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在老年人中采用锁定钢板固定对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4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手术,17例接受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锁定钢板固定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6%),保守治疗组为(8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固定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低于保守组(P<0.05),而术后肿胀程度恢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固定组术后6月Neer评分、DASH评分、CMS反映的肩功能恢复均好于保守组(P<0.05)。锁定钢板固定组并发症较保守组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但不同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我科收治的42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加速康复组和传统组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吞咽功能。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资料方面,加速康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短(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术后1天、1月、6月VAS评分及术后1月、6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天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其余时点及VAS评分、JOA评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吞咽功能评分方面,加速康复组在术后1天、术后1月轻度及以下吞咽困难比例较传统组高,中度吞咽困难患者比例较低(P<0.05),而术后6月两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加速康复组出现1例皮肤浅层感染,2例尿潴留,传统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再次手术患者,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 加速康复理念运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中,可改善围手术期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体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微侵袭组(n=12)和大骨瓣组(n=26)。微侵袭组给予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大骨瓣组采用基底节区改良翼点入路,骨窗大小约为6 cm×8 cm。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临床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微侵袭组患者总好转率为91.67%,高于大骨瓣组的73.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ND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手术前(P<0.05),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手术前(P<0.05),微侵袭组患者NDS评分明显低于大骨瓣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相比,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骨盆前环常用断层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骨盆疾患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骨盆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107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54例。分别测量髂前上棘后方2 cm、4.5 cm横断面处左右两侧最大的直线深度、通道的宽度、最小倾斜角度及髂嵴间的距离,测量髂前下棘横断面处左右两侧最大的直线深度及其倾斜角度、通道的宽度、最小倾斜角度、髂前下棘间的距离,比较男、女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男、女两组在髂前上棘后2 cm处最大直线深度、通道的宽度、最小倾斜角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髂嵴间的距离在男、女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在髂前上棘后4.5 cm处最大的直线深度、通道的宽度、最小倾斜角度、髂嵴间的距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在髂前下棘处最大直线深度、通道的宽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获取最大深度时的倾斜角度、最小倾斜角度和髂前下棘间的距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之间各参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了解骨盆前环常用断层的解剖学特点,可提高临床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桡骨小头内固定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桡骨小头Hotchkiss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为该类骨折的处理策略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3例伴桡骨小头HotchkissⅢ型骨折的恐怖三联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就桡骨小头的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其中10例行保留桡骨小头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者为内固定组,13例行桡骨小头切除后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者为置换组。对所有患者行至少1年,结合手术相关指标、肘关节功能评分、成本-效益分析、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等综合分析两种方案处理恐怖三联征中桡骨小头Hotchkiss Ⅲ型骨折的医疗、经济效益并作比较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内固定组长于置换组(P<0.05),切口长度、术后当天疼痛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复查,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示,置换组总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其中其肘关节疼痛、功能范围恢复均优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稳定性、日常活动完成情况评分对比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质量-效益分析显示,内固定组治疗费用低于置换组(P<0.05),治疗效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置换组(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TTE中该类复杂骨折,从而恢复肘关节日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桡骨小头置换术创伤较小,功能改善较优,但内固定术治疗效益及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下段直肠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48例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A组),并与同期186例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B组)。结果 两组病人之间年龄、性别比例、肿瘤最大横径、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个数、术后并发症、术前Wexner评分、术前肛门最大收缩压、术后Wexner评分、术后肛门最大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之间肿瘤下缘至齿线距离、体质指数、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年龄、肿瘤最大横径、新辅助放化疗比例、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术后并发症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BMI、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下段直肠癌是有效的,尤其适合于低位、骨盆狭窄的男性直肠癌患者,但要充分准备,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应用于右半肝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7年08月~2019年08月于我院进行右半肝切除术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快速康复组(ERAS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本资料,及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术后恢复质量(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及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在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CRP方面ERAS组数值低于后者(P<0.05)。结论 在右半肝切除的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创伤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弹力线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分别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中重度混合痔的高龄患者100例,根据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行PPH联合外剥内扎术,观察组行RPH联合外剥内扎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直肠肛管压力无显著变化,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失禁量表(Wexner)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肛门功能,在中重度混合痔高龄患者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分析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由同一团队完成的60例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病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平均分为四组:A组(病例1~15)、B组(病例16~30)、C组(病例31~45)、D组(病例46~60)。