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对慢性间歇缺氧导致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间歇缺氧(IH)组、间歇缺氧+生理盐水(IH+NS)组、间歇缺氧+依达拉奉(IH+EDA)组,每组6只。将4组大鼠放置在密闭式饲养舱内造模,NC组舱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1%左右,IH组、IH+NS组、IH+EDA组定时输入纯氧气、纯氮气、压缩空气,使舱内形成缺氧-复氧循环(60 s低氧期+60 s复氧期),低氧期舱内氧浓度降至6%~7%,每日造模8 h(10∶00-18∶00),同时IH+EDA组大鼠每天造模前按照5 mg/kg剂量标准予以腹腔注射依达拉奉,IH+NS组大鼠按照同等剂量标准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8周后采集大鼠血液标本及肾脏组织标本,测定各组大鼠血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HE、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变化、纤维化程度;化学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肾组织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消皮素D(gasdermin D, GSDMD)、IL-18 mRNA扩增水平。结果:间歇缺氧暴露后,大鼠血清Crea、Urea明显升高(P<0.01),肾小管发生病理损害、肾单位球囊间隙出现胶原纤维沉积,MDA含量增加、SOD活力降低(P<0.01),Caspase-1、NLRP3、IL-1β蛋白表达增加(P<0.01或P<0.05)、GSDMD mRNA、IL-18 mRNA扩增增加(P<0.01);而经过依达拉奉干预后,上述指标呈现出与间歇低氧暴露后相反的变化趋势,肾脏病理损害减轻(P<0.01或P<0.05)。 结论:慢性间歇缺氧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活化Caspase-1参与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介导肾脏损伤过程,而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下调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焦亡通路的活化,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海燕  严杰  秦宇芬 《金属学报》2022,27(8):848-856
目的: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大鼠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MIRI组、MIRI+30 mg/kg Sch B(MIRI+L-Sch B)组和MIRI+60 mg/kg Sch B(MIRI+H-Sch B)组,每组10只,Sch B灌胃处理7 d。随后采用左前降支结扎进行MIRI造模,Control组大鼠仅进行假手术。造模完成后,记录再灌注120 min后的大鼠心脏的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值。采集大鼠血清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活性。分离大鼠心肌缺血组织,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水平,TTC、HE and TUNEL染色实验分别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cleaved caspase 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L-Sch B预处理后,MIRI大鼠的EF、FS、-dp/dtmax以及GSH-PX水平显著上升(P<0.05或P<0.01),CK-MB、LDH、cTnI活性以及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心肌组织损伤得到改善(P<0.01),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0.05、P<0.01),cleaved caspase 3/caspase 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MIRI+H-Sch B组大鼠+dp/dtmax值显著升高(P<0.05)、MPO水平显著降低(P<0.01),该结果具有剂量效应。 结论:Sch B预处理可减轻MIRI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下调cleaved caspase 3、Bax蛋白表达和上调Bcl-2蛋白表达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3.
夏洪莲  钟微微  金鹏  陈猛  刘再英  张艳丽 《金属学报》2020,25(12):1344-1350
目的:探讨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参与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所有大鼠参照Zea 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随机分成6组(n=12),A-假手术组,B-模型组(MCAO),C-异丙酚组,D-异丙酚+腺苷A1R拮抗剂组(DPCPX),E-异丙酚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F-异丙酚+GSK-3β抑制剂组(SB216763),观察大鼠术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情况;LDF监测插栓前后脑血流变化;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阳性细胞表达;采用TUNEL检测各组大脑脑皮质缺血周围神经元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A组比较,B、C、D、E及F组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Bcl-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5);与C组比较,B、D、E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F组Bcl-2蛋白表达量却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行为学评分减少、梗死体积减少(P<0.05)。 结论:腺苷A1R介导的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噬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PF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20 g)分为4组(n=6):伪手术组(sham组)、缺血组(I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自噬抑制剂组(I/R+3-MA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构建缺血模型,再灌注2 h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并行Chiu评分;比色法检测Fe2+含量;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脂质(LPO)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铁蛋白重肽(ferritin heavy polypeptide, FTH)1、核受体共激活子(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NCOA)4、LC3-II/I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线粒体形态。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余3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均增高(P<0.01),LC3II/I表达上调,FTH1、NCOA4表达下调(P<0.01),I组、I/R组LDH、Fe2+含量升高(P<0.01),I/R+3-MA组LDH(P<0.05)、Fe2+含量升高(P<0.01),I/R组LPO含量升高(P<0.01);与I组比较,I/R组Chiu评分增高(P<0.01)、LDH、Fe2+(P<0.05)、LPO(P<0.01)含量升高,FTH1、NCOA4表达下调、LC3II/I表达上调(P<0.01);与I/R组比较,I/R+3-MA组Chiu评分下降,LDH、LPO(P<0.01)、Fe2+(P<0.05)含量下降,FTH1、NCOA4表达上调,LC3II/I表达下调(P<0.01)。线粒体形态学变化:sham组可见肠组织结构完整,线粒体数量较多结构完整;I组线粒体嵴数量减少,双层膜结构不完整;I/R组线粒体嵴大量减少,细胞器损伤严重。3-MA抑制后线粒体数量和内嵴有所增多,膜逐渐恢复完整。 结论:肠I/R损伤中,自噬参与细胞铁离子的调控,促进细胞铁死亡的发生,抑制自噬可以减轻I/R肠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半暗带区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腺苷A1受体拮抗剂对异丙酚抗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异丙酚预处理采用经股静脉持续泵注30 min至缺血即刻。