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舒洛地特(SDX)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8法确定ox-LDL干预HUVEC剂量及SDX药物浓度,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验证SDX对HUVEC的保护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小凹蛋白(caveolin)-1 mRNA表达,免疫印迹试验检测eNOS、caveolin-1蛋白表达.Transwell试验检测HUVEC迁移能力,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磷酸化eNOS(p-eNOS)蛋白表达.结果 100 μg/ml ox-LDL刺激下,HUVEC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加入0.125 LRU/ml SDX后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0.01),ROS产生降低(P<0.01).SDX可下调ox-LDL损伤HUVEC后caveolin-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上调eNOS mRNA和蛋白、p-eNOS蛋白表达(P<0.05),明显改善受损HUVEC迁移能力(P<0.01).结论 SDX通过调控caveolin-1/eNOS信号通路改善受损HUVEC细胞迁移能力,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细胞系的辐射敏感性和对低剂量辐射能否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方法用2cGy60Coγ射线预先照射进入G1期的AT5B1VA(AT)细胞和GM0639(GM)细胞,培养6h后再照射1.0Gy或3.0Gy60Coγ射线,分析染色体畸变。结果G1期的GM细胞在预照射2cGy60Coγ射线的诱导剂量后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随后照射1.0Gy或3.0Gy60Coγ射线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值非常显著地低于预期值(P<0.001),而对AT细胞则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值与预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1.0Gy或3.0Gy60Coγ射线诱发AT细胞的各种畸变率(包括着丝粒畸变、无着丝粒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均显著地高于GM细胞(P<0.001)。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不能诱导AT细胞产生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AT细胞对电离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高度敏感,可能是由于不能正确修复DNA双链断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0、2、4、6、8、10和12 Gy 60Coγ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照射,于照射后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膜骨架蛋白,于照射后12和24h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actin的含量。结果 细胞膜骨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破坏,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F-actin的含量在照射后12 h明显减少,24 h后有所回升。结论 电离辐射能使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破坏和F-actin解聚,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芍药苷对辐射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辐射损伤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10Gy60Coγ照射前1h给予内皮细胞芍药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以及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10Gy60Coγ照射后与正常组细胞相比,活性氧,丙二醛水平明显上升,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降低,黏附分子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随着芍药苷给药浓度的变化,加药组细胞中活性氧,丙二醛水平逐渐降低,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芍药苷可降低辐射引起的黏附分子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显示芍药苷可降低辐射引起的黏附分子的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芍药苷可降低辐射引起的黏附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表明,芍药苷通过影响JNK通路进一步抑制激活物蛋白1与目的基因的结合。结论芍药苷通过抑制JNK细胞核激酶-激活物蛋白通路进而抑制黏附分子表达,这可能是芍药苷对辐射损伤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电离辐射对男性生殖腺的远期效应可能是引起精源干细胞损伤。因此 ,研究了γ射线和中子的单次和分割照射对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相对生物效应 (RBE)。方法 :选 8~ 12周龄雄性 NMRI小鼠 ,每一剂量和每一时间组用 4只 ,2 0只作对照 ,用 6 0 Coγ射线 10 c Gy~ 15 Gy(剂量率 5 0 c Gy/ min)或 14Me V中子 10 c Gy~ 7Gy(剂量率 10~2 0 c Gy/ min)单次或分隔两个等分间隔 2 4h照射小鼠体后部位。每只小鼠处死后取出睾丸 ,睾丸细胞 DNA用 5 μmol/ L4′,6 -二脒基 - 2 -苯基吲哚盐酸 (DAPI)染色 ,用 PAS 流式细胞仪测得典型的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抑制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25I粒子(初始剂量率2.77cGy/h)和^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率2.215Gy/min)对体外培养的PC3细胞进行0、0.5、1、1.5、2、4、6和8Gy照射,用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和细胞存活率的情况;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125I粒子照射组的细胞生长比^60Coγ射线组更加明显地受到抑制(P〈0.05)。^125I粒子照射PC3细胞D0值为2.243,Dq为0.87,N为1.618,SF2为0.5。^60Co照射组PC3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D0值为2.824,Dq为1.08,N为1.587,SF2为0.7。^60Co和125I粒子的RBE比值为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组和^60Co组4Gy照射细胞24h后均出现G2期阻滞。