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缩窄性心包炎多属结核性感染,占60%以上,其次是心包化脓性感染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引起.我科在1999年8月对1例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行中心静脉压(以下简称CVP)连续监测.本文仅就CVP监测对心包切除范围的判定及对术后心功能改善的指导意义进行讨论.   ……  相似文献   

2.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切除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切除范围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980年~1999年缩窄性心包炎病人18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2组;研究组8例行左心包切除术,对照组10例做全心包切除术。结果 术后观察左心组的平均动脉压(MAP)为114±11.67mmHg,心率(HR)99.50±8.21T/min,脉压差(PPD)25.63±2.97mmHg均大于对照组的MAP90.80±10.66mmHg,HR88.80±8.63mmHg和PPD16.70±3.06mmHg。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 心包炎左心包切除比全心包切除对术后心功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症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37例重症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2~73(38.42±17.21)岁,病程3个月~5年。37例中,心源性恶液质1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12例,严重肾功能不全2例、肝功能不全8例。术前中心静脉压16~35 cmH2O(1 cmH2O=0.018 kPa),其中≥20 cmH2O 28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5例,Ⅳ级22例。患者均行心包剥脱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7例,术中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 h,平均2 h。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压均<20 cmH2O,其中26例<14 cmH2O。35例患者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予强心、利尿处理,1例治疗无效死亡,4例好转;并发心律失常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予相应处理后,患者均好转。患者术后心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4例、Ⅱ级9例、Ⅲ级1例。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4.6年。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示:心包手术区有无组织增生、钙化。随访期间患者无复发,基本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 重症缩窄性心包炎病情重,并发症多,应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治疗。同时,需加强围术期管理,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术中精准把控心包切除顺序和范围,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47例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的处理方法和技巧.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75~28)min,手术出血量平均为(85±37)min;其中36例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量平均为(112±40)min;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7.5±3.8)d.术后未发生一例严重并发症.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首先要把握好手术时机,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早期手术,是提高急性胆囊炎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配合。方法 对8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 双侧附件切除 双侧盆髂淋巴结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20min,平均出血量200ml;2例子宫颈癌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40min,平均出血量350ml,术中无一例脏器损伤,术后平均住院8天。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早期子宫恶性肿瘤具有较好治疗效果。术中、术后要求有良好的医护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吊辅助下隐瘢痕法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应用悬吊辅助下隐瘢痕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7例。将银质探针插入腹腔内,用抓钳将其弯成鱼钩状,悬吊固定阑尾,然后行阑尾切除术。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10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20 mL,住院3~8 d,平均4 d。结论悬吊辅助下隐瘢痕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安全、可行,兼具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探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对其采用小切口切除术,分析手术方法和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程为15~45min,患者肛门均在1d内排气,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7~18h,45例患者均无发生重大并发症,4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切口有轻度感染,经常规处理后较快治愈。患者术后住院3~6d均出院,满意度为97.8%。结论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效果较好,无并发症发生,恢复快,伤口较美观且疤痕不明显,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常规临床开腹手术对于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阑尾炎的120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将以上所有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手术组,以下简称做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并总结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45例,治疗无效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8.33%,术后排气时间15.5h,手术平均时间为32.78min,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77d,住院时间为5.4d,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6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1例,无效1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25.00%,术后排气时间为35.8h,手术平均时间为40.55min,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为9.16d,住院时间为8.8d,有1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治疗显著,具有临床进一步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倒“L”形切口在颈胸交界处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形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形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 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 例患者出现乳糜胸,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 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切除术中,倒“L”形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颈根部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术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剑突下入路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术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下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 评分为(1.82±0.68)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经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下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血管置换手术38例,探讨其围麻醉期管理方法。方法 38例急性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手术,术中实施多脏器保护。结果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诱导、维持平稳;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2.39±29.76)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为(48.2±13.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46.42±11.25)min;30例病人8~24h完全苏醒,顺利脱机拔管,8例出现短暂神经功能异常,通过术后脑保护措施,72h完全苏醒拔管,1例病人双下肢肌力减退,5d后完全恢复;肾功能衰竭6例;手术3d后死亡4例,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率为10%;全部患者无麻醉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重要脏器的保护是提高主动脉弓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术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术患者35例为A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0例B组,术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5个月及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96.03±14.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4.29±17.87)ml,平均住院天数(12.97±4.28)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1.47±7.02)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10.49±1.63)d,B组手术平均时间(113.75±12.5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72.50±144.62)ml,平均住院天数(20.90±2.53)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4.26±9.31)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7.