统计每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可见,随着手术例数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下降趋势,进行两两比较,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B、C、D三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C、D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C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具有丰富后腹腔镜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经验的泌尿外科医师,30例左右是目标性后腹腔镜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臂透视下股骨粗隆间骨折(IF)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IF患者17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观察组(n=88)、对照组(n=88)。对照组行传统钉板类内固定术,观察组行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性愈合用时)、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骨性愈合用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优良率97.73%(86/88)较对照组79.55%(70/8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2/88)与对照组6.82%(6/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治疗IF效果显著,能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髋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reconstruction plate and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screws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posterior pelvic ring fracture.MethodsFifty-eight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osterior pelvic ring fracture treated with two methods from March 2002 to October 2007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wo kinds of internal fixation: percutaneous reconstruction plate (20 males and 9 females, at mean age 37.3 ± 11.3 years) and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screws (21 males and 8 females, at mean age 39.3 ± 10.4 years). Causes of injury included traffic accident in 38 patients, fall from height in 17, and crush in 3. The correlative data of operation duration, number of X-ray exposure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length of incision, Majee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All 5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6 months (mean duration 21.3 month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operation duration, number of X-ray exposures, size of incision,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ajee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valuation indicated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86.1 % for percutaneous reconstruction plate and 88.2 % for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screws.Conclusions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methods is similar in treatment of Tile C pattern posterior pelvic ring fracture. However, the percutaneous reconstruction plate has lower risk of damaging nerves and blood vessels than the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screws. Moreove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is rarely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经皮重建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58例.采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7.3±11.3)岁.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39.3±10.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挤压伤3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Majeed功能评价、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3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Majeed功能评价:经皮重建钢板组优9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86.1%;经皮骶髂螺钉组优10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经皮重建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皮重建钢板较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风险,且术中透视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盆底腹膜重建对直肠癌患者微创低位前切除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接受微创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12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64例实施盆底腹膜重建手术的患者为观察组,64例未实施盆底腹膜重建的患者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围术期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5 d的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3 d的血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术后1 d(P<0.025)。观察组术后、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大便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时(P<0.05)。结论 盆底腹膜重建能够使得实施微创低位切除手术的直肠癌患者Ⅲ~Ⅳ级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得到抑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骶髂螺钉治疗4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用Tornetta复位情况评价表评估复位情况,应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34个月,平均15个月。闭合复位骶骨钉内固定骨盆骨折后环不稳术后分疗效满意。结论掌握骶骨置钉技巧,应用骶骨钉固定骨盆骨折后环不稳,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适于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10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8例手术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例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2例采用拉力螺钉固定,4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均采用双钢板固定;6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2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结果18例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遗留骶髂关节部位酸痛6例,遗留双小腿、双足麻木3例,行走跛行2例。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宜同时固定骨盆前、后环或先行前环切开复位内固定,2~3d后再次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入路:前环采用横切口或髂腹股沟切门,后环用骶髂前入路或后入路。固定方法:对于髂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钢板固定于髂骨内板、耻骨联合上方或前方和耻骨支上方;对于髂骨后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或骶骨骨折采用前路钢板、后路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87例病人,随访3个月~5年,97%的病人满意。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可靠治疗方法,术前应特别重视纠正骨盆骨折内出血。  相似文献   

17.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应用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9月,采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7~69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3例。骨折根据Tile分型,B1型2例,B2型6例,C型11例。前环损伤包括双侧耻骨坐骨支骨折12例,单侧耻骨坐骨支骨折5例,耻骨联合分离2例;后环损伤包括骶髂韧带损伤2例,单侧髂骨骨折3例,单侧骶骨骨折11例,单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骶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6.1 d。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7~123 min,平均61.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15 mL,平均61.1 mL。术后1例发生植钉处切口浅表感染,1例发生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或症状消失。无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肠道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1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9.5周;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2例术前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中,1例功能完全恢复,1例残留轻度跛行症状。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获优13例、良6例,优良率100%;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功能,获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微创治疗骨盆环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