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基于IP的最新视频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了基于IP的最新视频传输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通过压缩编码技术和IP网络传输来实现视频通信的形式、IP视频电话端到端几种方式及VoIP(Video over IP)网络的基本构成;构成VoIP网络各部分的设备的主要作用。重点讨论了最新视频传输技术的协议规范H.323标准和SIP标准及其实现与网络相关技术,并讨论了IP视频通信网的关键设备--VoIP网关和VoIP的人机接口界面。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IP视频网络的基本模型以及会议电视标准、IP视频压缩和传输——H.323标准,提出未来基于H.323标准口视频网络趋向。  相似文献   

3.
以H.263 为主要依据,详细介绍了H.263标准中的差错恢复技术,着重探讨了差错恢复视频编码技术在基于分组的网络(IP网)视频传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H.264视频编码标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264是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ISO/IEC的活动图像专家组(MPEG)联合制定的视频编码新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很好的图像压缩效果并能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从编码效率和网络适应性方面讨论了H.264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最后介绍了它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呼叫中心升级到IP网络呼叫中心,往往采用H.323协议。而采用H.323在IP网络呼叫中心实现CSTA呼叫模型有一定难度。本提出H.450和H.245两种实现方式,并对两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专家通过远程双向视频系统诊断农作物病虫害,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深入研究了Jabber和H.264编码技术,首先通过VFW技术捕获农作物病虫害的视频,H.264编码技术对视频进行压缩,压缩后的视频数据通过Jabber服务器进行传输,对端通过H.264解码播放农作物病虫害视频,从而实现远程诊断。客户端采用Delphi作为开发工具,服务器端采用Jabber2.0实现了设计。  相似文献   

7.
王建波 《电信科学》2003,19(11):35-37
针对IP视频通信来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控制,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从视频传输机制和业务接入控制机制两个方面对IP视频通信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在城域IP网内实现IP视频通信端到端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H.26L是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制定的新的甚低码率图像压缩标准,主要应用于可视电话和网络视频传输。本文讨论了H.26L的编码原理及其相对于H.263视频编码标准的新发展,分析了该标准的优点及实用化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对比实验表明H.26L通过采用1,4精度运动估计、增强的先进帧间预测编码和帧内预测编码.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压缩码率有明显改善,但同时运算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种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军  杨永杰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9):98-99,102
提出了一种基于H.261标准和蓝牙标准的视频压缩算法的无线传输系统。系统以自主研制开发的H.261标准的视频编、解码板为平台,通过蓝牙进行无线视频数据传输,在编解码板和蓝牙模块之间采用了简单方便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高速UART,并采用FPGA来实现,能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码流的控制。因此,系统很好地实现了视频数据压缩算法和传输方式的可升级性。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取得了良好视频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视频编解码技术提出的要求,在MPEG-4精细可伸缩性编码(FG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264的FGS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视觉质量,能较好地满足基于IP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不同终端的视频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标准H.264的核心技术与视频移动通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嵩  周祥平 《无线电工程》2005,35(5):21-23,27
围绕视频的高效压缩、可靠传输和网络友好3个焦点问题,研究了H.264标准编码层压缩性能的提升、网络适配层的网络友好性和编解码器的容错性能。以基于包交换的IP视频信息包为例,分析了H.264对因特网RTP/UDP/IP协议的映射过程。阐述了H.264在视频移动通信、视频流服务与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典型应用特点、传输瓶颈、优化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MPEG-4精细可伸缩性编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码率下,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比基于MPEG-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视觉质量。同时提出了基于H.264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视频点播系统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3.
H.264标准的特点及其改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楼剑  陆亮  虞露  董洁 《电视技术》2003,(6):13-15
首先说明H.264标准中所采用的主要先进技术,然后对H.264标准的性能和复杂度进行分析,提出降低复杂度的方法,最后阐述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多媒体视讯会议相关协议 1.H.264编码及H.239 H.264编码技术是由ITu—T与ISO/IEC的MPEG专家组联合成立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共同开发的新的建议(ITU—T H.264)。它是在采用经典的混合编码的基本框架上吸取了MPEG.4的长处的视频编码算法,它具有高的编码效率:比起H.263编码节省了50%的比特率;加强对延时的限制及对误码和去色的处理机制,增强解码差错恢复能力;提高了对网络的适应性(如对移动和IP网的适应性),采用分层技术,从形式上将编码和信道隔离开来,在源编码过程中考虑信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郭艳雯 《电子科技》2008,21(5):65-68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流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的可分级编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H.264标准是目前最新的国际视频标准,其可分级扩展正在制定过程中。文中根据可分级的3个主要分类,介绍了H.264可分级扩展的主体框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结合JVT官方参考软件JSVM9.1进行了性能测试,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的远程视频系统,由于受到广域网带宽的限制,必须要有更高的压缩比,良好的网络适应性和内在的抗丢包能力、抗误码机制的视频编码压缩技术,而H.264正是满足这一些功能的技术,这里要阐述H.264视频编码压缩的技术以及H.264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针对H.264视频编码标准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当前视频通信系统的不同容错算法:针对H.264标准的系统框架层面.分别就VCL和NAL对于视频传输的QoS进行了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孔军  蒋敏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7):75-77,80
围绕IP多播技术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深入讨论了系统中引入的IP多播技术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根据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图,使用UML语言构架出系统软件平台,给出实现基于IP多播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的一般算法,通过对WinSock套接字的实现,完成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通信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H.323视讯会议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讯会议需求变为现实,通过视讯会议系统可以依托原有的IP网络召开覆盖全网的多点视讯会议,实现双向的实时交互;并能够借助该系统实现远程电视教学、远程图文共享及网上会见等功能。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H.320技术不同,H.323是一种基于IP网络包交换的视频会议技术标准,它为音频、视频及数据在IP网络——  相似文献   

20.
周靖 《电信技术》2002,(9):22-22
视频应用一直是高质量通信的试金石,从80年代初期CCITT提出最早的基于电路交换的会议电视标准至今,视频应用一直是萦绕在通信技术人员心头的一个难解的情结。这不仅是因为视频应用对网络带宽和终端设备的要求比较苛刻,造成视频应用的价格昂贵,还因为可以满足大众需要的视频应用的价格又必须低廉,两者的矛盾让视频应用多年的发展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今天,宽带网络和NGN的高速发展为视频应用带来了重新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刊特组织本期专题,邀请信息产业部IP及多媒体研究组组长蒋林涛担任总策划,就国内正在开始的视频应用(特别是基于IP的会议电视技术)进行一些介绍。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适用于公众的视频应用网络在国内屈指可数且都基本处于前期预研阶段,因此,本期专题主要侧重于用何种标准技术体系构建电信级的视频网络,网络整体如何组织,视频应用如何实现,视频设备的构成如何去适应新型网络的结构,以及一些比较成功的视频应用的案例。正如某位业内人事所言:“视频应用将为过剩的网络带宽带来充足的业务,但如何组织这样一个有别于传统电话和IP业务的网络仍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