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个月、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且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性,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202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例晚期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37岁(平均31.7岁),孕周31~37周(平均35.3周)。其中初产妇1例,经产妇5例;术前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轻度1例、中度2例、重度3例;主动脉根部直径40~60 mm(平均47.7 mm);合并马凡综合征1例,脑梗1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根据孕周及夹层病变程度制定手术方案。观察指标: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并发症及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等。术后定期随访再次手术及生存情况。结果 6例患者先行剖宫产后再行主动脉修复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0~12 h(平均5.7 h)。Bentall+Sun’s手术2例(其中1例同期行右冠搭桥术),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其中1例行头臂干支架置入术),Bentall+次全弓置换+近端头臂干置换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全弓及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6例患者体外循环167~350 min(平均275 min),主动脉阻断139~264 min(平均212 min),停循环15~40 min(平均31.7 min),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23~106 h(平均45.5 h),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8 d(平均5.7 d);术后产妇与胎儿均存活,产妇无二次开胸、气管切开、心跳骤停、脏器灌注不良等并发症。6例新生儿中足月产2例,早产4例;出生体质量2 250~3 355 g(平均2 697 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4~9分、平均6分,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平均9分,其中轻度窒息4例。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66个月,复查CT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远端自体血管无扩张,无二次手术;1例患者术后8个月因抑郁症死亡;6例婴幼儿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晚期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尽早手术,并根据孕龄及夹层病变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9岁,平均6.2岁。左侧4例,右侧3例。SeinsheimerⅡA型1例,ⅡB型3例,ⅡC型1例,ⅢA型2例。7例患儿均应用股骨骨折复位器行闭合复位后,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观察闭合复位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4 周根据Beaty 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末次随访时依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 本组7例患儿应用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均获得满意效果,并顺利置入弹性髓内钉,骨折固定稳定。手术时间28~55 min,平均36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平均8 mL;住院时间3~5 d ,平均4 d。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2周。术后4 周根据Beaty 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7例患儿均为满意。末次随访时按Flynn 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6 例,良1 例。结论 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操作简便,闭合复位成功率和复位质量高,内固定稳定且可有效维持骨折对位,并可减少术者放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分期、病理学类型、后续治疗、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30例患者全部经右侧胸腔镜完成胸腺切除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0—200min,平均(91.7±38.1)min,出血量30~300ml,平均(106±75)ml;术后住院时间5—7d,平均(5.1±0.8)d。术后临床分期,I期17例(56.7%)、II期13例(43.3%)。病理学类型,A型14例、AB型10例、B1型5例、B2型1例。Ⅱ期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或死亡,总生存率(OS)为(70.2±1.7)个月(95%CI:66.8—73.6)。结论: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安全、有效,而且更加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Tuberculous (TB) pericarditis is a rare but life-threatening form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diagnostic strategy and optimal therapy for TB pericarditis are not well established.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iagnostic dat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and outcome in a total of 19 patients with TB pericarditis treated from January 1988 to July 2002. Based on the finding of echocardiography, 8 of thes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having early stage and 11 as having advanced-stage disease. There were 15 men and 4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65 years (range, 34 to 80 years). All patients received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and all but 2 underwent at least 1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pericardiocentesis and biopsy, pericardial window placement, and pericardiectomy. None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corticosteroids concurrently. Of the 8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TB pericarditis, 3 (37.5%) developed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while of the 7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disease (excluding 4 who had already developed TB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at diagnosis), 6 (85.7%) subsequently developed constriction.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ricardi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TB pericarditis. To avoid potentially lethal cardiac tamponade and con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clinicians should have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of TB pericarditis when encountering a patient with pericardial effusion.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ericardial tissue sample is the key to timely diagnosis of TB pericarditis. The favorable outcomes of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suggest that a combina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and timely pericardiectomy may be the optim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B pericarditis.  相似文献   

17.
丁慧强  杨辉 《医学信息》2019,(1):106-108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短期内撤机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AECOPD伴呼吸衰竭并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功撤机拔管的患者总共34例。入选患者根据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分为两组,即通气时间≤3 d组及通气时间>3 d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科时的病程、APACHEⅡ评分、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等指标。将所有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气时间≤3 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0 g/L、血红蛋白<130 g/L患者数均少于通气时间>3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科时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时间≤3 d组患者血乳酸>2 mmol/L患者数少于通气时间>3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科时血乳酸水平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3 d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白蛋白、血红蛋白、乳酸均是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短期内撤机拔管的影响因素,其中患者入科时的血乳酸水平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3 d独立的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处理影响因素,对患者尽早撤机拔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年龄18~34岁,平均26岁,未婚32例,已婚54例,未产妇56例,经产妇30例.腹痛及阴道不规则出血62例.80例盆腔有液性暗区,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腹腔镜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平均20 ml(10~60 ml),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25~80 min),术后住院平均3 d(2~5 d),86例患者中无1例行第2次手术,月经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确诊为累及弓部的TBAD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2~81(59.7±12.9)岁。患者均采用外科转流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