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模型+异丙酚组(P组)、模型+异丙酚+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D组)。拮抗剂组在异丙酚输注前30 min腹腔注射,1 mg/kg。再灌注24 h 后,观察损伤后大脑皮质半暗带区组织形态学(HE染色)、Bcl-2蛋白表达量,凋亡细胞数(TUNEL法)。结果: P组与M组比较,神经元损害明显减轻;而D组与P组比较神经元明显出现核固缩或溶解,细胞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BCL-2蛋白表达量高于M组(P<0.01),而D组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较P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M组(P<0.01),而D组与P组比较,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半暗带区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腺苷A1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地高辛抗血清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R)、哇巴因+I/R(Oua+I/R)、地高辛抗体+I/R(DigAb+I/R);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及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I/R)和哇巴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01),地高辛抗血清预处理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01),提示地高辛抗血清能减少I/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I/R组和哇巴因+I/R组心肌细胞GRP78和CHOP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地高辛抗血清预处理心肌细胞GRP78蛋白、CHOP蛋白表达明显被抑制(P﹤0.05),表明地高辛抗血清可以减轻I/R诱导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结论: 地高辛抗血清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至少部分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SLC7A11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铁死亡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健康SPF级C57BL/6J小鼠,8周龄,体质量22~25 g,随机数表法分成4组: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右美托咪定+SLC7A11抑制剂组(DIKE组),每组6只。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45 min,再灌注30 min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组和DIKE组夹闭SMA前30 min腹腔注射25 μg/kg DEX,S组和II/R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IKE组缺血前90 min腹腔注射SLC7A11抑制剂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50 mg/kg。再灌注30 min时处死小鼠,距回盲瓣约5 cm处取小肠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并行Chiu评分,比色法测定小肠组织Fe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微板法测定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3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Fe2+和MDA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SOD活性下降,SLC7A11、GPX4表达下调(P<0.05);给予右美托咪定后明显降低小肠组织Chiu评分、Fe2+和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和GSH含量,SLC7A11、GPX4表达上调(P<0.05);腹腔注射SLC7A11抑制剂后得到的结果相反。结论:SLC7A11的激活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铁死亡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SIRT3)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及SIRT3抑制剂3-TYP组(3-TYP组)。Sham组仅进行假手术,其余三组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1 h时,3-TYP组腹腔注射3-TYP(5 mg/kg,稀释至0.3 mL),其余三组腹腔注射0.3 mL生理盐水;于缺血前30 min时,3-TYP组和Dex组均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 μg/kg,稀释至0.3 mL),其余两组分别腹腔注射0.3 mL生理盐水。再灌注2 h时麻醉下处死小鼠,取肠组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肠损伤评分;分光光度法测定SIRT3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Dex组、3-TYP组病理学损伤加重,Chiu's评分升高,MDA含量增多,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降低(P<0.05)。与I/R组相比,Dex组、3-TYP组病理学损伤减轻,Chiu's评分降低(P<0.05)。与I/R组相比,Dex组MDA含量减少,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升高(P<0.05),3-TYP组MDA含量、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与Dex组相比,3-TYP组病理学损伤加重,Chiu's评分升高,MDA含量增多,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降低(P<0.05)。 结论:SIRT3及其下游SOD2参与介导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冬  罗梓垠  项冰倩  石璐  陈继繁  王万铁 《金属学报》2016,21(11):1221-1227
目的: 研究益气活血通络解毒方(yiqi huoxue tongluo jiedu fang, YHTJF)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性损伤药效及其机制。方法: 取雄性C57BL/6J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C),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照组(CMC-Na+control,CC),羧甲基纤维素钠假手术组(CMC-Na+sham,CS),羧甲基纤维素钠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MC-Na+I/R,CIR),YHTJF低、中、高浓度干预组(CMC-Na+YHTJF-low、CMC-Na+YHTJF-middle、CMC-Na+YHTJF-high,CYL、CYM、CYH)。CC、CS、CIR组术前连续7 d腹腔注射CMC溶液,中药干预组术前连续7 d腹腔注射低、中、高浓度的YHTJF溶液。术毕,取左肺,测定肺组织干湿比(W/D)及总肺含水量(TLW),行肺组织损伤评估(IQA),光、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细胞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和逆转录PCR(RT-PCR)分别检测CHOP、GRP78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 较之C组,CIR组W/D、TLW、IQA、AI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形态学破坏显著,CHOP、GRP78蛋白和mRNA 表达量增加(P<0.01),而CC、CS组各项指标与C组无明显差异;较CIR组,CYL、CYM、CYH中药保护剂组各项指标数值下降(P<0.01),组织损伤明显减轻,CYM组各项指标数值下降最明显,组织损伤最轻。结论: YHTJF可有效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中剂量效果较好,该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HOP通路所致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8~10周龄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sham组),缺血 再灌注组(I/R组),I/R+生理盐水组(NS组),I/R+右美托咪定组(DEX组),I/R+阿替美唑(Atipamezole,ATI)+DEX组(ATI+DEX组)。