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排泄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其治疗前后进行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BAP、尿DPD、尿Cr及跟骨密度(BMD)测定,并同时测定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BAP比正常对照组(213±8.13U/L 比142±6.69U/L)、DPD排泄率较正常对照组(6.11±2.14nmol/mmolCr比3.24± 1.62nmol/mmolCr)均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之间成正相关(r=0.52)。结论 BAP、DPD/Cr是监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5 (OH) D3缺乏对脊柱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的获得性免疫的影响,为完善人群结核病防治策略补充依据.[方法]选择2008~2010年间在本院骨科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48例为实验组,39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ELISA Kit试剂盒测定血清中25 (OH) D3水平,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D公司生产)、免疫荧光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分析25 (OH) D3与T细胞亚群相关性.[结果]脊柱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25 (OH) D3水平普遍下降,其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5 (OH) D3与CD4+/CD8+相关性较强(P实验组=0.014,P对照组=0.002),呈正相关关系,且实验组系数比对照组更高.[结论]25(OH) D3缺乏的脊柱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的获得性免疫水平下降,补充25 (OH)D3可能成为防治脊柱结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甲亢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探讨甲亢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方法 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EXA),检查61例甲亢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末端肽(PIC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尿吡啶啉(Pyd)、脱氧吡啶啉(D-Pyd)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的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均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脊柱结核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的可行性、重要性.[方法]总结本院40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的治疗、恢复效果.[结果]通过本组40例患者随访1~6年脊柱结核患者都治愈,脊柱畸形得到明显矫正.[结论]高原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效果是有效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otase,BA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urinary hydroxyproline/creatinine,HYP/Cr)及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ereatinine,DPD/Cr)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骨代谢指标、骨折风险、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HO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软件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2种方法评估骨折风险;检测晨起血清BGP、BAP,尿HYP/Cr、DPD/C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后妇女常见骨折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1)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呈升高趋势,L2-4、L-FN、Ward's三角、L-distal forearm等4个部位的BMD呈降低趋势;BGP、BAP在51 ~ 55岁阶段有明显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2)骨代谢指标与骨折风险相关性:BGP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负相关(P<0.01),BAP、HYP/Cr、DPD/Cr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正相关(P<0.01);(3)骨代谢指标与BMD相关性:BGP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以L2-4最为显著(r值=-0.739).BAP、HYP/Cr、DPD/Cr与4个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1),其中BAP与Ward's三角BMD高度相关(r值=0.729),HYP/Cr、DPD/Cr与L2-4部位BMD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536、0.751);(4)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相关性:4个部位的骨密度与2种方法评估的骨折风险呈正相关(P<0.01),L-FN、L2-4的BMD与FRAX、OSTA指数风险分级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四项骨代谢指标与FRAX评估结果、OSTA指数、骨密度均有相关性,监测BGP、BAP、HYP/Cr、DPD/Cr等指标对此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1)通过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儿尿脱氧吡啶啉(DPD)排泄率的变化,探讨用尿脱氧吡啶啉来评价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骨吸收异常的价值。(2)观察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康灵治疗前后DPD排泄率的变化,探讨肾康灵治疗激素性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1)以30例NS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足量泼尼松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留取尿标本检测尿DPD排泄率。(2)30例患儿在泼尼松足量治疗后6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继续足量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肾康灵冲剂口服治疗,2周后留取尿标本检测尿DPD排泄率。结果:泼尼松足量治疗6周后尿DPD排泄率明显高于激素治疗前(P〈0.01)。(2)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尿DPD排泄率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尿DPD排泄增加,支持了激素可导致骨吸收增加的观点。(2)肾康灵能显著降低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尿DPD的排泄,提示其治疗激素性骨质疏松有一定益处,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可能通过多个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对脊柱结核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脊柱结核患者为脊柱结核组,58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25(OH)D水平。脊柱结核组以中位25(OH)D浓度(25.06 nmol/L)为截点进一步分为高25(OH)D组和低25(OH)D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SIA分级和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脊柱结核组血清25(OH)D低于对照组(P<0.001)。与低25(OH)D组相比,高25(OH)D组植骨融合时间短、术后红细胞沉降率低,Cobb角校正度和ASIA分级改善(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25(OH)D有助于改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犬尿氨酸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营养状态和血管硬化的关系。 方法 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长期服用α酮酸的MHD患者、未服用α酮酸的MHD患者各20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组的血清犬尿氨酸水平。测定两组MHD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及炎性营养不良评分(MIS)对两组MHD患者进行营养评估。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估动脉硬化情况。 结果 MHD患者血清犬尿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3.20±1.12) μmol/L 比(1.74±0.27) μmol/L,P < 0.01]。服用α酮酸组与未服用α酮酸组血清犬尿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0.88) μmol/L比(3.29±1.34) μmol/L,P > 0.05]。MHD患者血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5±3.78) ng/L比(1.38±1.59) ng/L,P < 0.01]。α酮酸组IL-6水平显著低于非α酮酸组[(3.37±0.82) ng/L比(9.62±2.48) ng/L,P < 0.05];2组间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α酮酸组比较,α酮酸组SGA评分较高(26.00±1.75比22.67±2.61,P = 0.001),MIS评分较低(5.82±2.27比10.00±2.62,P = 0.002),左、右侧PWV均较低[(21.11±8.21) m/s比(24.57±5.45) m/s,P = 0.244;(19.27±3.22) m/s比(24.19±5.41) m/s, P = 0.015]。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犬尿氨酸与血IL-6呈正相关(r = 0.352,P = 0.011);与透析前Scr呈负相关(r = -0.412,P = 0.019)。 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炎性反应状态,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水平可反映这种炎性反应状态。α酮酸可能通过减轻其炎性反应程度从而改善MHD患者的营养、贫血及血管硬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53-1656
[目的]探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50例,对照组同龄健康体检人员50例。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LSA法)测定血清BGP、IGF-1、SHBG、CTX和DPD值。对上述结果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组和对照组间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TX和DPD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更高[OR 8.176(2.719,76.058),7.230(1.798,33.851)]。五者单独预测骨折风险的敏感度均较低,而联合预测骨折风险的敏感度为99.2%。[结论]骨折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BGP、IGF-1、SHBG、CTX和DPD水平存在异常。CTX与DPD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更为敏感。5指标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敏感度,可以作为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