低(2.77%);微波连续加热会导致总黄酮和野黄芩苷含量下降。结论:从成本、有效成分含量和实际操作综合分析,黄芩叶应采用自然晒干或自然晾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 ℃)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 ℃)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 ℃)烘干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选桑叶药材的干燥方式,研究桑叶药材与水提物的质量相关性。方法:以浸出物和芦丁含量为质量指标,比较晒干、阴干和50℃烘干三种干燥方式对桑叶药材质量的影响;制备11批桑叶水提物,比较不同温度下桑叶水提液中芦丁的热稳定性,考察桑叶药材与水提物的质量相关性。结果:干燥方式对桑叶药材的质量影响显著,晒干优于阴干,阴干优于50℃烘干。桑叶药材中水分含量对芦丁含量影响较大;桑叶水提液中芦丁的热稳定性均较差。桑叶药材与水提物的浸出物、芦丁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2。结论:桑叶的干燥方式宜选择晒干并关注水分控制水平,桑叶药材与水提物的浸出物、芦丁含量的相关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