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柯渠青  杜庆锋  张鹏  李钊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798-3804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领域的文献,以期了解我国医联体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于2017-11-05至2018-05-10,以中国知网(CNKI,2007-01-01至2016-12-31)、维普网(2007-01-01至2016-12-3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01-01至2016-12-31)作为数据来源,系统检索2007—2016年我国医联体研究相关的文献。采用网络分析集成软件Ucinet 6.0和二维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共词网络图,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制作聚类树状图。结果 共纳入2007—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685篇。共包含核心作者69位,发文量2篇者50位(发表100篇),发文量≥3篇者19位(发表73篇)。我国医联体研究领域核心区期刊共有11种。词频≥7次的高频关键词37个,词频>44次的关键词6个,分别为“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医疗集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共现次数较高,分别为44、32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医联体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结论 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研究领域文献发文量逐步增长,目前处于学科大发展阶段,该领域暂未形成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背景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政策强调要发挥基层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主战场"作用。 目的 了解我国基层慢性病管理领域研究主题、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9月,通过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关于基层慢性病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09-13。应用Endnote X9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期刊分布、发文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VOSviewer 1.6.14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并对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 结果 共纳入自1977年以来发表的研究型文献4 060篇,发文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全科医学》,共发文329篇(8.10%)。复旦大学是发表基层慢性病管理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机构〔1.75%(71/4 060)〕。高频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慢性病〔8.75%(895/10 224)〕、社区〔7.49%(766/10 224)〕、老年人〔4.90%(501/10 224)〕、糖尿病〔4.62%(472/10 224)〕、高血压〔4.28%(438/10 2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2%(431/10 224)〕、患病率〔4.04%(413/10 224)〕、影响因素〔3.29%(336/10 224)〕、危险因素〔2.60%(266/10 224)〕和生活质量〔1.95%(199/10 224)〕。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点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与社区综合防治,以及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社区护理与康复4个方面。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与"互联网+"、心理/睡眠健康、共病、全科医生与药学服务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 结论 我国基层慢性病管理领域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层管理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与"互联网+"、心理/睡眠健康、共病、全科医生与药学服务相关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3.
背景分级诊疗的叙事总体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现实实践中被用于说服政策目标对象并获得其支持的政策叙事,另一种则是学术叙事,即透过语言来记述研究者探索问题、增进认知(时)的思维活动过程;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者对该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目的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当前分级诊疗学术叙事的演进过程、焦点和特征,旨在为分级诊疗现实实践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03-21,以"分级诊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分工医疗""分工诊疗""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等作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获取发表于中文学术期刊上的、有关分级诊疗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09-01-01至2021-03-21。将文献的题录以EndNote格式导出,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SATI 3.0与UCINET 6.0软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中心性分析与小团体分析,探究分级诊疗学术叙事的进程、焦点和特征,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文献4 882篇。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分级诊疗学术叙事的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9—2013年)、加速阶段(2014—2017年)和规范阶段(2018年至今)。出现频次排在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分级诊疗""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公立医院";接近中心度值排在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分级诊疗""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全科医生";小团体分析可得3组词群,即由"医联体""公立医院改革""双向转诊""全科医生""基层首诊"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的核心词群,由"互联网""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的次生词群,以及由"糖尿病""慢性病""认知""影响因素"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的边缘词群。卫生政策修辞是核心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次生词群与边缘词群正在不断演化、生成。结论分级诊疗学术叙事在与政策实践的互构中逐渐生成,其整体结构不均衡,研究向度较为单一。目前,分级诊疗的学术与政策叙事仍局限于纲领的范畴,理念与制度的落实仍依靠决策层由上至下强推,基层自发、自为的分级诊疗微观实践尚未兴起。  相似文献   

4.
