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雄安新区新型城市水系统的双循环模式,课题从维持健康自然水循环、发挥城市水系统各项社会功能两个层面、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4个维度,研究提出了"四水统筹、人水和谐"的新型城市水系统建设标准(控制指标),包括城市水系统构建标准、城市水设施建设标准和韧性城市水系统构建标准3项;以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高标准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
健康水环境的维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查阅国内外城市健康水环境评价、构建与维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雄安新区核心区为例,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规划筹建区域的健康水环境评价体系和基于SWMM及WASP模型的模拟方法,以此评估不同维系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问题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北京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政策条件,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水资源整治政策的梳理和对京雄两地自然、人文环境的比较,得出北京市在水环境整治过程中的节水污水治理、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雄安新区尚处在规划建设阶段,未来发展情景存在不确定性,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可能的用水强度及需水量对于指导新区建设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水效率模式和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三个角度,对雄安新区发展情景进行了概化。结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通过借鉴国内新区以及国内外发达城市近年用水效率值、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了不同发展情景下新区近期和远期的各类用水强度指标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利用定额法预测了新区近期和远期的生活、工业和农业需水量。利用Tennant法和定额法预测了新区近期和远期的河道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2022、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的需水总量分别在8~10、9~12 亿m3水平。在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严控用水强度可将用水总量控制在8~9 亿m3相对较低水平。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各类用水强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对于新区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存在多条河道常年断流、白洋淀多次遭遇干淀危机、地下水埋深不断增加等水资源问题.雄安新区正处在规划建设阶段,未来发展存在复杂不确定性,亟需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及配置,以解决存在的水问题,这对雄安新区未来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雄安新区2025和20...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采用全箱涵无压接有压全自流输水方案,各有压段之间设置保水堰进行衔接,目前该工程运行多年,已成为天津市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因天津干线穿过雄安新区,在距离雄安新区较近的4#堰附近为新区分水,满足新区建设顺利进行的用水需求,成了天津干线一个潜在的工程任务.由此,结合典型流量下的实测沿线水面线数据和水力...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并将雄安新区确定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生态建设上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荣的生态城市的总要求。为确保雄安新区防洪和生态安全,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指的统一部署下,保定市迅速开展了白洋淀及上游河道清洁专项行动。1.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雄安新区位于大清河流域中部,大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结合国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分析大清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问题,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按照"目标层—方案层—要素层—指标层"建立大清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代表性为原则选择23个评价指标,为更加准确进行大清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维系和保障大清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雄安新区水利风景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基于雄安新区水利风景资源调查结果,提出3个水利风景区,对各分区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针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环境保护差、管理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从控制用水强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出发,利用比拟借鉴方法构建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分行业、分区域的用水强度指标体系。针对用水强度指标的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需水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建设期、建成期、腾飞期最小需水量在7.5亿m3以内,平均需水量为8亿m3左右,最大需水量达到9亿m3;建议在建立先进用水强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的执行监管,确保用水强度指标落地见效,全面推广生活、工业、农业先进节水技术,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