复制在体小鼠左肺I/R损伤模型,I/R组小鼠开胸夹闭左肺门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sham组仅开胸游离肺门而不夹闭,肺门游离后机械通气210 min;DEX组在左肺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25 μg/kg,NS组则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ATI+DEX组在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ATI 250 μg/kg后,随即腹腔注射DEX 25 μg/kg。实验结束时取左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总肺含水量(TLW),评估肺组织损伤指数(IQA),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其余4组肺组织W/D、TLW、IQA值明显上升(P<0.05),光镜、电镜示肺组织呈明显损伤性变化;I/R组与NS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干预后,肺组织W/D、TLW、IQA值较I/R组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损伤明显改善;应用阿替美唑以后,肺组织损伤加重,W/D、TLW、IQA值明显升高,与DEX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抑制交感活性,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对缺血再灌注肺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氧化应激和凋亡的作用,探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学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9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n=30),心肌炎组(n=30),心肌炎+ MG-132处理组(n=30)。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诱发急性心肌炎,MG-132处理组腹腔注射MG-132(0.75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及心肌炎组腹腔注射DMSO溶剂。于第7天及第14天小鼠取材,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心肌凋亡变化以及各组存活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炎组小鼠MDA增高而SOD降低(P<0.01);心肌炎组的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水平及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同时小鼠死亡率显著增加。与心肌炎组相比,心肌炎+ MG-132处理组第7天小鼠MDA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SOD水平增加(P<0.05),第14天 MDA 水平降低(P<0.01),SOD水平增加(P<0.01);另外MG-132干预后Caspase3水平及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小鼠的死亡率减低,心脏病理损伤减轻明显(P<0.05)。结论: MG-13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可以减轻CVB3心肌炎小鼠氧化应激损伤及凋亡,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了CVB3心肌炎的发病过程,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可能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帕立骨化醇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假手术组(SP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帕立骨化醇缺血预处理组(P组)。S组与SP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IR组与P组建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后再灌注2 h,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SP组与P组在术前24 h经腹腔注射0.3 μg/kg帕立骨化醇,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距回肠末端5 cm取得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结果,根据Chiu's评分标准对肠黏膜损伤进行病理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及SP组相比,IR组及P组小肠Chiu's评分明显上升,IR组肠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上升( P<0.05);与IR组相比,P组Chiu's评分、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 结论:帕立骨化醇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益气除痰方治疗脾虚型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脾虚Lewis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化疗组(生理盐水+顺铂注射液 1 mg/kg),益气除痰方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联合用药组(益气除痰方 4 g/kg+顺铂注射液 1 mg/kg),每组8只。每 3 d 测量小鼠体重和瘤体大小,14 d 后处死小鼠,称量瘤重、计算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免疫组织化学法、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ATF4、CHOP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除痰方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减少肺转移结节数,提高肺转移抑制率(P<0.01或P<0.05);并能明显上调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CHOP表达,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最好(P<0.01)。与化疗组比较,联合用药组ATF4、CHOP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益气除痰方可能通过上调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CHOP的表达介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Wista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R)继发肝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孟鲁司特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孟鲁司特组术前1 h经胃灌注孟鲁司特(2 mg/kg体质量),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再灌注3 h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血清丙胺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观察各组肝脏病理改变和评分,检测大鼠肝组织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LT和AST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孟鲁司特组ALT和AST均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0.05),肝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P<0.05);肝组织CysLTR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病理损伤和肝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孟鲁司特可以明显减轻肠I/R继发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ysLTR1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KGDHC)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适应性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大鼠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模型,TTC染色后使用成像软件计算缺血后的脑梗死体积。