吴勤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29-1238
背景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了解其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系统地梳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进程,把握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7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分级诊疗”“分级医疗”“阶梯医疗预防网”“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分级分工医疗制”“社区首诊”“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诊疗”“分工医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分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01-01至2019-07-31。采用Excel保留并分析数据,对纳入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机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获取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成果的期刊、机构合作、作者分布;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时区图、聚类词和突现词确定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2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287篇,23.28%),发文量前5位的期刊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合计72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研究成果高产机构主要围绕以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4个机构合作群;核心作者共有68位,共发文457篇,占文献总数的37.28%;“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影响因素”“全科医生”一直是分级诊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名词。1949-1978年出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床位”“门诊病人”聚类标签和“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医疗”关键词;1979-2008年出现了“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聚类标签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关键词;2009-2018年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聚类标签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等关键词。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机构间合作较多,但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局限,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逐渐多元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如何通过更紧密的交流协作,从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另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的新格局。本研究以慢性病中单病种致死、致残率较高的脑卒中为切入点,以北京天坛医院-丰台区医疗联合体为载体,整合疾病诊疗规范、质量管理及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开发脑卒中系统化干预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具有插件化和随选即用特点,实现信息共享、区域监测、协同会诊、远程预约等功能,由综合医院优势学科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共同参与,构建脑卒中协同防治医联体模式。借此促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和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提高区域化的脑卒中诊治水平和基层诊疗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刘畅  王宇菲 《中国全科医学》2024,(12):1525-1532
背景 在医疗保险碎片化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结算服务日益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 分析我国异地就医问题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趋势,为异地就医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3-06-10以我国异地就医问题为主题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异地就医领域文献数据,对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特征开展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有效文献590篇。我国异地就医领域研究的文献2009年突破个位数(16篇),此后年发文量呈波浪形变化趋势。核心作者(发文量≥3篇)57位,合计发文量为238篇(40.34%);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值为0.051。研究机构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地方医保管理部门为主;发文量排名第一位的研究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2篇),其次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9篇)、华北理工大学(8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篇)、江西中医药大学(6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1 6。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网络图谱中共有424个节点和1 1...  相似文献   

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贯彻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环节,家庭医生签约率、签约模式以及签约服务内容是广大学者探讨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对家庭医生主题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来探测该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文献不多。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测家庭医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2018-06-03,以“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全科医师”为检索关键词,对2011-2018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采用Citespace 5.2.R2软件根据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地理位置、关键词共现、研究趋势、突现词、聚类图谱方面进行分析,探测我国家庭医生主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结果 共检索出2 565篇文献,剔除与家庭医生主题研究领域明显不相关、报纸发表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后,最终纳入867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机构发文分析显示,参与家庭医生主题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共计87所;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为复旦大学发文数量为44篇,北京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发文数量为17篇,重庆医科大学发文数量为16篇,上海市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发文数量为13篇,上海交通大学发文数量为12篇,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卫生服务中心、海南师范大学发文数量均为10篇,广州医科大学发文数量为9篇;从研究机构地理位置来看,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上海市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卫生服务中心、海南师范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从关键词共现来看,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出现频率很高,说明这些方面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从研究趋势来看,2011-2014年出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全科医学、家庭医生制度、健康管理、签约服务等宏观词汇。2015-2018年出现了糖尿病、分级诊疗、影响因素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培训词汇。从突现词来看,“社区卫生”“全科医学”“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突现。从聚类图谱来看,可视化分析后得到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政策建议、家庭医生式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培训、满意度在内的7个聚类。家庭医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健康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论 健康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面是我国家庭医生主题研究的热点,发展趋势倾向于重点人群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的教育、规范化培训、签约服务的模式、服务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市浦东医院联合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率先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统筹门诊,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本文总结了该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背景 全科医生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要主体。随着实践的深入,有关全科医生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客观评价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是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实践发展的前提。目的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Ucinet对全科医生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及关键词分布进行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全科医生研究发展的历程以及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 2018年1-3月,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篇名=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制度或全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制度”,数据来源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匹配度设定为“精确”,时间为1986-2017年,共检索到3 067篇文献,并对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期刊分布情况展开分析。剔除与主题不符合、重复的文献,筛选出1 836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并对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展开分析。结果 1986-2017年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局部有波动。根据增长速度和变化情况可将1986-2017年的发文量分为以下阶段:1986-1996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萌芽阶段;1997-2010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探索阶段;2011-2017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关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文献全部集中于医学类杂志,其中《中国全科医学》载文量最多(1 021篇)。鲍勇(35篇)、路孝琴(20篇)、赵亚利(20篇)等在全科医生研究方面发文量相对较多,其中鲍勇、杜学礼、张安、梁颖、孙纬等团队合作度较高;胡善联、何江江、谢春艳等团队合作度较高;梁鸿、芦炜、张宜民、黄蛟灵等团队合作度较高。吴春容在2002-2003年,张安、鲍勇在2011-2014年,方玉婷在2011-2013年,杜学礼在2011-2012年,梁颖在2012-2014年,研究较频繁。全科医生研究来源机构共约有190个,其中发文量前3位机构依次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41篇)、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8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7篇)。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主要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等,研究内容主要偏向于教育、培训、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问卷调查等。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共聚为17类,主要从全科医生制度国际经验借鉴、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研究、全科医生绩效评价研究、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研究、全科医生服务效果研究等方面展开分析。