结论^125I粒子照射能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使PC3细胞阻滞于G2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25I-血管抑素(125I-A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抑制作用,探讨时间、温度及125I-AS浓度等因素对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Ch-T法进行125I-AS标记,纸层析法测标记率,Sephadex-G50柱纯化,并检测125I-AS体外稳定性及生物活性.利用MTT法进行125I-AS对ECV304细胞抑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5I-AS标记率为85%,体外较稳定,符合实验要求.125I-AS对ECV304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纯的125I及AS.抑制作用随时间、温度(4~37℃)及125I-AS浓度增加而增强.抑制作用以37℃、125I-AS浓度(370 KBq/ml,50 μg/ml)作用96 h最强,细胞抑制率达(79.4±3.7)%(P<0.01).结论:125I-AS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及较强的生物活性,对ECV304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纯的125I及AS,抑制作用呈时间-效应、温度-效应(4~37℃)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体外肝素抗凝,应用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Gamma Cell 1000数控细胞照射仪体外照射脐血MNC细胞,吸收剂量率3.72 Gy/min。①采用3H-TdR掺入法测量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取已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调至细胞浓度1×106个/ml,接受0.248、0.496、0.992、1.984、3.9685、.952、7.936和15.872 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56 h后加3H-TdR(3.7×107Bq/孔)再培养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计数/min)。②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脐血NK细胞活性:取传代培养24~48 h的K562细胞为靶细胞,调整浓度1×106个/ml,加入3H-TdR(3.7×108Bq/ml)孵育6 h,洗涤2次去除游离的3H-TdR,再制备成5×105个/ml备用。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作为效应细胞(效靶比20∶1),给以上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将效应细胞与制备好的靶细胞继续培养1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结果在γ射线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中,0.248~15.872 Gyγ射线照射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殖活性抑制程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839,P<0.05);3.968 Gyγ射线照射组增殖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0.86%(P<0.01),SI=7.8,其中3.968~15.872 Gyγ射线照射未发现其明显的增殖活性。而γ射线对脐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的观察中发现0.248~1.984 Gyγ射线照射可引起脐血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1);3.968 Gyγ射线照射保持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52~15.872 Gyγ射线可引起脐血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3.968 Gyγ射线照射完全抑制脐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同时仍呈现脐血NK细胞抗肿瘤活性。因此,在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或混合脐血移植时,应用3.968 Gyγ射线照射淋巴细胞,再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效应,同时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混合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RGD超声微泡造影剂,探讨其在体外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b End.3)靶向黏附效果,为肿瘤血管新生超声分子成像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体系制备出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分为10μg/ml RGD肽封闭组和30μg/ml RGD肽封闭组,未携带RGD肽微泡造影剂作为空白对照。粒径分析仪、普通光镜下进行表征或检测。体外培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多肽封闭静态黏附实验验证靶向性和黏附效率;应用平行板流动腔芯片,设置不同流体剪切力,观察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动态黏附效果。结果测得的RGD靶向微泡粒径为(4.09±0.07)μm。单个细胞表面黏附的微泡个数RGD肽封闭组与RGD-MBs组比较,1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2.98±0.35)个(P<0.05),3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1.78±0.23)个(P<0.001)。10μg/ml和30μg/ml RGD肽封闭实验表明,黏附在单个细胞表面的微泡数量分别降低54.64%和67.00%。在剪切应力1.5 dyne/cm2下,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随着剪切应力增大而增加(P<0.05)。当剪切应力为1.5 dyne/cm2时,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为(48.72±4.26)个,继续增大剪切应力,黏附率降低(P<0.05)。结论 RGD靶向微泡造影剂能特异性地黏附血管内皮细胞,有望作为超声分子探针检测评价整合素ανβ3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表达,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γ射线照射抑制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的信号传递途径。方法 培养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接受吸收剂量为 3 5、7 0、14Gy60 Coγ射线照射后 ,以3 H TdR掺入法测定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 ,放射活性法测定蛋白激酶C(PKC)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APK)活性。结果7 0、14Gy60 Coγ射线能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同时有MAPK、PKC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7 0、14Gy60 Coγ射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能是通过降低MAPK、PKC活性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