化学方法检测α-KGDHC活性,评估α-KGDHC活性随脑缺血时间的变化趋势,并比较普通再灌注组和适应性再灌注组的差异;用CoCl2处理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B35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模拟细胞缺氧,用E1K siRNA抑制α-KGDHC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 3的表达变化。结果:在MCAO模型中适应性再灌注较普通再灌注进一步减少了脑梗死体积(P<0.05),凋亡蛋白Caspase 3表达量降低;大脑皮层和海马脑组织中α-KGDHC活性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适应性再灌注抑制了α-KGDHC活性衰减的速率(P<0.05)。通过干扰α-KGDHC的组分E1K可以抑制Bcl-2的表达(P<0.05),促进Bax的表达(P<0.05)和Caspase 3的表达(P<0.05)。 结论:研究表明,α-KGDHC是脑缺血后适应性再灌注脑保护作用的重要因子,其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凋亡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溶栓素(anti-platelet thrombolysin,APT)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组(依达拉奉注射液)、APT高、中、低组。双侧颈动脉结扎,建立脑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行为学评分,酶联免疫法(ELISA)及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Bax蛋白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PT高、中剂量组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降低脑水肿程度,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降低缺血后脑组织中TLR4、JNK、Bax蛋白表达。结论: APT对缺血性脑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中TLR4/JNK/Bax信号通路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Cav-1介导人参皂苷Rb1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b1组、人参皂苷Rb1+Cav-1 siRNA组、人参皂苷Rb1+siNC组,每组2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人参皂苷Rb1组在造模后即刻给予人参皂苷Rb1(40 mg/kg,i.p.),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人参皂苷Rb1+Cav-1 siRNA组和人参皂苷Rb1+siNC组在造模前24 h分别侧脑室注射Cav-1 siRNA和siNC,其他操作同人参皂苷Rb1组。再灌注24 h时测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然后每组各取6只小鼠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大脑皮质半暗带区Cav-1 mRNA和Cav-1、Bcl2、Bax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Cav-1 mRNA和Cav-1蛋白表达量、Bcl-2/Bax比值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b1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Cav-1 mRNA和Cav-1蛋白表达量、Bcl-2/Bax比值明显增加(P<0.05);与人参皂苷Rb1组相比,人参皂苷Rb1+Cav-1 siRN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且Cav-1 mRNA和Cav-1蛋白表达量、Bcl-2/Bax比值明显减少(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具有脑保护作用。而Cav-1 siRNA使小鼠脑组织中Cav-1蛋白表达下降后,可以明显逆转人参皂苷Rb1的脑保护作用,说明Cav-1蛋白介导了人参皂苷Rb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漆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IR)、漆黄素组(10,20和40 mg/kg,p.o.),每组8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通过测定血清皮质酮含量的改变,观察漆黄素的作用。同时采用RT-PCR法研究药物对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结果: IR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漆黄素(20和40 mg/kg)能明显改善上述现象(P<0.05或P<0.01);与IR组相比,漆黄素(20和40 mg/kg)能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P<0.05),同时漆黄素(40 mg/kg)能逆转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CRH mRNA表达的增加(P<0.05),同时上调GR mRNA水平(P<0.05)。结论: 漆黄素可逆转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损伤,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匹诺塞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损伤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匹诺塞林1 mg/kg组、3 mg/kg组和10 mg/kg组,其中模型组及匹诺塞林各给药组,分别于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后再灌注同时给药,6 h后取血并断头取脑,取缺血半暗带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GRP78、CHOP、ATF4、XBP-1的mRNA变化。结果: 匹诺塞林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GRP78 mRNA水平,其中匹诺塞林3 mg/kg、10 mg/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匹诺塞林能降低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CHOP、ATF4,XBP-1 mRNA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匹诺塞林能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质网功能,减少GRP78、CHOP、ATF4及XBP-1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丁苯酞通过激动cAMP/CREB/BDNF信号通路改善小鼠缺血再灌注后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认知障碍模型(VCI)。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药物组分别采用5、10、20 mg/kg的丁苯酞(NBP)干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能力,尼氏(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比色法检测海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水平以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认知功能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组织中SOD活力下调,MDA和NO含量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且cAMP、CREB、BDNF蛋白表达受到抑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P干预后,小鼠认知能力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SOD活性上调,MDA和NO水平下调,具有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P、p-CREB、BDNF蛋白表达上调;Nissl染色显示,NBP干预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NBP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激活cAMP/CREB/BDN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