关键词前沿趋势分析:1986-1996年是全科医生研究的理论基础阶段;1997-2010年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理论基础研究逐渐转向应用型研究;2011-2017年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对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讨。结论 全科医生研究相对丰富,但还存在事后成效分析相对不足、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动态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应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统一性,聚焦全科医生服务的核心问题,制定适合当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缺少应对老龄化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相对滞后,失能、慢性病人口负担严重,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相较于中国老龄人口、失能人口、慢性病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居家医疗的发展相对迟缓和落后。目的 分析国外居家医疗近十年的研究现状,以期了解居家医疗相关文献研究热点、关注焦点,探讨其现状,展望发展方向。方法 于2019-08-14,以“home-based care”为主题词,检索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WoSCC)发表的居家医疗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2010-2019年(截止日期2019-08-14),采用Web of Science和CiteSpace进行文献检索结果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的共现分析。结果 共纳入3 216篇居家医疗相关文献。2010-2019年,居家医疗相关文献量逐年增加,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多,为1 311篇(40.8%);排在前3位的研究领域为:医疗保健服务(549篇)、公共环境职业健康(420篇)、老年病学(409篇);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5个聚类: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质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研究方案(study protocol)、乳腺癌患者(breast cancer patient)及居家姑息护理(home-based palliative care);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护理出现频次最高(395次),生活质量出现频次次之(325次),艾滋病作为关键词突显性最高;关键词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随机对照试验(0.85)、疾病管理(0.73)、居家干预(0.71)。结论 居家医疗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艾滋病咨询、居家姑息护理、居家服务花费以及心力衰竭家庭康复。国外居家医疗研究全面,不断探索发展模式,整个发展过程相对健全稳定且持续高速。相对来说,我国的居家医疗发展尚处探索和学习阶段。分析文献可以看出居家医疗在改善居家患者生活质量、医疗成本、慢性病康复以及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护需求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术界的关注。目的 全面分析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现状,以发现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19-04-01至2019-07-01,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发表时间为2009-01-01至2019-04-03的有关医养结合领域的文献,统计其发文量。采用CiteSpaceⅤ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文献数量2 524篇。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年度发文数量在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研究机构和作者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尤其是以医学院校为主,但各个研究机构或作者之间缺少学术合作;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显示,中心性排在前3位的关键词有“养老服务业”“养老机构”“养老产业”。最强突现词图谱显示,排在前3位的突现词包括“老人”“医疗”“敬老院”。时间线图谱显示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萌芽、繁荣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的演化路径。结论 政策因素是推动医养结合研究的重要因素;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有关医养结合的难点和对策的研究、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关失能老人或空巢老人医养结合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四类主题。本文预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将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更加突出中医药特色和更加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罗昭旸  刘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535-1540
背景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模式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完善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2018年,重庆市已经实现医联体模式全面覆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于2011年3月成立,经过6年多的发展,医联体取得一定成效。本研究选择该医联体为样本,研究医疗体内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运行情况,为完善重庆市分级诊疗格局提供政策参考。目的 调研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现状、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方法 2017年9-11月和2017年8-10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分别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内共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及患者基本信息、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医务人员双向转诊开展情况及相关因素、患者双向转诊及影响因素,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情况及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结果 医务人员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8.3%(309/350)。288例(93.2%)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职称、来源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工作中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282例(91.3%)。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中双向转诊者151例(53.5%),向上转诊诊者62例(22.0%),向下转诊者69例(24.5%)。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病情已稳定,处于康复期或恢复期;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上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阻碍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下级医院能力不足。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764)。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为57.9%(179/309)。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5)。患者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5.7%(257/300)。182例(70.8%)患者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5,P<0.05)。有过转诊经历的患者83例(32.3%)。促进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诊疗费用高。促进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病情已经处于康复期,没有必要继续治疗;阻碍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核心医院和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分别为98.8%(79/80)和89.3%(158/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8)。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分别为42.5%(34/80)和33.3%(59/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4,P=0.138)。结论 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普遍较高,双向转诊不够顺畅,向上转诊易向下转诊难,医联体医患双方认可度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指导、监管和激励力度,保障转诊顺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研究现状的分析,寻找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研究及防治提供数据和情报支撑.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时间范围2020年1月10日-2020年8月31日,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5.6.R4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共病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共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8月11日收录的共病相关文献,使用BICOMB软件和gCLUTO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及聚类分析,使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引文及关键词的突现分析。结果 共病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作者Mercer SW发文最多,被引最多的是作者Fortin M,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卡罗林斯卡学院,作者Barnett K 2012年发表在Lancet上的文章共被引最多。共提取75个高频主要主题词,归纳出7个研究热点: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包括流行现状和趋势;用药相关研究,涉及多重用药、服药依从性等;医疗支出相关研究,包括疾病花费、医疗服务等;老龄化相关研究,包括老年患者、衰弱、失能等;心理相关研究,涉及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共病管理相关研究,包括共病治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整合照护等;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共病研究,涉及肥胖、卒中、糖尿病等。结论 共病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健康威胁和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单一疾病相比,共病管理更复杂,面临更多挑战,尚需研究者、医疗保健人员和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强基层”“大健康”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和完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颁布及推行进行讨论,分析其经验、问题与不足,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推行提供借鉴。在文献综述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发展和实践进程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大致经历了酝酿萌芽、试点探索、渐进推广和全面实施4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内容及推行情况、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六方面参考建议: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政策保障,借助医保支付调整医疗资源分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热情;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医疗联合体,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当前国内社会办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与“社会办医”相关的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该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高频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文献量从2013年开始迅速增加,但在2017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研究热度正在下降;《中国医院院长》是社会办医研究发文最多的期刊;庞震苗、金春林、何达等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局、成都中医药大学是研究成果较多的研究机构;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医改、非营利性、新医改、现状、多点执业、政策分析、对策、医疗保险等方面,而医疗费用、效率、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等正在成为新兴的研究前沿。结论:国内社会办医领域的研究力度需要加强,高水平期刊的发文量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合作研究范围,不断推进社会办医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